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都是十中選一的頂尖大學生!錄取【XChange互聯網大學計畫】面試大解密

「在這裡,你有兩份實習經驗都還太資淺。」前幾天去台北參加【XChange互聯網大學計畫】的開幕式,在暑假的尾巴,分享我如何有策略地錄取這個計畫。

林彥名(Andy Lin)
10 min readSep 9, 2019

好久不見,你的暑假過得充實嗎?

我的暑假除了在文案的美實習,也成功錄取了【XChange 互聯網大學計畫】,從七月初送出報名表單、八月面試到九月初參與了第一次的聚會,接下來還有好幾場的聚會與課程。

成功雪恥去年連面試都沒有的遺憾,累積更多經歷與作品後才錄取這次的 XChange 互聯網大學計畫 MKT/OP 組。帶著感恩的心,要來分享我如何回答第一階段的問題,以及面試中我被問到的問題與策略。

結論先走,其實就是簡單一句話:

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是特點不是缺點)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先了解競爭者後,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獨特優勢,甚至不一定得是優勢。成為最特別的那個(好的那種特別),就有機會殺出重圍。

正文分成三個部分:

  1. 【簡介】XChange 是什麼?互聯網大學計畫在幹嘛?
  2. 【書審】只有三個問題和一張履歷,如何從中脫穎而出?
  3. 【面試】身邊都是經歷嚇人的台政商院學生,一個鳳梨田學生憑什麼?
此篇文章分享我錄取 XChange 互聯網大學計畫的書審與面試經驗,是從我個人觀點出發,僅供參考。面試錄取與否有很多因素影響,期待我的經驗能給你一些幫助。歡迎彼此交流!
(圖片來源:XChange 臉書粉專)

1. XChange 是什麼?互聯網大學計畫在幹嘛?

從臉書粉專的 banner,可以看出 XChange 是個志於彙整台灣網路圈的人脈與資源的社群。根據它的文章簡介:

XChange 是目前台灣最大的網路業工作者社群, 成立至今已有6000人參與講座,核心成員超過100人。透過舉辦實體講座、互聯網大學計劃與社會設計等豐富紮實的內容,讓每一位XChanger在職涯的各個階段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擁有拓展人脈及商務的契機。 」

對於在網路產業的職場工作者,這是一個累積相關產業人脈的平台;對於大學生而言,接觸到這個組織的方式除了參與線下講座,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互聯網大學計畫」。

透過完善的 Mentorship Program、專屬課程與產業論壇,讓大學生更快、更有方法、更有策略地找到職涯方向,同時也增加 XChange 的規模與影響力。

而對我來說,參與 XChange 的互聯網大學計畫,除了上述的業界導師與講座課程以外,「認識其他優秀的大學生」與「文章產出」也是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前者除了讓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應該是啦哈哈哈)可以被強者環伺,進而督促自己更努力一點,也單純地希望多認識一些朋友;

後者的原因比較特別,第一個我希望有個壓力讓我一定要多寫幾篇文章,再來就是文章可以發表在 XChange 的 Medium 上,累積高質量的作品集。

總而言之,下學期都還沒有規劃,既然有個不錯的計畫就試試看吧,以這樣的想法就報名了。

(圖片來源:XChange寄給我的面試信附的)

2. 只有三個問題和一張履歷,如何從中脫穎而出?

事後知道,報名者約有 240 位,而 3 組的最終錄取名額是 24 個,因為面試通常會找錄取名額兩倍的人數來面試,所以進面試階段的機率大概是1/5。

每五個對網路業有興趣的莘莘學子中,會有四個因為吃閉門羹而開始懷疑人生。(開玩笑)

有夠殘忍,不過畢竟資源有限,如何在簡短的資料與問題回答上成為「看起來是適合的人」也就非常重要。

以下是我印象中第一階段的表單問題:

1. 你理想的職位與公司是什麼?

2. 未來五年的你會在哪裡?

3. 有沒有問題要問 XChange?

