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定要有實習經歷?破解三個常見的實習動機
無論是不是商管領域的大學生,一定都對「實習」這兩個字不陌生,儘管不在你畢業證書的必選學分中,卻常常會佔據你大學生活的代辦事項。實習,究竟對大學生是否那麼重要?有沒有替代方案?
好久不見,部落格很久沒有更新了;但每週還是不斷地寫文章。因為工作的關係,在 Blink佈告欄 這個平台上,以官方帳號的形式,寫文章分享與整理大學生作者的有趣內容,歡迎來逛逛。
回歸正題,先與(如果是)首次造訪的你自我介紹,我是企管大四的學生,從升上大三起就幾乎不間斷地有實習或工讀的經驗。
至今累積了五份的實習工作,從電商、公關、文案(廣告)代理商到新媒體,每一份都待了超過兩個月以上,不算經驗老到,但這些工作經驗,幫助我累積了一些對實習工作的想法。
結論先走:
實習重要程度,比起 "must",更像是 "nice to have"
別誤會,有實習經驗當然是件好事。這裡想強調的是,擺脫你在網路搜尋「該不該實習」後各大網站給你的兩萬個該實習的理由,我想提出的是:「你想透過實習得到的學習、探索或經歷,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
這篇文章將分享三個去實習的常見動機,並透過參考文章與我的實習經歷帶入不同觀點,讓你除了「非實習不可」這個想法,還能有更多答案的可能性。
再次強調,實習會是你大學中值得最嘗試的選項之一,但絕對不是朝向任何職涯方向與個人目標的標準公式。如果你正在尋找實習機會、或正在思考是否要投入實習,期待這篇文章能給你不太一樣的觀點。
簡單定義,我理解的「實習」是學生自主尋找,不受必修課程或學校規定限制。簡單來說,你不會因為沒有「實習」而無法畢業。接下來的內容根據我接觸的領域(行銷社群領域相關)出發,為避免想法偏頗也會引用許多外部觀點。如果你的專業領域跟我很不一樣,歡迎你分享對實習的不同觀點!
動機一 、我想在實習工作中學習
「學習」,在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時,我們常會引以為動機的理由,不過在實習,甚至在面試中被問到時,其實都不會是一個好答案。
為什麼?不是因為學習本身不好,而是這個回答可能暗示兩件事情:
- 你可能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才會說自己還不足啦、要學習啦。
- 你用「大學生的修課心態」面對工作,而不是準備實戰、解決問題。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老闆或主管,你會接受只期待自己來公司成長,對自己能力沒把握的成員加入嗎?
對公司來說,招募實習生可能會有很多理由,包括需要即戰力、培訓未來正職、打響知名度、缺廉價工讀生等等,但絕對不會只希望大家來這邊學習,儘管它的招募網站這樣寫。
以下兩篇文章的內容,都提到同樣的概念:「實習絕不是單純讓你來學習的。」
那麼如果想學習特定知識或技能,有沒有比單純找實習工作更好的方法?這邊提供三個有效學習的方法,了無新意,但很實際:
1. 線上課程/內容
2. 大學生計劃
除了參加講座與活動,大學生如果希望有所成長、連結人脈以及實作演練,其實有許多組織每年會籌辦給大學生或新鮮人的培訓計劃可以參加,例如:
DFT (Design For Taiwan)、資訊種子、知青、STP、Epoch School 時代學院、Jumpstart以及我目前參與的 XChange 互聯網大學計劃(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寫過的文章)
此外, Evan Chang 也寫過一篇大學生必追資源 | 2019 年下半年,包括線上資源、培訓計劃、商業競賽等等,如果想收藏乾貨可以看看他的文章。
總之這些資源相較實習工作,能讓你可以名正言順地表明:「我要來學習的!」,而且透過與同樣積極的夥伴共同討論、參與計劃安排的實作經驗、以及與業界學長姐的接觸機會,都可以讓你更有空間學習成長。
3. 看書
抱歉,這個答案很無聊。但當找到一本好書的時候,你會理解為什麼在這個數位時代還需要抱著鉛塊重的書本閱讀。
有許多文章分享看書的好處、有更多創作者分享書摘或讀書心得,而我這邊只強調 - 「讀書是獲取完整且有架構知識的最好方法之一」
更好的是,你不只看同一個領域或學科的書。根據《窮查理的普通知識》這本書,如果你能掌握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並靈巧地將這些知識整理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就能比大多數人更有能力解決問題。
