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eisler的愛之喜與悲

默泉
樂以忘憂
Published in
5 min readDec 13, 2018

--

有一張陪了我很多年的CD,至今仍是我的「十大愛盤」之一:小提琴家Fritz Kreisler上世紀初灌錄的短曲集(EMI發行)。唱片裡所有樂曲,全是Kreisler自己寫的小提琴音樂。

這張CD外表毫不起眼,封面沒有演奏家照片,只有一片藍,碟名簡單直接就叫做「Famous Violin Pieces Vol. 1- Fritz Kreisler」。因為買的是日本版,所以解說冊子只有日文;現在回想,當年是期望日本版錄音效果更佳吧。而它一點沒讓我失望。

CD收錄了十多首Kreisler創作的小曲,幾乎首首動聽,但最令我愛不釋手的,是《愛之喜》(Liebesfreud)和《愛之悲》(Liebesleid)。

還記得人生第一次聽到這兩首小曲,是我二十多歲時。當時不知哪來的勇氣,進了某專上學院學習音樂,主修古典結他。跟主修鋼琴、小提琴的同學不同,當時我並沒正式學過樂理,音樂修養屬幼兒園水平,聽力課尤其是場災難,不過那種由朝到晚泡在音樂裡、不是在練琴就是在聽CD的瘋狂日子,卻是十分值得懷念的。音樂系課程不算忙,不過除了音樂史、樂理、聽力等課外,尚要參與一個三學分的「Concert Practice」課。所謂「Concert Practice」,就是「練習在人前演奏」。我主修的結他屬於弦樂組,所以我上的是弦樂組「Concert Practice」。上課時,所有同學齊集在演奏廳,什麼也不用做,只需靜靜坐著扮演「觀眾」,然後由扮演「演奏家」的四至五位同學(每周輪流)上台演奏,猶如舉行一場演奏會似的。

不用上台的時候,「Concert Practice」自然是最好玩最開心的課。(但要上台時就是地獄。)因為那年只有我一個主修結他,所以在席時聽的清一色是小中大提琴曲目。

我就是在「Concert Practice」課首次聽到《愛之喜》和《愛之悲》。那年,一位主修小提琴的同學選了這兩曲作為演奏曲目。他拉琴還未算十分專業,但音色和音準都很好,把兩首作品拉得婉約動人,即時把我迷倒。本來對小提琴毫無興趣的我,因而對此樂器改變想法。甫下課,我第一時間跑去問他,這是誰的作品?就這樣,我第一次知道Fritz Kreisler。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Kreisler生於1875年的維也納,死於1962年的紐約。我們現在能聽到他的錄音,自然是拜他長壽所賜。Kreisler父親是位醫生,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在Kreisler四歲時開始教他拉琴。七歲時,Kreisler獲維也納音樂學院(Vienna Conservatory)特許入學,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可謂徹頭徹尾的音樂神童。但他最為人津津樂道、或最被人大肆批評的,卻是一樁隱瞞了幾十年的「音樂造假事件」。

--

--

默泉
樂以忘憂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