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Umbo Computer Vision的兩年(1)

漂浮在A.I.浪潮下的我們

Andy Wei
4 min readFeb 6, 2019
Photo by Mishal Ibrahim on Unsplash

2/1是我最後一天在Umbo的日子,走往捷運港墘站的路上,我忍不住開始回想過去兩年的日子。

2017年1月19號,我踏進松德路161號的辦公室,展開了第1份實習生活。帶著緊張以及興奮,準備好大展身手 ,但我重重的摔了一跤。兩年來,我經歷了YEF的洗禮,跌跌撞撞的拿到了清大的畢業證書,在邊工作的情況下將博士班的申請投了出去。而在Umbo的這段時間,我身為工程師,又有了哪些改變呢?

「紀錄點什麼吧!就算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

兩天後的除夕夜,我躺在床上打開了電腦,下定決心寫下兩年來的一些故事、參與過的各式專案,從工程、研究、運行到心境上的一些變化,給有對實習有興趣的朋友們做參考,也整理一下自己思緒。

我把自己拖回比兩年前更早一些些的時刻….

在2016年底,剛進入大三的我,在半年前完成了Andrew Ng在Cousera的Machine Learning,並修完了系上第一次開授的機器學習理論。透過偏應用的線上課程實作了Neural Network於數字辨識、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於影像壓縮,透過系上偏理論的課實作了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Sequential Minimal Optimization (SMO) Algorithm、AdaBoost Cascade Classifier、以及一個將黑白照片上色的期末專題,不過我還是對於Machine Learning有很多疑惑。

如果要在系館大門做一個臉部辨識門禁系統,每個人要多少張照片? 光影變化會不會影響?要用哪些Classifier? Feature Vector要怎麼取?怎麼把他串接上門禁控制裝置變成真正的系統?

Machine Learning 到底怎麼實際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這個看似潛力無限的技術,為什麼霎時間變得這麼虛無飄渺?在那個國外早已掀起ML、DL浪潮,清大資工系尚未開設任何一門「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時間,我不得不離開清大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 — 而實習是我當時唯一的解答。

餵鯉魚搬的灑下了我的履歷,擠出任何曾經在我腦中的閃過的Machine Learning新創公司,也不管對方有沒有開出職缺,只要看到可以觸及的信箱就連忙塞了過去。

只有Umbo在幾週後給了電話面試的機會。

「我是清大電機系大三的學生,我修過Machine Learning的課程以及正在修習Computer Vision。我會想找實習是因為我對公司的產品……」

電話中簡單介紹了自己作為開場,包含做過的ML專案、找實習的初衷、以及說出預先準備的公司資料以展現我的積極。他問了一些專案細節以及分享了他過去的一些經驗,厲害到令我十分驚訝。但真正令我說不出話的卻是最後這個問題:

「我想今天不只是我面試你,而是看看你想來公司獲得什麼,而我們可以給予你什麼樣的機會。」

「我想知道Machine Learning如何運用到實際產品上。」我想這樣回答,卻又覺得太過模糊而吞了回去。

「你會想要獨立做一個跟電腦視覺比較相關的專案,像是車牌辨識,或幫公司做一些內部工具,與同事有比較多的交流?或是…..」

五花八門的選項瞬間打破了我們之間的沉默。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一個個去除掉了聽起來不是很有趣的選項。掛上了電話,拖著38度的身體躺回了床上。我到最後都沒有回答那個問題的答案。

11月中,我拿到了生涯第1份的Offer,寫著

We really like your passion and believe you will do great work as an intern at Umbo CV

我在隔年1月開始了我的實習。

離開公司的前兩天,因緣際會與一位希望來Computer Vision Team實習的大四學生面談。我和他分享在公司做過的專案,從資料蒐集、做研究到分散式訓練。

「我想知道Machine Learning如何運用到實際產品上。」

在他不堅定的眼神中,我看見了兩年前的自己。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我與Umbo Computer Vision的兩年】

Part 1: 漂浮在A.I. 浪潮下的我們 (本篇)

Part 2: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All you need is to have data.

--

--

Andy Wei

Enthusiast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Computer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