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碩攻略 #1】如何讀第一篇學術文獻:準備篇
在讀學術文獻之前該做的功課
嗨,我是 Andre,這是【傳碩攻略】系列的第1篇文章。
這系列文章是根據我過去幾年作為一名傳播學系研究生的歷程所寫的心得,這篇文章將會介紹到:
- 開始讀一篇文獻前需要做的工作,包括釐清目的與準備工具。
承接上文,歸納這幾年的親身經歷後,我認為在開始讀任何一篇文獻之前,我會需要先做好以下兩件事情:
1. 釐清讀文獻的目的與動機
2. 開始閱讀前的準備:輔助工具
1. 釐清讀文獻的目的與動機
一切開始之前,釐清當前的任務與目的是最重要的事。清楚目的可以幫助你聚焦在該專注的事情上,避免被其他無關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或承受挫折。
尤為重要的是,我認為在剛起步的階段,面對基於不同目的所閱讀的學術文獻,我們應該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與策略。
作為一名剛進研究所的同學,讀文獻的目的大概包含兩種類型。在順序上,建議先做好 A 再進一步做 B:
A. 課堂或老師的指定閱讀(優先)
- 繳交課堂的文獻閱讀心得。
- 要上台做文獻導讀簡報。
B. 自行閱讀(次要)
- 發展自己的研究(課堂論文或碩論)。
- 基於個人興趣而讀(建議簽博)。
雖然以行為來說,兩者似乎沒什麼差別(都是讀文獻),但其實有差:
A. 指定閱讀(優先)
剛進研究所的第一篇文獻通常由此開始,通常情況下,每週老師會根據不同的主題、理論或概念,指定數篇文獻要求我們閱讀,這些文獻彼此之間應該是有關連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老師挑選的文獻具有以下優點,對於處在新手期的我們來說,這些文獻是最優質的學習材料,幫助我們把時間跟精力花在刀口上:
- 出自頂尖優質期刊
- 是該領域優秀學者的作品
- 文獻彙整了該領域或理論先前的研究成果
- 文獻在該領域具有重要價值(屬於核心文獻、採用厲害的研究方法⋯⋯etc.)
最開始時,要一口氣讀完這些文獻的難度可能很高,畢竟這些期刊論文的優先目標受眾是審查人(Reviewers),也就是學界的大佬們。
高人之間講究有效率的寫作與溝通,因此省略很多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先驗知識,但卻在無形間拔高了剛入行同學的學習陡坡。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這篇文章正是為了解決(迴避)這種問題而來。
指定閱讀除了有品質保障之外,倘若老師要求我們一週內需要讀多篇文獻,我們也能夠通過相互參照的方式來學習。
文獻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性:可能是同一門理論框架由舊至新的發展,可能是不同派學者對於同一觀念的解釋。讀多篇文獻看似作業量增加了,但其實也能為我們帶來不少好處,下面會進一步解釋。
在處理課堂指定閱讀時,我所採取的策略是:
由舊至新,由淺入深,相互參照(永遠不要只看一篇文獻)。
- 通常我會先從年份最早的文獻開始讀,隨後順著年代讀下去。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依照時間軸去理解一個理論的發展脈絡。
- 學者寫新的文獻,通常是為了歸納舊文獻的觀點,以及發展、回應或解決舊文獻沒有提及或無法解釋的問題。
- 新文獻會引用年代較早的核心文獻。這表示:當我們對舊文獻的觀念越清晰,就能越容易讀懂新文獻;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真的無法讀懂舊文獻時,也可以看看新文獻的作者怎麼解釋(即相互參照)。
- 除了以年份順序為考量,我也會先從幾篇文獻中找到一篇易讀性最高、篇幅頁數最少的文獻作為開始,先試著理解一部分內容,再來攻讀其他難懂的文獻。
- ⚠️ 然而從篇幅少的文獻開始讀也是有風險的:我們可能會挑到經過大佬高度精簡濃縮後的文獻,雖然篇幅小,但資訊密度極高,並不易消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還是建議依照年份時序來依次處理。
綜上所述,我強力建議盡可能在每週把該讀的所有課堂文獻都讀過一遍。我們不需要通通仔細讀完,但至少要粗讀過每一篇。
有些同學會組成讀書會,做法是:一人分一篇文獻並精讀,隨後向彼此講解自己負責的文獻內容,這麽做無疑可以減輕負擔,是很棒的學習方式。
但這個方法也有可能變成一種陷阱:我們可能會把時間只花在自己被分配的文獻上,卻不知道那篇文獻的難度是最高的,導致自己讀得非常吃力,也讀不出個所以然。
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建議抽出一點時間掃視其他文獻,這並不會花多少額外時間,但能夠更有效地幫助你讀懂自己負責的那一篇。
最理想的程度,是你可以說出這幾篇文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e.g. 兩篇文獻的觀點是一致或衝突的?新的文獻有哪些貢獻?)。
課堂指定閱讀的缺點當然也很明顯:
- 時間壓力:一週之內就要讀完。
- 作業壓力:讀完後還要寫心得報告。
- 與你的研究興趣不一定有關。
B. 自行閱讀
在經過課堂磨練之後,我們遲早都得自己找跟讀文獻。如果讀課堂文獻是短跑(在有限時間內,有效率地讀完),自己讀文獻則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大多數情況下,自行閱讀是為了寫課堂需要的論文或碩論,也有可能是因為個人興趣而讀文獻(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你非常適合讀博 🎓);進一步細分拆解這些目的,可能包含以下:
- 暸解自己想研究的現象是不是已經有人研究過了
- 找找有沒有什麼理論能解釋自己想研究的現象
- 找找適合解釋自己研究現象的變項、架構或模型
- 看看別人文獻回顧跟研究方法寫了什麼?怎麼寫?
