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十分鐘閱讀《信任革命:信任的轉移與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Anne Hsiao
10 min readFeb 11, 2019

小時候,父母教導我們不能隨便上陌生人的車,現在,我每天都透過網路叫車、上陌生人的車。住陌生人家的次數甚至多過回阿嬤家,相信網路星等評價甚於隔壁鄰居的推薦,這些都已經是常態。信任的意義正在快速的轉變。

書摘 — 信任革命:信任的轉移與科技所扮演的角色(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 and Why It Might Drive Us Apart)

目錄

1. 信任大躍進 - 從十一世紀的貿易商到阿里巴巴——信任如何跨越障礙,平息恐懼並顛覆各種不可能。
2. 喪失信心 - 公共體制信任度的崩跌,是我們現在深陷權威危險的根源。
3. 陌生的熟悉 - 從壽司到自動駕駛汽車——幾個說服人們信任新觀念的創意實例。
4. 責任該由誰承擔? - 當信任在「自我管理」的數位世界中瓦解時,誰可以負責。
5. 但她看起來親切可靠 - 一個關於虛偽外表的警示故事,以及可以揭穿騙子和詐欺行為的技術。
6. 即使在地下市場,聲譽還是一切 - 暗網上的毒販教我們的,什麼才是優質的客戶服務。
7. 評分:你能得到好的信評分數嗎? - 當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變成現實,你所做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會被排名時,究竟誰輸誰贏?
8. 我們信任機器人 - 但是,我們該不該⋯⋯我們又如何將它們製造的合乎倫理道德?
9. 區塊鏈之一:數字淘金熱 - 從 fei 到比特幣,漫長的無貨幣之路 - - 這對城市而言意味著什麼?
10.區塊鏈之二:真實機器 - 區塊鏈的黃金承諾:過度炒作或是未來社會化的可靠關鍵?

這本書可以回答哪些問題?

  • 什麼是信任
  • 什麼是分散式信任
  • 新科技如何改變信任對我們的意義

信任是什麼?

信任不是一種精緻的東西,一種生活中可以選擇的附加物品。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都得依靠它。

舉例而言,當我點購外賣壽司時,我必須信任餐廳會用新鮮的配料,廚房會乾淨,他們不會盜取我信用卡資料,送餐員不會帶著我的晚餐跑了。

信任使我們能有大大小小的合作動作,積漸起來就是增進經濟效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士・亞羅曾經提到:「實際上每個商業交易其中都有信任的元素,當然,任何交易都需要花費一段時間進行。所以可以合理地認為,世界經濟落後的大部份原因是因為缺乏相互信任。

信任是對結果的評估,評估事情有多大可能順利。當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很低時,就會培養出信任。

你是否值得信任?

政治學家羅素・哈定說,信任實際上是一種「封閉的利益 Encapsulated Interest」,如果我信任你,是因為我相信你會認真看待我的利益 — — 不論是友誼、愛情、金錢或名譽。

你重視我們關係的延續性,因此你會認真考量我的利益,因為其中也涵蓋你的利益。

信任的演變

Ref: How Transparency Makes the Trust Leap Possible
  1. 地方式信任(Local Trust): 存在於小型、地方社群成員間的信任,以及我們對熟悉的特定人員的信任。
  2. 體制式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 向上流向領導者、專家和品牌的信任,並且貫穿法院、監理機關和公司等機構及中介者的信。(譬如,信任你往來的銀行會保護你的儲蓄)
  3. 分散式信任(Distributed Trust): 個人彼此間橫向流動的信任,透過網路、平台和系統得以運作。

攀爬信任積木

在面對新產品、服務、資訊時,形成信任的共同行為模式稱為「攀爬信任積木 Climbing the Trust Stack」,首先人們必須信任構想,接著信任公司、平台,最後我們必須信任其他人,例如 Uber 司機、Airbnb 房東,或甚至機器,例如自動駕駛系統。

Ref: How Transparency Makes the Trust Leap Possible

人們在接觸新東西時,會優先設想最壞狀況(風險),接著好奇這可以做什麼、對我有什麼好處(利益),以及有哪些人也在使用了。信任的發生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條件:

・加州卷原則
・我在裡頭有什麼好處
・信任影響者

加州卷原則

將新東西和熟悉的東西結合,創造陌生的熟悉。

以 Airbnb 為例,人們如何理解這個新概念呢?首頁上並沒有「如何運作」的影片,有些人會去找「關於我們」「信任與安全」的頁面,但他們被藏在 footer 中。畫面中最顯眼的除了像商品一樣的 feed 外,就是搜尋「哪裡」的搜尋框。

「與其看教育材料,許多使用者反倒直接到搜尋方格,搜尋他們所住城市的地點,因為這是他們知道的東西。」

譬如,一位住在倫敦、想去紐約的客人第一次來到 Airbnb 平台,他可能不會先搜尋紐約,而是先搜尋倫敦,甚至是更貼近自己住家的小範圍區域。當他們看到搜尋結果與地圖後,客人的反應是:「喔喔我明白了。這是某人的房子,就在我家附近,靠近河邊那裡,如果你想要,你可以住在那裡。現在,我明白了。」這就是「啊,哈!」的時刻,這就是陌生的熟悉。

我在裡頭有什麼好處

如題,很好理解。有趣的是其中提到:

人們很快就信任自駕車,甚至太輕易信任他了。

自駕車的好處非常明顯,就是「有其他人/東西幫你開車」,而他需要的信任大躍進其實並不大。

你想想看,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很安心的當乘客,讓同事或朋友來開車。換句話說,身為自駕車的「乘客」其實也連結到我們熟悉的經驗。

因此這裡的信任躍進並不是創造新的經驗,而是要求人們從「信任朋友開車」轉變為「信任機器開車」,回到加州卷原則——陌生的熟悉。

從風險角度來看,我們則需要沖淡對自駕車會完美無瑕的期望,人們只需要了解自駕車的利大於弊就足矣。

剛考到駕照不到一年,朋友就放心地讓我載著他們在紐西蘭到處跑。中間幾度經歷了全車、副駕都累到睡著的慘況,我也很好奇他們對我的信任從何而來?如果今天是自駕車,我們會更安心嗎?

