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分享【永續新鮮人6-思想蛻變】從學生的角色轉變為永續顧問,我遇到的三大衝擊與學習?

時光飛逝,在我脫離學生身份後,歷經了實習生、培訓、志工和正職工作的身份。雖然我在大學時期就已經開始研究永續相關議題、也在永續領域擁有多次的實習經驗,但是我仍在近年的實習及正職經驗中,發現了從學生轉變為永續顧問的角色轉換過程中,不只有許多工作上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在對一些事情的想法也必須要有一些調整與改變,才能更順利勝任身為企業永顧問的工作。

這篇就會跟大家分享,我從學生身份轉變為企業永續顧問的階段中,逐漸體悟到需要改變的想法;希望這對於正在找工作的學生、在實習的學生和剛進入永續職場的新鮮人,在準備角色轉換的階段能感受到一些共鳴和啟發。

Original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先回應國內主管機關要求,再談國際倡議與框架

在企業永續的領域中,第一項我要分享的就是國內法規政策的重要性。這可能對於法律系或商學院的學生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身為一個從國際倡議開始認識永續的外交系學生,我到近年的實習、工作經驗中才開始深深體悟到這件事。

因為我是從外交系的模擬聯合國、系上的永續發展相關課程和一些青年署舉辦的活動開始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和企業永續等議題,再加上2017–2018年時台灣社會跟企業還對於這些倡議很陌生,且這類資訊在台灣很有限,因此,在過去認識永續的路途上,我一向都要先去了解國際的相關倡議,並從歐美的資料來源獲得相關資訊。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因此沒有培養出去關注國內企業永續和法規政策的習慣。直到近年,當我在四大幫企業寫報告書、協助諮詢案件研究的時候,我遇到了幾個情形:

有些企業雖然被國際評打了不高的分數,但是希望要優先提升公司治理評鑑的成績。

有些企業雖然並不需要依照國際揭露框架製作永續報告書,但是因為將來可能會被要求,因此先開始使用國際框架。

換句話說,國內企業雖然在國際上表現不佳,但是優先想要做好的是國內主管機關的評鑑;有些企業並不是想要「接軌國際」或什麼而去使用國際框架,而是因為要回應主管機關(將來的)要求。

這時候,我才深深體悟到:

對企業來說,必須要先符合國內法規和主管機關要求,再去想要不要自願性回應國際倡議!

因此,我也必須了解國內相關法規政策和主管機關要求(即使可能很無聊),不能只了解比較有趣的國際倡議!

這對已經在業界的各位(和現在的我)聽起來很合理,而且是廢話吧?但是對於先前只認真追蹤國際倡議,而沒有關注國內法規政策的我,是一個當頭棒喝的學習呢!~

二、幫企業了解國際倡議與報告框架,必須研究細節,不能只略知一二

第二個我在企業工作學到的事,就是如果我要幫企業了解甚至去應用一個國際倡議或框架(不論是要導入資訊揭露框架還是幫助企業設定目標已符合國際倡議的規則),我都不可以再只有對這些框架的表面了解,而要能了解所有會應用到的重要細節!

在大學聽講座的時候,時常聽到業界人士說學生進入職場都要重新學習,因為在學校大家都學理論、而不是實務。當然,我大學唸的是社會科學,我學習的內容本來就偏向理論,但是,我當時好像也不清楚「實務」的意思到底為何,也沒有特別地去了解過。

直到我有一次進入一個大企業實習時,我接到了一個任務,就是要幫助該企業了解一個B氣候資訊揭露框架,並且讓該企業知道跟他們已經在使用的A氣候資訊揭露框架有什麼異同

可是我當時並不了解這要怎麼進行,也不太清楚這個任務實際的產出期待到底是什麼?因此我便使用很high-level的方式去介紹這兩個揭露框架的概念差異,例如:A框架是注重揭露氣候變遷對企業財務的影響,B框架不僅要求上述揭露角度,亦須揭露企業對氣候變遷和幾種利害關係人的影響。然後我就是很概略的介紹這兩大框架的大分類如何互相對應,並介紹裡面大概的內容。就這樣。

可是,事實上,其實同事們不只需要知道概念性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要知道到底有哪幾條指引一樣、不一樣?因為假如他們真的決定要同時遵循A跟B的框架揭露資訊,則每一條指引的細節都會影響他們搜集資料、撰寫、和跟A框架整合的方式。

換句話說,因為他們就是要去執行揭露的人,所以他們需要知道可以幫助「實務上執行這件事」的資訊,而實務上執行這件事可能包含(以下為推測):

他們首先要了解A&B揭露框架的要求,並依照這些的要求設計問卷或資料收集模板,然後一步一步把所有需要的資料收集起來,整理文字敘述,一個字、一個字把揭露的章節撰寫出來等等。

但是我當時不懂,因為我當時還沒有什麼社會歷練、也沒有寫過報告書;我不知道做揭露報告的每一步和需要的細節,因此我不知道幫他們了解框架需要看到這麼多細節。

在同事質疑、且我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後,我花了下班時間、週末時間好好的在家研讀每一條B框架的指引(當作是我的學習),並且一條一條的去對應到A框架的每一條指引。

最後,我終於做出了一份可以相互對應指引的文件。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後來有沒有使用,但是那應該是我第一次把「指引類」的文件看得這麼細,也是我第一次學習到:

要能夠幫助企業了解框架類的東西,就是必須要把細節看好看滿,不能再只有講講大話、賣弄一下理論;

因為對於實際要做事/執行的人來說(不論是自己或是企業),概念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執行細節才是重點!