去年的第一題,我回答我想加入奧美廣告成為文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後來想想奧美廣告跟網路業其實沒有什麼交集(寫奧美數位還比較有關係)。

於是今年捲土重來,寫自己想成為 Hahow 的內容行銷,因為自己對資訊整理與文章內容呈現蠻有自信的,過去的行銷相關經歷和部落格作品都還可以連結,應該算是蠻適合的回應。

更重要的是,去年 XChange 邀請 Hahow 的共同創辦人江前緯擔任導師,還有一篇採訪的文章,這樣也就沒有理由說我的理想公司不夠網路業了吧!

(沒有截圖到表單問題,但問題應該是差不多啦!)

而第二題我主要聚焦自己未來在網路業上的發展與成長路徑,只要有努力的方向跟目標,基本上應該不會被扣到分。

比較特別的是,我在後面兩題的問題中,都有提到自己覺得 XChange 這個社群很不簡單,能聚集那麼多業界的資源與人脈,並且持續舉辦線下活動與海外聚會,我是這樣寫的:

「期待自己在資源較少的中正也能組成這樣一個社群,透過共同目標互相交流一起成長。而加入 XChange ,其中的一個原因也是希望能學習 XChange 做為一個台灣最大網路業社群如何運作。」

我提供另外一個切入點,從「申請者」變成「觀摩者」,讓他們的決定從影響我一個人,變成影響在中正一個可能的社群產生與否。

你可能會想「哇你自己申請計畫,還要拖中正下水」,但其實這已經悄悄運用到最一開始提到的那句「是特點不是缺點」了。

(我想像中的競爭者們,穿著西裝走在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之類的)

3. 身邊都是經歷嚇人的台政商院學生,一個鳳梨田學生憑什麼?

「我現在腦中都是中正跟鳳梨田」結束面試後一個面試官說。

我們通常認為,學歷好、經歷優秀的應徵者,在面試就會無往不利。但以我過去成功錄取的面試經驗,我發現找到「適合自己的戰術」也非常重要。

在準備 XChange 的面試前,我先看過上一屆互聯網大學成員所寫的文章,意識到這些成員幾乎來自北部的頂尖大學,在自我介紹中看得出來對未來的職涯目標清晰,還有知名企業的實習工作。

於是我想像,要與我競爭的對手大多會是北部頂大的商院學生,習慣穿西裝與皮鞋出席正式場合,因為在大學期間累積許多校外計畫與實習經驗,隨口就是專業名詞與英文縮寫,有強烈企圖心,卻又不失親切直率。

簡單來說就是,人生勝利組,既努力又有豐富資源的頂尖大學生。

那我一個讀鳳梨田大學的企管系學生該怎麼辦?雖然過去也算是有意識地在累積經驗,但人家可是頂大的商學院學生,還在天下、蝦皮、或聯合利華實習啊!

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是特點不是缺點)

這時候這句話就是重點了,就像是在寫文案前先思考的三件事情:

  1. 【對誰說】XChange 互聯網大學計畫是在做什麼?他們期待怎麼樣的人加入?目的是什麼?為什麼?
  2. 【說什麼】競爭者與自己的差異?我的經歷和作品如何對應需求?
  3. 【怎麼說】如何透過自介與問題展現自己的獨特點?如果只能讓面試官對我有一個關鍵字的印象,那會是什麼?

用白話文說,就是先做好功課,找到自己不能被其他面試者取代的優勢後,用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https://hahow.in/courses/5c2417a649b19c002047e937/main?item=5c5562e179f1990022df8221
(以上三點來自「行銷必上文案課」,感謝育聖老師的文案課程,讓我錄取了這計畫XDD)

因此,我以三個關鍵詞組成我的面試策略 - 「行銷社群」、「文案能力」、「中正」。把可以講話的時間都圍繞著這三個關鍵字打轉,以我被問到的問題為例:

1. 自我介紹

2. XChange 為什麼要錄取你?

3. 為什麼選擇 MKT/OP組?

