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日常。青年CEO計畫 / 關於實習 / 我說文章

林彥名(Andy Lin)
11 min readJun 11, 2018

--

這一篇文章被放在草稿好長一段時間,並不是因為沒有時間,或像我過去所說沒有靈感之類的。而是想要寫的題材都屬於正在進行中,或剛結束,因此要些時間好好地整理起來。

  • 青年CEO是一個經濟部協辦的青年創業培訓活動。先說結論是,我被淘汰了。不過在過程中也學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也認識了許多朋友,還有關於我自己的成長。
  • 關於實習,這學期已經被公司拒絕了數次。就像是一個連續被發好幾張好人卡的可憐男子(先說我沒有這樣的經驗噢),這一部分,想聊聊這個過程中我遇到的困難,還有也許可以給跟我一樣身為「求職初學者」的建議。
  • 我說文章,想要解釋為什麼文章那麼久了才更新,還有我對於不同的文章的想法。

總而言之,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參加三個月長的活動後得到的教訓,我在投履歷失敗後反而得到的收穫,還有關於文字創作的想法。最後呢,留一個無聊當有趣的短篇給願意看到最後的你。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青年CEO計畫

當初參加這個計畫,其實只是在學期中有「想要做些什麼」這樣的念頭,對於新創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對於參加每次往返都要花上一千元的活動也不是那麼感興趣。後來想想,也許可以熟悉一下未來有實習的通勤狀況,就毅然決然地送出報名表。

這個計畫呢,要求參與的兩百多位青年分配到六個新創議題,要在數周內與團隊討論出一個可以呈現一小時的議題分享,最後透過互相投票,選出可以參與下一階段的35人領袖團隊。簡單來說,就是一場「錄取率只有七分之一的大型團體面試」

在活動的第一天,主辦單位把參與者分配到六個組別中,「成功的新創生態圈,以任一個國家為例」是我們這組的主題。三十幾個人一開始先擠在一個狹窄的小圈圈,「那我們先自我介紹吧?」我說,「然後順便在最後提出一個你認為有成功新創生態圈的國家吧」。這時候大家都轉過頭來看我,好像我想到什麼不得了的點子似的。

腦海中突然閃過這個名詞,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麥當勞理論」

尤其是在一個成員互相都不認識的團隊,往往需要有人先提出一個「爛點子」,來讓原本不說話的人願意說出想法,同時也有了對於好壞點子的評斷標準。之後的幾次開會,我也常常是那個第一個搶著發言的人,後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持人。

在每一次的討論,總會有種錯覺是有了我,好像會比較有效率似的。

「在第一次開會的時候對你印象很深刻」,一位中山大學的朋友對我說,「我發現你都可以把每個不同的意見整理成幾個重點」。那個時候我們剛要坐電梯離開,獲選的35個參與者在會場開心地互相恭喜,其他大多數的參與者則是在旁邊慶祝活動終於告一段落。

而當時的我,雖然有點難過,卻也不是那麼意外。

我早就知道我不該晉級,畢竟我也只有在開會時很努力而已。

活動雖然持續了兩三個月長,但是真正的活動時間也不過是每兩個禮拜四小時而已。我在每一次的開會時間都努力做出貢獻,例如在開會時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或討論準備好要討論的相關內容;但活動一結束,就感覺置身事外,線上的開會也總是沒有辦法參與,後來的主持稿甚至是前兩三天才匆忙趕出來。

因此認真的說,我反而覺得,還好我沒有晉級到下一階段。對幾個月前的我來說,想要進入前35強的理由是「感覺厲害」,能夠放在履歷表;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一群很棒的朋友、更了解新創的產業和生態、也認識自己的缺點。

這也是我在這次活動中理解的,想要什麼就得付出最大努力去得到它,不要在那邊要做不做的。雖然這個結尾很像是雞湯文,但這是認真的噢。

關於實習

不知道你對於實習有什麼想法,我先說說我的好了。

第一次聽到實習是大一,是我姐應徵上了Uber的實習生開始吧,我曾經在Instagram的文章中分享過對於實習的憧憬,好像是未成年的小男孩嚮往著騎著機車的哥哥。我對實習的想法,就是一個提早「轉大人」的象徵。