信任影響者

你一定聽過「早期採用者 Early Adopter」,指的是別人之前就先採用新產品、新科技的個人或企業。但作為讓多數人爬上信任積木的第一層而言,他們未必是最有影響力的群體。

以 TransferWise 為例,他們發覺理想的信任影響者不是精通金融科技的人,也不是戴最新 Apple Watch 的人。他們必須找到我們未必會料想到、卻肯跟隨 TransferWise 這種無名公司冒險的人 — — 拿退休年金過活的銀髮族。

英國有些退休族群在西班牙養老,他們需要把退休年金經常性地由英鎊換為歐元,透過一般匯款會被扣超多手續費,因此抓到他們 Use Case 的 TransferWise 就有強大的誘因使他們的信任大躍進。其他第一次接觸的使用者看到退休族群(而非什麼科技宅)都開始用了,自然放下戒心,這對他們決定要不要相信這個服務產生了重大影響。

星等、評價系統

評價系統被詬病的原因有許多,其一為怕被報復、怕對方也留下負評,因此就算經驗不值也寧願留下好評或中立意見;其二為雙方可能說好互相留五顆星好評(儘管你覺得大概就是三分星普普通通)、或是填五顆星送甜點的賄賂策略,造成評分膨脹。

負面評價是最重要的資訊,它卻無法被如實地呈現出來。

以 Airbnb 為例,他們在2014年推出「雙盲流程 Double Blind」來改善這個問題。要在主人及客人都提交評語後、或是十四天等候期過後(以先到者為準)再向雙方公布評語。結果,提出評語比例增加 7%,負評增加了 2%。

中國的社會評等制度(是評等不是平等)

中國所謂的「信評計畫」就像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加上巴伐洛夫的狗。

Ref: 芝麻信用 — 遊戲化中真正的危險

是不是有一絲絲可能,在中國這樣一個有長久監視公民歷史的國家,這套社會信用系統,事實上是更受歡迎的、透明的監視方式呢?

拉蘇爾・馬濟德是住在上海的中國部落客:「我知道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在線上的一舉一動都被追蹤,那麼我是否寧願了解遭到監視的細節,採用這些資訊,教自己如何遵守政府的法令呢?或者我寧願活在無知、而希望/盼望/夢想個人隱私仍然存在,我們的統治機關會尊重我們到某個地步、不來欺壓我們呢?」簡單來說,他認為這個制度讓他略微能控制自己的資料。

一方面,社會評等制度幾乎肯定會鼓勵人民更誠實和遵守規矩。另一方面,這是一個令人深感不安的信譽經濟學版本,它將使政府前所未有地控制他們認為好的和壞的行為方式。

延伸閱讀:黑鏡第三季第一集《急墜》

分散式信任漸漸取代人類的工作

過去一年,我曾經付利息和費用給銀行,查證戶頭和餘額,以便能付款給陌生人。我也付了數千美元給律師代擬合同,因為我不確定別人會有什麼舉動。我付錢給保險公司照顧我的健康、汽車、房子。我付費給會計師釐清報稅議題。區塊鏈引起一個關鍵的人性問題:

我們應該付出多少代價(錢)信任別人?

我們付很多錢,請人幫忙照顧我們的生活。這些「受信任的中間人」是體制式信任世界的一部分,不過體制式信任現在受到深刻的質疑。

由於新科技出現、信任的代價下降之下,目前拿酬勞便捷我們信任的第三方——不論他是經紀人、裁判或監護人,如果不想被「無法更改」的帳本取代,就必須日益證明他們的價值。

結語:分散式信任的挑戰

  1. 分散式信任似乎總是又把我們帶回到集中化的權力
    阿里巴巴分散商品與賣家,卻集中數據;或如去中心化平台 DAO 在遭遇問題時,所有人仍集中起來找尋一個人——以太坊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並人為投票進行硬分叉。
  2. 許多新科技不是無名化某人,就是試圖完全剷除信任其他人類的需求
    當我們信任自動搜尋引擎大過人類編輯,或是當替身、預設程式的演算法擔任我們的經理時,信任會有變成靜態的風險。
  3. 我們真的想要完全透明、分散信任的生活嗎?
    當事情出現問題,我們仍希望有一個人出面當領導者,挑起擔子、做出決策,最重要的——負起責任。
    而這世界上許多賺錢的機會都是建立在資訊不對稱之上,完全的透明與信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昂諾納・歐妮爾:「坦白講,我認為重建信任是個愚蠢的目標。我反而主張對值得信任的,多點信任,但不必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事實上,我的目標是積極地嘗試不去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

你認為呢?

在 GoodReads 上追蹤我:Anne Hsiao
以前我們都在誠品、金石堂看暢銷書排行,現在則會去 GoodReads、Amazon 看網路上的星等評價再下單,這也是體制式信任轉變為分散式信任的案例呢!

--

--

Anne Hsiao

謝謝大家陪著我在產品的路上成長| 產品三眼怪文章列表 - https://airtable.com/shrxS45CMD7p16Y2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