「拿著槌子的人,看到什麼都像是釘子。」
這句話在書中是負面含意,表達現實的問題通常複雜且多面向,單一工具無法解決。
但我的想法是,先拿槌子、再找螺絲起子(也許再拿個塞子)。透過學習不同面向的知識,組成自己的工具箱。
透過不同管道累積相對應的能力,例如,先讀書確認有興趣域的大概念,接著透過線上課程掌握更實際的知識應用與Know-how,最後透過計劃或實習去試試看自己過去所累積的知識或方法論是否有誤,然後繼續調整。
所以回到該如何看待在實習中學習這件事情,我認為更好的方式是把實習定義為「學生時期作評量時每個單元最後的牛刀小試」,先學概念、掌握公式與技巧,最後拿題目去試試看。
動機二、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而實習
這個動機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你想去行銷廣告業就去試試看紅領帶、你對電商有興趣就去投蝦皮實習。比起聽業界人士分享、網路的心得文章、自己去親身嘗試總不會錯。
但我想要提出的不同觀點是,當你透過實習更了解這個領域時,你也有可能因為實習,才知道這個領域是不是真的讓你「有興趣」。
咦等等,我就是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才會申請啊,什麼叫做「我可能會因為實習,才知道這個領域是不是真的讓我『有興趣』?」
因為「資訊落差」。
對許多初次找實習的大學生來說,「有興趣」可能是因為一場分享、一本書、或是實習相關的粉專和社團裡面的徵文資訊中,有幾個特別的關鍵字讓人想點進去一探究竟。
點進去後,你會發現 job description 包含的領域還是太廣,具體工作內容只能想辦法透過公司既有的公開管道、論壇文章或直接接觸內部員工才能略知一二。
而那些歷屆實習生的實習心得呢?
除了公司的面試題目分享、工作內容介紹有參考價值,那些挫折後終於有所成長、熬過困難終於找到對的方法和跟公司分享在招募頁的心得文,對你的實習工作通常沒有什麼幫助。
簡單來說,你看完對實習會充滿信心和勇氣,儘管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或難解的人際問題,也能像是文章中的筆者那樣,在「請教前輩」和「重新出發」後得到解決問題的終極解答,最後被留下來成為正職之類的。
但那終究是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經驗,更別說經驗分享普遍隱惡揚善,作者既沒有動機,也沒有義務要告訴你遇到的難解的問題、頭痛的人際關係、或無法習慣的職場文化。
大家都聽過倖存者偏差,在實習的領域就是「美好實習偏差」
(這篇算是少數工作內容與學習點寫得很實際的實習心得。)
許多實習生,連我自己在分享經驗時也會傾向於,介紹工作內容,並分享有收穫、有成長、甚至美好的一面給大家看到,鼓勵更多大學生投入公司實習。
因此無論你在查資料、看文章或聽學長姊分享後對該領域的「興趣」,很有可能是那個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或是被別人過度美化、描繪出來的樣子。
而以這樣的心態去實習工作,就很容易因為想法不同而產生「認知失調」,進而失去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建議抱持著「想透過實習進入有興趣的領域」這樣想法的你,轉變成:
「我想透過實習,去更了解我『目前』有興趣的領域,是不是真的如我想像中那樣理想」
因為我也曾經在大三上遇到這樣的困境:
以我自己在公關公司的經歷為例,
在接受工作內容不符想像後,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了解公關業不適合我,包括花很多時間在等待客戶回應(但客戶一問就要馬上提供)、工時長得不可思議(最忙的時候正職都是一兩點才回家洗澡)、在公司學習的方式是經驗導向(新人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被電到歪頭)。
但同時,我也因為這份工作而理解公關在行銷領域在做什麼、為什麼客戶需要請公關公司協助、以及透過協助準備簡報、整理日報月報和許多正職討論意見時,發現公關人是怎麼解決行銷問題等等。
