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如何建立財務模型並預估資金需求?

Annie Su
6 min readJul 28, 2021

--

Financial Modeling

在募資階段,投資人的必問題是「你需要多少資金?」,也可能會要求公司未來 3–5 年財務預估,雖然財務模型通常不準確,但我認為無論公司是否打算募資,都應該有一個簡易版本的財務模型 (或稱管理報表),來幫助公司設定目標與做適當的資源分配。

為方便說明,以下將以一間提供台灣餐飲業的「 CRM 軟體服務商」為例做說明 ,公司收費方式為訂閱制,每月付款,次年續約:

財務模型的用處

  • 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可量化的目標」,包含公司核心成員、投資人與合作夥伴。例如,3 年內在台灣餐飲市場做到 3000 個客戶,月營收達到 $7M。
  • 釐清為達成某個目標,需要多少資源 (包含人力需求、行銷預算等),討論可能的資金來源,並作最佳資源分配。例如:基於以上目標,第一年需要先建立包含產品與業務行銷人員的 8 人團隊,隔年再持續增加業務與客服團隊至 20 人。
  • 釐清這個商業模式的未來成長性與獲利性,例如:在這個市場做到多少市佔率會達到損益兩平?我們大概需要多久時間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如何建立財務模型

這邊可以參考 Financial Model Sample 的範本,其中主要包含三個區塊:Key metrics, Income Statement 與 Cash Flow Statement。

Key metrics

基本上是從 Revenue 拆解而來,也就是所謂的 Growth Driver,是模型中最重要的關鍵假設。

  • Revenue = Total Client x ARPU → 最主要 Growth formula
  • Total Client = Existing Client + New Client - Dropped Client,而其中又隱含了兩個假設
  • New Client = Sales headcount x New Client per Sales
  • Dropped Client = Existing Client * Dropped rate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說財務模型估不準,因為光是 Revenue 的背後就隱含了 ARPU, New Client per Sales, Sales headcount, Dropped rate 如此多的假設,投資人往往也會抓住這些關鍵假設與團隊做討論。

然而,重點並不是預估是否準確,而是做這個假設背後的思維策略是什麼。為什麼你認為每個業務能夠在第一年帶來每個月 20 個新客戶,次年則上升至每個月 30 個新客戶? 這背後可能代表公司一開始準備先確入比較 niche 但客戶痛點明確的小市場,一但取得在這個小市場裡取得一定市佔與客戶口碑後,再複製至其他更大的市場。就算沒有投資人挑戰你,團隊也該透過這樣子的思考框架,透過數字去釐清公司的短中長期目標與策略。

Income Statement

  • Revenue: 透過 Key metrics assumption 計算出。
  • Cost:為了提供此產品服務而產生的成本,在 SaaS 商業模式中,多半是產品開發的折舊攤銷、伺服器成本。
  • Expense:費用基本上皆可歸類為 Sales & market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General & administration。而為了方便計算,這邊又將費用分為兩大塊:
  1. Headcount: 這邊另外拉一個試算表來詳細規劃人力需求,再用公式將薪資預算帶回 Model。
  2. Non-Headcount:其他非人力的相關費用。

Cash Flow Statement

基於以上所有假設,即可拉出簡易的現金流量表,這邊重點只是要預估未來的現金流入、流出、現金餘額,所以省略完整版現金流量表的其他細項。可以注意到我在 Cash inflow 放了募資金額 $80M,這個資金需求其實是基於 2021–2023 年的資金流出 (加總O29:Q29約莫是 $78M),因此便保守假設,在沒有任何營收流入的狀況下,公司的資金需求為 $80M。

一些小技巧

  • 近一年以月為單位,一年以上以年為單位:這是為了方便近期做追蹤,確認是否每個月進度都有達標,未來再拉出下一年度的每月單位即可。
  • 以上其實都是從 Bottom-up 的角度作預估,然而,會建議最後再從 Top-down 的角度,考量整體市場規模、競爭態勢,來看財務預測是否合理。譬如說:在 2023 年達到 2% 市佔率是可能的嗎?
  • 如有不同國家的客戶,建議每一個國家都做一個試算表,並另外建立一個總表加總所有數字,如此一來,才能看出每個國家的經營狀況是否健康。

進階分析

由於 Acquisition Cost 可以從 Sales & Marketing 相關費用中抓出,除以 New Client 即可得到 CPA,可用來衡量獲客效率。

  • LTV/CPA:這是大家常提到用來衡量 Unit Economy 的工具,若 LTV/CPA >3 即代表健康的商業模式。然而,由於新創公司早期的 Dropped Rate 不穩定,無法準確估計 LTV,LTV/CPA 指標也可能誤導大家。
  • Payback period:對於新創公司來說,Payback period 會是個比較好掌握的指標,亦即獲客成本多久會回本,這個數字沒有絕對標準,越快回收越好。

延伸閱讀:4 reasons why LTV/CAC is not a great metric for early startups, and what to use instead

小結

正由於財務模型的假設可協助公司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公司目標,並做資源規劃,即便最後的數字預估數百分之百準確 (事實上可能差非常多),在管理上還是有很大的用處。

如果團隊想要做更詳細的財務模型,網路上其實也都找得到更詳細的範本。不過再次強調,財務模型的重點其實是 Key metrics 假設後的思維,財務模型本身的複雜度倒是其次。之後我們再來談,有了財務模型後,該如何定期檢視,替公司營運做健康檢查。

--

--

Annie Su

現任國內電商企業發展部,曾任AppWorks 分析師、寵物科技新創 ANIWARE Growth Manager,擅長投資與透過數據分析驅動公司成長,立志成為網路新創公司與資本市場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