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軌跡–淺談藝術治療的力量
嘿,你真的知道「藝術治療」是什麼嗎?
人類文明的進步出現許多流行的新名詞,如同兩年前在國外爆紅的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繪本,這陣子在台灣也讓很多人突然間著迷了起來,於是許多人會誤以為給病人畫畫就是「藝術治療」。然而藝術治療真如同我們想像得如此簡單嗎?
羅傑斯(Rogers)主張心理治療是一種「成為」的過程,馬斯洛(讚)也提及心理治療是使人成為「如其所是」的過程。每個人皆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正式治療前,必須先經過診斷、確定症狀、治療期限、設定目標,並選擇以何種治療技術、創作媒材與活動的介入,最後還要評估是否達成治療目標,才是一個藝術治療的完整歷程。這個歷程其實滿像一個醫師使用藥物來治療患者的生理病痛。
藝術治療是以「藝術」為媒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然而在大眾的認知裡,談及藝術難免會帶來大師級的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感受。如此一來,藝術治療究竟是真的適用於治療每一個人嗎?而關於藝術治療,究竟是要追求藝術本身,還是追求治療的目的呢?
簡介與起源
藝術治療起源於心理學家Sigmund Freud和心理分析學家Carl Jung,他們將心理學與視覺形象做結合,尤其是Carl Jung提出的想法:「藉由藝術創作,將壓抑的潛意識視覺化並提升到意識層次,這樣有益於個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激起了當時的精神醫療界以藝術創作做為治療手法的興趣。
十九世紀時越來越多關於精神科醫師利用藝術來治療病患的紀錄,1940年代更有Margaret Naumburg(藝術治療之母)以Freud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理論基礎,將藝術治療的輪廓勾勒出來。之後便有更多的教育家、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嘗試利用藝術創作和其過程去做治療、研究、分析及評估。
什麼是藝術治療?
英國藝術治療家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 BAAT)是這樣定義的:「藝術治療是一種治療方法,在藝術治療師的協助下,透過繪畫、塑造等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visual images)的表達,藉此將存於內心的思想與情感向外呈現出來。此表達和呈現出來的心象作品具有治療和診斷功能,為治療者和個案的治療指標。」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我沒有美術細胞,要怎麼接受藝術治療?」藝術治療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受限於對象的藝術能力及對象的身分,不管是老人、小孩、受刑人、身心障礙者皆可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自由的使用藝術媒材,藝術治療強調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表達,個案只管盡情的在媒材上揮灑、釋放被外在壓抑的自我。
藝術治療的兩種模式
發展至今,藝術治療仍然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定義及概念,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 藝術心理治療( Art Psychotherapy)
對Naumburg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治療的工具,她很強調藉由藝術創作所呈現的作品(心象的具體化),她認為心象來自於個案的潛意識,而個人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常存在於潛意識中,當這些衝突被具體的呈現出來,治療者便可對個案的情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 藝術即治療( Art as Therapy)
Kramer覺得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方式,個案藉由創作的過程重新體驗、統整、理解其經驗,並解除、舒緩個案內心的衝突。藝術治療給予個案將內在外顯的機會及管道,協助個案做自我探索。
著色本是藝術治療嗎?