可是,實習前要先面試,面試前要有作品集和履歷,要準備作品和履歷之前要有經歷和作品本人,而經歷和作品要慢慢累積呢。這段過程對我來說很久很漫長,我們可以慢慢講。我沒有能力告訴你如何準備履歷和面試,但是我可以分享,直到現在我認為剛起步求職,會遇到幾件很困難的事情。

一、踏出第一步,你就領先了好幾步

想做一件事情,首先要面對的敵人就是不那麼做的藉口。

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大一開始就把實習資訊佈告欄設為搶先看了(如上圖),每一次看到喜歡的公司或職缺,都會忍不住把文章收藏起來,不時把他們的應徵條件拿出來看看,想像自己在寫履歷時該怎麼把這樣的特質呈現出來,該怎麼在面試的時候展現自己的優點,更棒的是,我順利應徵上了之後想要做那些很厲害的事情,之後可以跟學弟妹在「實習分享會」的時候分享……

可是每當要寫履歷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好忙噢,應該要找一段很長而且不受干擾的時間專心去做才對,所以平日就不會有進展;而到了週末,則是會睡到很晚很晚,或者是回到家就如釋重負淨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娛樂。之後因為一事無成,所以只好找一些「我才大一嘛還早」、「我的多益成績太差了要先重考一次才行」或者是「我沒有很相關的經驗應該不會上吧」這樣的理由,好讓自己有台階下。

我的意思是,如果卡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反而是去試試看。我最近一次面試經驗中,認識一個面試者就是大一升大二的科大學生,儘管她緊張得要命、自我介紹沒有講完、團隊合作也無法提出太多意見,但至少她做到很多同齡大學生沒有勇氣去做的事情。

二、面對實習,你還可以準備更多

實習的申請八九不離十要準備這些東西:履歷表、作品集、申請表,而有些公司會要求作業,像是企劃提案、自我介紹簡報,或短短的影片。身為求職者可以做的,就是去盡可能蒐集關於職缺、公司、主管等等的資訊,然後把自己包裝成他們理想的樣子。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履歷。

不過,光是履歷做起來就不簡單,因此網路上有很多求職相關的心得或文章。我個人在侯智薰(Raymond CH Hou)的文章和 Betweengos 這個網站受益良多,履歷表也有幾個網站例如 HighlightCakeResumeBlink 可以使用,同時看看別人是怎麼製作履歷的。每次認真在網路上尋找資源,就會有種《秘密》裡「想要做一件事情,全宇宙都會幫助你」的感覺。

而除了履歷之外,也有很多的文章會教你如何應對面試、如何自我介紹、如何在最後的「你有問題要問我們嗎?」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問題,等等的。以我自己為例,我發現在六書堂的個人面試階段中被問到的所有問題,都是我曾經查過或相關的題目,因為我在面試前,整理了所有查得到的面試考古題與我想得到的最佳回答。因此我表現得還不錯。

所以基本上,任何和實習相關的問題,甚至你連想都沒有想過的問題,都已經在google搜尋中的某個網頁為你解答了,不怕你沒得準備;只怕你不夠努力。

三、了解自己,跟了解職位需求一樣重要

這件事情是我在收到Teach For Taiwan面試後的拒絕信後,才慢慢意會過來。

當時準備TFT的暑期實習計畫時,為了讓自己像適合的人選,我把他們網路上能夠看到的相關資訊、劉安婷的所有採訪報導、還有他們官方網站上所有的年度報告書都翻了一遍,找關鍵字又抄下很多句子,只希望讓自己「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那是我第一次進到面試的階段,我以為只要讓他們認為我很適合就好了。

於是在面試的當天,

「你最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

我頓時腦袋一片空白,我記得這題的目的是想知道你有沒有遇到什麼挑戰,如何解決等等的,那回答方式可以用STAR法,不過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連結到Teach For Taiwan,又同時表現出我是適合他們的企業文化。不過當下我卻硬是回應了一件很不相關的小事,結果當然也就不堪設想。

我一直以為我只要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就能夠贏得面試,不過後來發現自己的個性不能假裝,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變得不一樣,所以不如更加了解自己的經歷和想法,然後自信的展現自己。

換個角度想,如果都成功地展現自己了還沒有被率取,那就是自己的經歷和能力還不夠,或者是個性上不適合這間公司。那接下來更該做的,就是去增加經歷讓自己成長,然後找到一個企業文化與自己適合的公司吧。