這份工作不符興趣,不代表我這一學期都白費了。如果我只是「想透過實習進入有興趣的領域」,那麼理論上當實習不再符合「我有興趣」這個標準時,我做這份實習的動機就消失了。
「對工作的興趣,通常要先苦撐過去才會出現」
當時雖然覺得很無聊、工作沒意義,還是會把手上的工作做好,為了不讓自己太閒也會一直追著主管問有沒有事情是我可以幫忙的。
有時候,也會偷偷瞄那些比較資淺的正職在做什麼,然後厚臉皮地問主管:「請問這樣我可以試試看嗎?」,就有機會可以接觸到自己在學生時期很難碰到的工作內容。
總而言之,只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去實習,很容易因為工作內容不符期待而讓你消耗殆盡;也許對「解決工作中的挑戰」有興趣才能讓你在更多領域都能有所收穫。
動機三、累積實習經歷後獲得理想工作
簡單回顧一下前面兩個動機:
- 「我想在實習中學習」
- 「我想在有興趣的領域實習」
這兩個動機是我自己大二大三剛找實習,被問到為什麼要找實習時很常脫口而出的理由。但隨著自己的實習經歷越來越多,才意識到過去與現在的想法差異。
而接著最後一個動機,則是我至今在詢問許多身邊同樣經驗豐富的朋友時,共同的實習理由 - 「希望累積經驗後獲得理想的工作」。
這個理由很直接,無論我是直接申請我理想工作的實習缺、或是透過累積相同產業的實戰經驗,期待自己在找理想職位時能比其他競爭者更突出,這兩個方式毋庸置疑都是聰明且實際的方法。
但實際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這一點也是我當初在思考自己過去四年所累積的經驗,覺得有點可惜的部分。
當你有能力直接面對市場,就不必透過實習累積
例如創業或接案,但這兩件事情都需要高成本或高度專業。
如果不想要挑戰那麼困難的,又對於行銷企劃、社群經營有興趣的話,其實比起在履歷上說:「我曾經協助經營公司粉專,粉絲成長10%」,不如你直接經營一個自己的粉專,把粉絲人數從 0 衝到 10,000 來得簡潔有力且具說服力。(參考傑哥的文章的第二點)
我自己當初開始寫 Medium ,除了希望有個平台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經驗輸出,也是期待它在有更多關注後,變成一個被市場檢驗過的作品集,幫我說服未來的老闆說:「我不只對內容領域有興趣,而且我過去累積的東西已經小有成績。」
尤其現在有那麼多大學生想要成為走入行銷,成為小編、擔任行銷企劃。與其擔任公司小編,每天苦惱貼文該怎麼寫、圖片該怎麼做;
不如自己做一個符合興趣的粉專或IG,從粉專名、內容規劃、行銷策略、圖片或文案風格制定跟下廣告等等一手包辦,在個人能力的成長一定會比待在公司來得多。
後記,To be an intern or not to be an intern.
最後,感謝你閱讀到這邊,先簡單複習三個常有的實習動機與我的觀點:
- 【我想學習】不只是「做中學」,把實習當成學習後的牛刀小試。
- 【我有興趣】工作當興趣是錯覺,在解決問題中有所成長才是真的。
- 【累積經驗】想獲得理想的工作,就用更貼近市場的方式創造差異。
總結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說服你不去實習,或者是鼓勵你創業、接案等等的,每個決定總是伴隨著不同的收穫與前置條件。
你想要實習?可能要有足夠的時間、累積一定的團隊經驗、和對公司產品服務的了解與熱情等等。
但如果你沒有時間、學校在中南部、或是沒有錄取理想實習缺,還可以透過線上課程、培訓計畫或看書培養知識、可以透過其他選擇來更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或是透過自己經營社群接案或創業的方式累積經驗。
沒有一件事情非做不可,也沒有任何一個選項會真的獨一無二。與其一頭熱地跟著同儕去擠那些熱門企業的實習機會,一無所獲,或許你可以重新思考,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釐清自己真正的目的...
是不是根本就不想要工作?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邀請你追蹤我的 Medium,一起探索你的理想大學生活:
人客,這篇文章還滿意嗎?用你的拍手讓我知道吧?拍 10 下:來簽到,告訴我你來看過!
拍 20 下:喜歡我討論實習的相關主題。
拍 30 下:認真看完囉,我覺得其中有幾個概念很有感觸。
拍 50 下:這篇文章太喜歡了!不要再偷懶了快點寫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