「壓力大到快爆炸了!」「神經好緊繃啊!」,一個人必須分身乏術的處理事情時,我們很容易說出內心的焦慮。但有時我們遇到的是「有口難言」的無奈,或許是文化背景讓我們傾向以壓抑自己的情緒來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或許是生理限制讓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亦或者,即使是用非言語的繪畫方式,我們仍會沒有自信的說「自己沒有美術天分」,而放棄拿起畫筆。
最近暢銷的大人著色本,提供了一個私密的個人空間。我們專注於彩筆順著線稿的輪廓走的同時,將難以用言語描述的焦慮與衝突感釋放,它能幫助人們紓壓的原因即是「專注」及「釋放」。當我們藉由上色,專注於當下,思緒不再搖擺於對過去的懊悔與對未來的不安,而是能如漩渦般收斂於一點 — — 此時此刻,慢慢的集中精神。我們不再被複雜的外務拉扯而緊繃神經,也不再因徘迴於各想像的場景而疲憊心靈。更重要的,對於一般沒有學過畫的人而言,著色相對容易,且美麗的圖案又可以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美感需求,使我們不須思考「該畫什麼」「如何畫」等技術性問題,以至於我們能在這個私密的個人空間更敞開、更自在,也更放鬆,而達到放鬆自己、釋放壓力的效果。
那大人著色本屬於藝術治療嗎?兩者以創作傾洩情緒的操作方式不謀而合,但並不能混為一談。相較於個人著色本的單向進行,藝術治療中強調「我—創作物—藝術治療師」三著之間的互動。我,在創作時可能無意識的將內在壓抑的情緒或經驗投射於素材;所創作的完成品,使我跨越文字或言語的障礙而能更自在且更具體的表達想法;藝術治療師,透過觀察我在創作過程的反應,在一旁以一種同理我的角色協助我,而使得在創作過程,我能自在、舒服的表達自己。而當我將自己內在的情緒或經驗具體化的表現在素材上時,治療師也能根據完成品,和我討論,我對於這完成品的想法,以一種傾聽我的角色陪伴,引導我用自己的步調接近內在自己。實際上,不論是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或藝術是一種治療的工具(Art Psychotherapy)的看法,都是期待能在三者的互動中,透過藝術─接觸、理解、詮釋、表達、和消融情緒困擾,我們能因此接納自己。
在大人的著色本中,即使有美麗的線條圖形,但依然需要我們拿起彩筆上色,才能看到獨特的色彩表現!在藝術治療中,藝術治療師的參與互動也只是一種輔助,關鍵還是繪畫者自己要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接受畫面傳達的資訊,獲得自我的認知與轉化。不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緩解情緒,最重要的,都需要我們「願意表達自己」,才進而能發掘更好的自己。
藝術治療的應用
哪一些族群的人特別適合藝術治療呢?
由於傳統晤談常囿於言語的使用,或是受到認知功能(如記憶力與注意力)的限制,相對之下,藝術治療不須依賴語言,也不受限於年齡與教育水平,語言喪失、智能不足或兒童都適合採取治療,藉由創作可以表達他們心中所思還有種種情緒,即使沒有語言,這群人也能盡情展現自我。專注於創作過程中,可以協助當事人自我開放、減低防衛心態、緩和情緒。對於回憶中帶有苦痛的人,他能夠抽離創傷當下的情境,重整記憶。藉由藝術治療將心理的意象具象化,在安全、開放的空間,創作不被道德或社會期待所限制,而能提供負向情緒宣洩的管道,且不會對外界造任何傷害。同時應用上感官與知能,在復健方面促進感覺與知覺的協調、統整。藝術治療產生的作品不像記憶可能會隨著時間造成扭曲、遺忘,作品不會因為時間改變,反之能夠完整被保留下來回顧療育的脈絡,產生更深層的省思。
1.發展與學習困難:發展遲緩、亞斯伯格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
2. 社會族群:受暴、性侵、遊民、受刑人。
3. 復健領域: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截肢患者、中風。
4. 精神疾病:躁鬱症、憂鬱症、思覺失調、強迫症、恐懼症、創傷症候群、行為異常等。
藝術治療的療效
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說,患者常常會使自己沉浸在創傷經驗的陰影之下,封閉自身情感與外界的交流,長期下來,便使自身處於情感麻痺(emotional numbing)的狀態,失去了對外在事物的感受與情緒表達的能力。
這時,藝術治療正好提供了一個對外抒發情緒的窗口。藉由藝術做為媒介,讓個案能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感,在創作的過程中,將因創傷而產生的情緒抽離,把深藏在內心的想法、感受等進行外化(Externalization),並透過與作品溝通得到啟發與內省,在外化與內省的交互作用下,使個案對於創傷得以釋懷、減緩,進而達到情緒自我效能(Emotional Self-efficacy)[註]的提升。
除此之外,藝術創作本身也能為個案帶來正向的喜悅感,如創作所獲得的成就感或負面情緒抒發後的愉悅感等。
註:情緒自我效能指的是個體對於自己能有效並適切的”情緒表達能力”所產生的自信心。
如何成為藝術治療師?
