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碩攻略 #0】如何讀你的第一篇學術文獻:引言

Andre Hung
7 min readApr 22, 2024

--

嗨,我是 Andre,這是【傳碩攻略】系列文章的引言。

這一系列文章將會是根據我過去幾年作為一名傳播學系研究生的歷程所寫的心得,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條件,或許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一點幫助:

1. 記憶力不好

2. 非本科生(e.g. 不是傳播學系 or 心理系的學生)

3. 英文能力很普通

4. 過去完全沒有學過統計

5. 對於社會科學沒有任何概念

6. 對於學術文獻、閱讀或寫作沒有經驗或概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以上所有條件(雖然機率不高),那麼你並不孤單,因為這完全是碩一剛入學的我的寫照,沒有誇飾沒有瞎掰。我相信你肯定能適應得比我快,也比我好!

聲明與提醒:

  • 傳播研究博大精深,並且時常採用跨學科理論與技術(e.g. 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下略)。由於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竅門跟訓練方法,因此我的建議可能不適用於所有情況。
  • 受到個人學識所限,本系列文章所提到的「文獻」主要是以媒介心理學與娛樂媒體研究為主,其中以採用實驗法、調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的論文為大宗,並輔以部分理論性文獻。
  • 假如你需要閱讀的文獻以其他類型為主(e.g. 文化研究取徑、採用民族誌等質性研究方法),請斟酌採用本文章的建議,敬請見諒。
  • 以下內容均源於個人經驗,目標讀者是跟我當初一樣 0 基礎的研究生,以減輕在「撞牆期」所遭遇的挫折感。倘若您已是一名有經驗的研究生了,這些內容對你可能會略顯簡單 😅(但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或回饋,非常歡迎不吝提供!我的聯絡方式)。
  • ⚠️ 最終提醒:方法僅供參考,仍建議讀者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剛踏進研究所,許多同學都會面臨不知道如何讀文獻的情況:

情境1:

選課時,你發現自己想修的某一門課的課綱塞滿了密密麻麻的 Citations(需要閱讀的文獻)。那麼多文獻該從哪裡開始讀?如果老師要求每一週要寫心得,怎麼可能讀得完?

情境2:

在研究所許多課程中,老師會要求研究生每週上台導讀,也就是跟其他人解釋這篇文獻,這意味著你必須讀得比其他同學更深更熟。

輪到你導讀了,你發現論文裡提到的理論你都沒看過,還多的是複雜的統計數據、生澀的專有名詞。甚至於把文獻丟進 Google 翻譯英轉中,你也仍然搞不明白作者想表達什麼。

(⚠️ 關於如何寫心得,以及如何上台導讀,我決定在這裡先挖一個坑😅。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有興趣,不妨先到這篇文章底下點個 Clap 吧!)

儘早學會讀文獻對於研究生的好處是超乎想像的,畢竟這會是我們未來數年最常做的一件事。到了寫碩論的階段,為了能讓自己多擠出一些內容,我們很可能需要事前讀過至少數十至上百篇的文獻。

在一切開始之前,先讓我描述一下自己讀碩一時的遭遇。

某一門課的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謹(而我很喜歡這位老師,也很感激自己能在最開始受到他的啟蒙)。

我們每週都需要讀 2–3 篇的原文文獻,並且寫出 3 面 A4 紙的讀後心得。

最開始我的心情挺崩潰。因為英文不好,光試著理解語句就很有難度,更別提數不完的專有名詞,試圖讀完 1 頁內容就花了 5–6 小時(並且仍然不清楚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第一週看到這張圖,有人可以解釋它想表達什麼嗎 🤔(Source: Reinecke et al., 2012)

我們來看看以下這頁文獻內容:

這是一篇介紹「娛樂媒體」領域研究發展的文獻,屬於文獻回顧類型的論文,也是我所讀過的第一篇原文文獻。

我的第一篇原文文獻與筆記,在塗滿螢光筆跟附註中文說明後,仍然對此感到一頭霧水。(Source: Vorderer & Hartmann, 2009)

(⚠️ 上圖存在很多翻譯錯誤,請勿採信。)

由於這篇文獻是紙本掃描而成的,這些文字在電腦眼中都只是「影像」。在 2021 年,圖片轉文字(OCR)仍屬於許多付費的 PDF 閱覽器才支援的功能,這導致我無法直接暴力機翻來處理文獻。

我非常克難地將它們打成逐字稿,然後丟進 DeepL — — 這是當時最優秀的學術翻譯軟體,但最終成果仍然難以讓我理解語意。最終,我只好試著自己慢慢修飾並理解語句,後來我才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在浪費時間。

單就這頁文獻的內容,當時的我有以下疑問(括號內為當時的 OS):

  • 什麼是 conceptualization?(機器將它翻譯為「概念化」,啥意思?
  • 什麼是 ecological perspective?(娛樂媒體跟生態的關係在哪 🤔
  • meta-emotion 是什麼?(元情緒?後設情緒?這是什麼?
  • psychological 跟 physiological 差在哪?(中文是心理跟生理嘛,但它們差在哪?

當時可能還有更沒有記錄下來的問題,光一頁篇幅就能帶給我這些困惑,更不用說其他還沒讀到的頁數跟文獻了。

在開學第一週,光想像未來的艱難,就使我差一點準備休學了。

幸運的是,在剛進研究所時,我遇到了一群非常優秀且待我很好的學長姐與老師。他們提供許多建議與方法,讓我在準備休學前決定再試一下。三年過去了,我(可能幸運也可能不幸的)持續讀到了今天 😅。

現在我可以在 2–4 小時內精讀一篇文獻,並解釋這篇文獻的貢獻、方法跟理論,甚至反思該文獻的侷限性。在速讀的情況下,時間可以更短。

讀文獻對此刻的我而言已經不算是什麼挑戰,相比起當年的我自己,我對於這種進展已經很滿意了。

我認為適當的運用一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少走許多歪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會提到自己在過去幾年親身採用,或向優秀同儕、前輩與大佬們請教而來的方法與建議,幫助我們早日克服像我當時所經歷的挫折感,並且開始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它可以是你的研究論文,也可以是你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與目標)!

如果你對於這樣的內容感到興趣,不妨 Follow 這個帳號,我將會在未來不定期更新相關內容。如果你認為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你可以點擊 Clap,或者分享給你身邊有同樣遭遇的朋友!

References

Reinecke, L., Tamborini, R., Grizzard, M., Lewis, R., Eden, A., Bowman, N. D. (2012). Characterizing mood management as need satisfaction: The effects of intrinsic needs on selective exposure and mood repai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3), 437–453.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12.01649.x

Vorderer, P., & Hartmann, T. (2009). Entertainment and enjoyment as media effects. In Media effects (pp. 532–550). Routled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