對於我們來說,讀這類文獻的動機主要是幫助自己的論文成形,這導致目標相當明確(前提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但我們很難保障自己所找的文獻是否足夠可信、有品質且可用;在少數極端的情況下,就連刊登在頂尖期刊的文獻也可能存在一些疏漏,而這些疏漏並不是草率讀過就能發現的,這可能會需要仰賴長期的學術經驗來加以判斷。
對於剛進研究所的同學來說,我認為判斷一篇文獻的品質好壞是蠻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也是我推薦先從讀指定文獻(A)開始的原因。
由於找文獻、挑文獻又是一些大問題,此處先不過多展開以免偏題。但目前想到可以(粗暴地)簡單判斷文獻品質的方式包含:
- 看 Google Scholar 的文獻引用次數
- 看期刊的名稱與排行(Web of Science、JCR 與 Google Scholar 都有提供類似的功能)等
這些只是追求效率的非嚴謹做法。對於剛進研究所的學生來說,這可能並不是最優先該考慮的事情,我們還是先把指定文獻優先讀完吧!
2. 開始閱讀前的準備:輔助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讀文獻前會準備以下工具支援:
A. 翻譯軟體:DeepL、Google翻譯、ChatGPT 或 Claude
(如果你英文能力很好,就請跳過這段)
作為一名從來沒有考過托福或多益,(印象中)全民英檢只有通過中級的人,我的英文水準可想而知。但拜科技的進步所賜,語言早已不再是這個時代從事學術研究的最大隔閡了🥹。
現在已經是 2024 年了,作為一名喜歡偷奸耍滑的學術小菜鳥,我們可以好好運用一些科技的力量😎
關於翻譯軟體,三年前 DeepL 在學術英文領域很可能是最優秀的選擇,當時仿間對 DeepL 的評價是勝於 Google 翻譯的,即便到了今天仍然相當堪用。
但如果要現在的我推薦一些工具,那麼 ChatGPT 或 Claude 等線上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只要建構合理的 Prompts,即便是免費版的 LLMs 所能提供的翻譯品質,也絕對比單純的翻譯軟體更好。
讓 AI 成為自己的伴讀絕對是此時此刻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之一,然而,使用 LLMs 所需留意的問題是人工幻覺,也就是「AI 提供的資訊未必可信」,在早期或免費的 LLMs,或以非英文下 Prompts 時,這種情況似乎更常見。
單就文獻閱讀方面,人工幻覺所導致的風險是「我們可能將 AI 提供的假解釋誤以為真」,例如請 AI 解釋作者的含義,但它可能會捏造內容(甚至於引用虛構的文獻作為資料來源),在追求可信度的學術研究中,是一個致命的嚴峻問題。
因此我仍建議:在求學初期階段,我們最好將 LLMs 視為一種翻譯工具,偶而透過它理解概念,但不要過度依賴。
當我們對於一些理論或現象已經有初步概念了,並且足以辨識 AI Agent 的答覆是否為幻覺時,再將它視為伴讀助理會更加理想。
B. 筆記軟體
暸解人們如何做筆記是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項議題。我過去讀文獻時所採用的筆記方式並不算是非常有效率的方法,因此先不贅述。之後若有機會,我將會在未來的文章中分享現階段關於做筆記的一些發現與想法。
目前來說,我認為做筆記還是憑個人習慣為主。但如果能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一句建議,我會說:
如果能夠儘早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兩年後的一定你會感激此刻的自己的😢。
C. 工具書(僅推薦新手)
有些出版社會推出適合我們這種對於任何理論都感到陌生的新鮮人入門的工具書。相較於期刊論文,學者在這些書中會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紹理論跟概念,也會簡潔地介紹該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與發現。
這類型書中,最知名的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所發行的 Oxford Handbook of [主題名稱] 系列,不論是媒介心理學、政治媒介或社會學研究,幾乎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工具書系列。
雖然根據我熟識的老師們的說法,他們認為相較於工具書,直接從高品質的期刊文獻開始讀的效益更高(老師顯然是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人 😎)。
但我親身經歷過那種完全無法理解期刊文獻在表達什麼的血淚階段,因此我會建議:如果你讀了課堂的指定文獻,卻發現自己仍然難以理解時,不妨以那些理論或主題作為關鍵字,找找這些工具書中是否有相關內容吧!
以下列舉一些符合這種性質的書單(註:我僅讀過其中一部分的書)
- Dill, K. E. (Eds.). (201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dia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 Raney, A. A., Janicke-Bowles, S. H., Oliver, M. B., & Dale, K. R. (2020).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Media Psychology. Routledge.
- Stever, G. S., Giles, D. C., Cohen, J. D., & Myers, M. E. (2021). Understanding Media Psychology. Routledge.
- van den Bulck, J., & Roskos-Ewoldsen, D. R. (Eds.). (2020).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dia Psychology. Wiley Blackwell. DOI: 10.1002/9781119011071
以上是關於讀文獻前的準備,我試圖還原最開始的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困擾,這篇文章讀起來或許很繁瑣,但願能對你有點用處。
感謝你的閱讀!不妨幫我點個 Clap 給點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