訓練管道
國內
全台目前只有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有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入學前至少需修習心理與諮商領域與藝術領域學分,若是學分不足需至相關系所補齊。課程包含心理學研究、藝術治療媒材、臨床治療、應用,第三年則是專業實習。
大學教育中,東海大學推廣部與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合作,開授藝術治療學士學分班課程,修課完成提供學分證明。部分大學推廣教育單位亦提供藝術治療相關課程,供學生或校外人士修習。
對於已在醫療、社服、教育等機構或單位服務的人士,相關團體也會開辦藝術治療研習或工作坊,從療育課程、藝術治療核心概念、應用到實務督導等,獲得理論知識和累積實務經驗。如需申請台灣藝術治療協會核發的執照,要注意是否提供實習或督導時數認證。
國外
前往國外進修藝術治療通常為進階課程,學位以碩士為主,報名需要語言成績(例如:TOEFL、GRE、IELTS)與提供作品集或推薦函等資料。和國內相似之處為入學前修習過足夠的心理學、美術類學分。每間學校在心理治療上採取的學派依師資有所不同,可能是精神分析、人本學派或臨床等走向,藝術媒材的使用與研究會有重視程度上的差異。
目前藝術治療留學重點學校主要分布於美國、英國與澳洲,留學時除了考慮花費以及文化、語言適應等問題之外,有些學校2年課程不一定包含實習,需要向學校以外的機構申請(需自費),通常都市比起郊區的實習機會多,如果需要回國考諮商、臨床心理師證照,則須考量高考資格所要求的實習時間。
此外,英國的瑪格麗特皇后大學依不同的進修需求開設不同種類的藝術治療課程。除去藝術治療碩士學程,亦開放暑期課程、藝術治療的認證課程和肢體動作治療的基礎準備課程,大多為介紹藝術治療的入門課程,不包含實習,算是提供給對藝術治療或舞蹈治療有興趣的專業或非專業人士。倫敦大學高登史密斯學院則開設四類課程,比較特別的是第一類為正式課程前的試讀,算是藝術治療的入門課;第四類為博士班課程,針對具豐富藝術治療臨床經驗且對研究有興趣的人。
藝術治療師的認證
國內
國內目前對於藝術治療師的資格,是由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此一民間機構進行專業的認證,認證的門檻相當嚴格,以下條列出幾點:
1.由國內外藝術治療相關研究所畢業,或是藝術、心理、社工、醫療及教育等相關研究所畢業,並於在校時至少修滿15個藝術治療專業學分,撰寫藝術治療相關論文
2.具700小時被督導的臨床經驗
3.一年以上心理衛生實務工作經驗
(有興趣可以參考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網站: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tw/)
由於認證的條件相當嚴格,目前全台僅有56位通過認證的專業藝術治療師。
然而,我國政府尚未有「藝術治療師」的專業證照,因此必須先取得「諮商心理師」的執照,才能在台灣「合法」進行治療。這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藝術治療是一個專業的領域,應被更加重視才對,盼有朝一日政府能立法通過藝術治療師的執照認證。
國外
至於國外方面,各國的標準都不盡相同,且由於藝術治療是屬於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許多國家甚至沒有強制的規範,如印度以及非洲的多數國家。部分國家的現況和台灣一樣,是透過民間機構進行認證,如澳洲、紐西蘭、新加玻主要是透過澳洲藝術治療協會(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ts Therapy Association, ANZATA)進行心理治療師的認證。當然也有些國家已有政府專門負責的機構,如英國。在英國,除了要有相關的學位與臨床的實務經驗,以獲得民間機構BAAT認證外,尚須向官方的機構健康與保健專業委員會(The Health and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HCPC)進行註冊才能合法執業,且受到法律的保護。