Photo by Matthew Osborn on Unsplash

三、從大到小的決定 — 就連小細節,背後都要有可信的證據或理由支持

最後一項的我要分享的學習,就是在工作上有許多從大到小的各種決定,都必須要有可信的證據支持。乍聽之下,這很理所當然,但是我是說「從大到小」;大的部分可以理解,但是小的部分呢?小的部分小至製作簡報時,你決定要引用的資料、要選擇的範例、要建議企業或客戶項目、使用的數值等,常常都需要有可信的證據或理由支持。在「小的部分」 都需要可信證據或理由的要求,是我覺得跟學生時代很不同的地方。

在大學時代,如果我今天要跟老師、同學介紹一個主題(以下為虛構,因為我大學沒有上過供應鏈…),如:永續供應鏈管理,那我可能就會去網路上找一些資料,然後製作一頁關於永續供應鏈管理的簡報。然後老師說也想知道什麼是永續供應鏈管理的最佳作為、哪些企業做得很好,那我可能就也會查一些新聞、產業研究報告(如果找得到),看有哪些企業做永續供應鏈管理有上新聞、他們做了什麼,然後整理一下資訊,製作成另外幾頁簡報。

以課堂報告來說,其實這樣也差不多了。可是如果是在企業呢?如果我今天是要跟主管或是客戶介紹永續供應鏈管理,我這麼做會怎麼樣呢?其實也不會死,但是主管和客戶可能會開始問很多問題,那我都可以回答得出來嗎?

(以下情境純屬虛構,示意性對話僅供參考)

主管/客戶:你的永續供應鏈管理定義哪裡來的呢?有參考什麼資料?

我:來自一個在做永續供應鏈管理的組織A

主管/客戶:你為什麼會看這個組織的定義呢?這個組織在市場有什麼公信力嗎?

我:因為這個組織前身是聯合國XXX計畫成立的,現在已經有全球超過300家、市值共XXX的企業都加入這個組織的倡議,許多著名的產業平台如麥X錫或標X也都引用這個組織的數據,所以我認為他在永續供應鏈領域具有相當市場地位,可以作為參考

主管/客戶:你為什麼列出這幾項最佳作為?這是哪裡來的?

我:最佳作為也是來自這個組織在2022年最新的報告,麥X錫XXX產業報告裡面的總結。他們總結了有參加組織A,B,C永續供應鏈管理評比得到最高分的52家企業的最佳作為

主管/客戶:你為什麼選了這幾家公司作為最佳作為範例?你怎麼選出這些公司的?

我:因為我去看了組織A,B,C三個評比都在這三個評比的最高分等級,而且產業跟我們公司/客戶公司相似、規模也相似,所以最後選出了這幾間公司。

以上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情境,在一個實際的情境裡面,上述這些問題只是基本,還可能遇到更多的問題;而我的回應也只是一個範本,畢竟是虛構的,而且回答問題的方式也沒有正確答案,會依照該簡報的重要性和情境有所不同,所以僅供參考。可是藉由我上述範例回答方式,我想要表達的就是:

就算我只是做個簡報介紹一個題目(還不是幫客戶制定策略或制定解決方案喔…),裡面我所「決定」要放入的各種內容,都可能被質疑。

因此連在簡報裡的各種內容上的決定,我都必須要準備好有可信的證據支持我的決定;在主管或客戶問問題的時候,要能夠回答地出、且說地出具說服力的證據和原因讓他們信服。

這種程度的證據支持,我認為是在大學時代所沒有的。如果各位有研究所經驗,我想應該會比較多需要引經據典的經驗;但可能依據主題、科系、你的老師和課堂要求會有不同等級的證據要求。即便我有碩士經驗,我有時候還是會覺得工作上對於證據的要求有時候強度很高,我必須要提醒自己或是被同事/主管提醒才會去處理好這些證據。

又過了一個多月,我才好不容易把過去這幾年的重要學習整理出來,希望上述三個學習對於正在實習的學生、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們有幫助。

如果你已經遇到類似情況,我想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的,並希望你順利地化解難題,且在工作中學習到更多!

如果你還沒遇過上述的情況,希望你也可以記在心中,在職場的時候可以多觀察,並好好地體會一下學生轉變為企業顧問的思想與心境轉變,並祝福你能順利化解這些衝擊與學習!

希望這篇文章對各位有幫助,也歡迎幫我的文章拍拍手,並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喔~~

閱讀完整的【永續新鮮人】職涯分享系列

【永續新鮮人】職涯分享

11 stories

--

--

碳管理 x 永續新鮮人 Ann Wu

Carbon Management Consultancy | TWYCC Medium Editor | LSE MSc Global Politics | NCCU BA Diplomacy | Sopra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