我說文章

如果你看過我過去文章,就會知道我寫的東西一直以來,都不會特別在意「讀者」,也太不會因為會閱讀我的文章的誰,而刻意改變或影響我的文章內容。這樣的思維一直在這幾個月,卻不斷地被我拿出來挑戰,所謂的讀者阿。

「好的散文,就是能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被理解。」

簡媜老師這樣說,但我猜她其實是在說,反正我是簡媜。在一個全是喜歡文學作品的文學營中,該不該有「理想讀者」是個讓大家討論很久的議題。那些有資格站在臺上分享的出書作家,也常常委婉地繞著圈子回答,我想他們也不知道吧,畢竟他們在寫作的時候不會想到,我的TA是誰;他們也不會在用某個自己很喜歡的用詞的時候,想到SEO中的關鍵詞策略。

我發現,他們寫他們發自內心想要寫的,有沒有人喜歡反而是其次

但是當我們談文案,從臉書發文的文案到產品介紹的文案,甚至到個人的部落格。我們需要更明確的產品定位和目標客群的概念,例如我在《少說廢話》中特別喜歡的ROAM原則。

ROAM原則:

讀者(Readers)

目的(Objective)

行動(Action)

印象(iMpression)

在寫文案之前,先想清楚要面對的「讀者」是誰,他們有什麼特質、喜歡些什麼、怎麼說話、有沒有可以讓他們感覺親近的行話,徹底了解他們後再談到這段文字要達到的「目的」,例如我要寫桌遊的規則,目的就是:「讓閱讀者可以快速而且精確地了解遊戲怎麼玩」。

再來希望讀者在閱讀完後做出的「行動」,最後想要創造讀者對我們的什麼「印象」。這當然只是其中一個小原則,但是回過頭來,其實都是在追求「讓讀者願意買單」這件事。

因此我認為文案不同於文學,讀者是主角,而文案要打造成一條他們喜歡的橋梁,讓他們走向產品與理念。

我認為的文學是感性大於理性的,它既隱晦又愛繞圈子,充滿記號和象徵;而文案或文章則是理性大於感性,它要簡單明瞭又充分傳達意義。而回到我想說的,文章這件事情,就是思考我該如何寫這件事情。

讓我們來套用上面的原則。我的部落格,「讀者」是誰呢?我想大部分是我認識的朋友們,都是大學生吧。但是這樣的讀者喜歡哪些議題呢?那我文章的「目的」呢?我記得最一開始是希望練自己的文筆和同時有經營部落格的經驗吧,可是兩者跟我的讀者無關,而後者所謂的經驗又是指哪些能力呢?到這邊還有行動和印象沒有討論呢。

這些重要的原則,就像苦口婆心的媽媽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說著重要的人生道理,我知道很重要,但我就是那個聽不下去又無力反抗的可憐男孩。

要是認真地想過這些事情才能夠好好寫文章,我想我連一篇文章都打不出來吧。我閱讀著這個平台上許多有專業,文筆又好的前輩們的文章,還有《幼獅文藝》裡頭讓人心酸又欣喜的感人故事。他們也都認真地想過自己想寫些什麼,讀者是誰,目的是什麼,想要給什麼印象嗎?

我持續地想像著,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一位作者,我又能夠給願意閱讀我的文章的人些什麼想像呢?想著這些感覺沒完沒了的問題,文章還是要繼續寫下去阿。

結尾短篇 - 買書怪你有這樣的習慣嗎?喜歡買一大堆書又不看完,像是在蒐集公仔似的把他們疊在木頭色的櫃子裡或桌子上。儘管生活空間越來越少,到書店還是會忍不住再把幾本書買回家。我有噢,而且我覺得都是因為心裡住著一個「買書怪」的緣故。說到這種怪物,它是所有購物怪裡面最自視甚高的怪物,它總認為自己比「衣服怪」、「包包怪」、「手錶怪」來得高檔,不過它跟「唱片怪」感情還不錯,可能是因為常常見面的關係。如果下次他們出現,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吵架,好讓幾個比較麻煩的傢伙離開,畢竟比起「衣服怪」,「買書怪」要來得親切多了,雖然我沒有遇過前者啦,但這是錢包偷偷跟我說的噢。

--

--

林彥名(Andy Lin)

一日寫文,三日閱讀。從行銷轉職數位產品PM,相信內容有價。聯絡我:andylinc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