”我需要幫忙!“ 不同社會階級的小孩,對師長的求助方式大不同。

林政融(Zheng-Rong Lin)
2 min readApr 26, 2018

--

社會上存在不平等現象,在種族、性別、階級地位上都看得到不平等。其中有像是階級這種不平等不只存在一代人之中而已,而是會一代傳一代,這稱為階級再製。階級再製的形式不一定只有金錢的傳遞,也有文化資本的傳遞,這又被稱為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

上流階級會把他們自己的優勢文化跟價值觀傳給下一代。這種現象即使在學校場域也會出現,特別是在學習機會上的不平等。過去研究認為小孩學習機會是來自於其父母和學校給予的,小孩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有資源差異。然而,在教育過程中,小孩在父母與學校給予的機會不平等中是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過去研究很少去了解的。小孩是學習機會不平等的被動的接受者嗎?或是他們主動創造了機會不平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是賓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生的 Jessica McCrory Calarco使用民族誌研究方法研究公立小學學生,比較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小孩在學習機會上的差異,也就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和老師對他們的回應上。

作者使用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公立小學學童的上課表現。作者發現,學童的家庭社會階級會反映在他們課堂向老師尋求協助的方式以及時機。
相比勞工階級,中產階級的小孩在遇到困難時會直接向老師尋求幫助,而不是單純等待幫忙。這樣的差異,使得中產階級小孩在課堂上獲得優勢,並且造成了課堂上的不平等。所以學童不單單只是不平等的接收者,他們也創造了在學校的不平等情境。

作者把兒童的求助策略為文化資本的一種形式。他認為中產階級的知識、技能與能力和態度成為具有優勢的文化資本形式。

老師對學生的幫忙是一種直接的幫助,通常老師的幫忙都能有效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差異使得中產階級小孩能更快完成作業,勞工階級小孩往往因為不敢問或者老師都被中產階級小孩佔有了而無法問,使得自己的作業遲遲無法完成。

遇到這種狀況,校方應該做的是教導學生一個有效的求助方式跟鼓勵學生提問。否則在學校無明確指導的情況下,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只能依賴自身家庭教給他們的技巧與態度去解決問題了,這也是為什麼勞工家庭的小孩往往在學校場域較為弱勢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