4. 你在文案的美主要在做什麼?

5. 如何推廣你的自媒體(部落格)?

6. 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們?

在自我介紹時,我提到自己從升上大三開始就持續累積行銷企劃相關的工作經驗,雖然來自中正大學,但因為對於行銷文案很有興趣,除了在社團負責粉專文案,也經營部落格,寫自己的實習與活動經歷。

除了累積自己的文字掌握能力,也期待自己能影響更多身邊的中正同學走出鳳梨田。希望有一天可以在中正組成一個行銷的小社群,就像是 XChange,讓成員彼此交流與成長。

講完後附上剛剛提到的粉專文案、行銷文案、部落格文章的作品與成效。讓所有關鍵字不只是講講,還有數據和作品佐證。

「那是因為自我介紹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啊!」你可能會這樣說,「如果是回答問題,要怎麼圍繞關鍵字呢?」。我用第二題的回覆來分享:

「我認為,有兩個理由證明,為什麼 XChange 要錄取我。」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要問你有沒有思考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以及是否了解他們的需求。

「第一個,根據 XChange 互聯網大學介紹的文章,我知道參與的成員必須撰寫兩篇活動紀錄與專訪導師的文章。我附上的作品就有我過去的專訪文章,同時也有在持續經營 Medium,因此我在文章的撰寫與專訪的經歷上,會比其他成員更快上手,更能產出高品質的內容,讓 XChange 這個社群被更多人認識且信賴。」

「第二,看過上一屆計畫的成員所寫的文章後,我猜目前參與這個計畫的面試者,應該有超過七成是北部學校的學生,對吧?

因此如果 XChange 錄取我,讓之後文章的撰寫者突然出現一個來自中正的同學,不只能證明這個計畫不僅是給『台北人們』的計畫,還能吸引更多同樣來自非台北但同樣具有潛力的學生加入。」

你會發現,我的回應格式是「我做的功課 → 其中的發現 → 我能提供的優勢與獨特之處」。如果面試前沒有做好功課,就沒有深入的洞察;沒有深入的洞察,提供的優勢就不會吸引人。

所以說了那麼多如何以特別的策略回應面試問題,其實也不過是「面試前做足準備」 + 「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點」 組成的基本原則。

最後,如下圖所示也順利錄取,加入我假想中的「勝利組們」。

(先看到粉專的錄取名單沒收到信,還以為是林芳名還是林帥名錄取了不是我)

4. 後記。比起面試,不如說「面談」

後記的一開始,真心感謝你願意讀到這邊,不管你有什麼建議、想詢問我的問題或是單純想跟我聊聊,歡迎你私訊我的臉書帳號

我從升上大三至今,累積了六次的面試經驗(包括這次),除了第一次的面試因為太緊張亂回答以外,剩下五次都很幸運地成功錄取。

儘管沒有什麼頂尖外商或大公司的經歷,但也累積了一些在面試時的心得。我發現在面試中除了專業的必備能力與做好功課,最重要的還是「理解自己是誰,能提供什麼」

就像是找課程的組員、商業競賽的夥伴、參與哪些朋友圈,甚至談戀愛找伴侶,你都得好好思考自己扮演怎麼樣獨特的角色。

比起面試,我更喜歡說「面談」,因為不論是招募者還是應徵者,我們其實都只是想透過聊天與討論,找到我們心目中對的人啊!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邀請你追蹤我的 Medium,一起探索你的理想大學生活:

人客,這篇文章還滿意嗎?幫我拍個手吧!拍 10 下:來簽到,告訴我你來看過!拍 20 下:喜歡我分享 XChange 計畫的相關主題。拍 30 下:認真看完囉,我覺得對於我之後的面試準備很有幫助!拍 50 下:這篇文章太喜歡了!不要再偷懶了快點寫下一篇吧!

--

--

林彥名(Andy Lin)

一日寫文,三日閱讀。從行銷轉職數位產品PM,相信內容有價。聯絡我:andylinc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