藝術治療近代發展
台灣運用之處
在教育體系下,中小學與高等教育皆安排通識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美感與創作能力,陶冶性情,而藝術與特殊教育結合成的「藝術教育治療」, 也已經被運用在特殊教育與輔導工作之中。相較傳統威權式管教或單純言語溝通,藝術教育治療考量學生個別學習狀況及需求,引導參與藝術創作,更能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表達想法。
在醫療體系的運用中,藝術治療則常與創傷經驗,如家暴、性侵、創傷後壓力疾患等結合,另外也運用在臨終病人、自閉症,以及協助診斷情緒性精神疾病上。以自閉症為例,我們可以藉由患者的創作內容瞭解他們內在的想法,另外,視覺提示、豐富色彩能使自閉症患者更具體地注意到外在的訊息。像這樣無法完全以言語表達,或是不擅長溝通的個案,藝術能開啟另一種對話。
科技發展
以數位與科技為導向的今日,傳統紙本資料的建檔、相關的行政事務都逐漸數位化,人們也愈來愈依賴網路,享受其便捷,藝術治療也因二者而產生變革,調整方法。以下提出三種藝術治療和數位科技相互結合的發展。
遠距藝術治療
遠距藝術治療原是因應數位通訊健康照護(telecommunication health care),衍生的一種服務,最初是為了讓前往治療場所不便,或是住在缺少臨床服務、偏僻地區的老年人或行動不便者使用。不同於以往遠距離較難取得第一手的觀察及接觸,現在透過即時影音的傳輸,能更精細地捕捉個案的表情、姿勢與肢體動作等。
不過遠距離治療或許便利,仍有不少議題存在,如個案的隱私保密、規範與道德規章,還有治療的成效是否有系統性的研究與評鑑等,都需要經過謹慎的考量及討論。
數位影像科技新媒材
電腦與科技媒介已逐漸融入現代社會,藝術治療也引入數位影像,並將電腦作為創作媒材。在藝術治療中,除了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也包括創作的藝術成品與過程。研究發現,與傳統紙張作畫相比,電腦繪圖的結構與規則較多,對於精神狀態不易控制(如產生幻覺)的患者而言,電腦是可能的創作媒介。而對某些肢體受限、無法用精細動作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電腦不失為有效輔具,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藉由觸控、聲控,或是簡單的滑鼠拖拉動作,訓練小肌肉的活動及發展。
藝術治療電腦化
對於「美」,每個人的判斷往往相當主觀。在藝術治療中,也可能因為治療師或環境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衡鑑結果,因此如何判準更是值得探討。現今科技發達,已有將電腦應用在衡鑑藝術創作的概念,主要是利用治療師會使用的向度,比如主題內容、顏色使用、物件的擺放位置等,將畫作掃描後,利用電腦分析產生量化資料,得出較客觀的結果,供治療師參考以作最後判斷。
臺灣在科技產業的軟、硬體發展皆佳,若能將藝術治療與應用科技結合,未來應有許多發展空間。藝術與科技並非對立的領域,端看我們如何聯想或開發二者之間的關係。
本土化的運用
由於西方在心理衛生照護的發展歷史較長,現行藝術治療架構中,有許多價值觀與研究是歐美文化建構出的角度,因此「本土化」便是因應社會結構、風俗民情進行調整與融合,比如關注新移民社會衍伸的問題,或將本土藝術媒材融入治療中。
在不同地域發展藝術治療時,會有當地社會合適性的問題存在,像是在西方常見的團體討論、創作、分享,藉由互動共同營造創造力與活力;然而類似的開放討論和團體溝通機會在臺灣並不多,加上社會普遍內斂性格使然,在團體活動中,時常產生緘默或不習慣主動的情況。文化架構下,華人相對被動、習慣壓抑,也較不善在他人面前表露真情。有鑑於社會背景與歷史文化的影響,心理工作者推動本土價值觀系統建立,並於衝突處加以調整,滿足本土社會的心理需求。
臺灣藝術治療與社區心理健康
儘管藝術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部份,藝術治療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仍是較為陌生的管道。城市外的鄉鎮較難接收到相關訊息,加上藝術治療的工作坊多為專業研討會,收費不斐,在一般社區中仍未能深入推廣。政府在心理衛生保健計劃上、民間機構的宣傳,或是現階段相關的工作者不足等,也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就曾與非營利社會組織合作,引導心理疾病患者參觀展覽,找到有共鳴的作品,然後將這些啟發和感想,重新詮釋成不同的藝術作品。美術館在此扮演積極參與社會的角色,與多元族群結合,也讓參觀者與藝術品產生更多連結。
藝術治療與多領域融合,提供許多可能性,也是創造力的表現。藝術治療並非只扮演治療的角色,透過創作撫平傷痕、修復心靈,更能促進大眾的心理健康與自我價值感。
藝術治療與生活空間的結合
即使我們可以在許多領域中找到藝術治療應用的蹤跡,但多數人還是對於這項技術感到陌生。其實,已有越來越多人正在為了不僅是推廣藝術治療、或是存著幫助他人的想法,將藝術治療結合在你我日常生活中平凡可見的場所中,使藝術治療這個概念,能夠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捷克 Therapy Cafe
在捷克布拉格有一間位在廣場附近的"Therapy"咖啡店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間特別的非營利餐廳,店面的室內設計混和了愛爾蘭以及捷克式酒吧的風格,令人能夠即刻融入店裡輕鬆自在的氛圍。這間店家與當地的照護所中心合作,為藥物成癮者提供實作藝術治療,例如:陶瓷製品、手做蠟燭等藝術治療療程,而店家也是開放民眾可以自由參加這些藝術治療的活動,療程留下的作品會留在店面內販售,販售獲得的利潤則是回饋給顧客享受用餐的折扣。
Kokopelli Cafe & Art Space
這間結合藝術治療的咖啡店主人—周大為,原本專業的領域與藝術治療完全沒有任何掛勾,但他從二十九歲那一年,毅然決然辭去公司的工作而出國研讀藝術治療的研究所,他在藝術治療研究所選修「畫室藝術治療」的時候,就已經夢想過:想以開放畫室的模式進行藝術治療,一部分來自於大學時代美術社的正向經驗,一部分是因為這樣的方式比封閉的團體更有彈性、沒有被貼上標籤的疑慮,來參加的成員們也可以更自在開放的創作。希望來到店裡的人們都能自然、純真、歡樂,透過藝術創造、自然飲食,為自我與他人帶來療癒與平衡。
Healing療癒藝術餐廳
Healing是一個以餐廳的型式包裝的療癒空間,餐廳的主人是一對夫妻,先生是精神科醫生,太太是護士。他們的理念是要讓這個療癒空間成為一個不是販賣療癒理念,也不是展示療癒的元素,Healing這間店希望能讓任何療癒的可能性發生。而我們的任務是營造一個彼此對話的空間,客人來到這個空間成為主角,擁有訴說的權利,敘事、被了解、重述,讓生命更完整。
結語
當今主流的心理輔導或治療模式主要以科學為標準,以溝通對話的互動為主要的專業活動內容。然而,心理學可能是所有科學學科中最難科學化的學問,因它探索的是人類最隱晦不明的內在心靈世界,難以從外在的行為客觀洞察,又因它探索的是特殊的個體經驗,縱使學者們努力從人生現象中建構普遍原則,也難以應用在每個個案身上。對一個不習慣以語言表達內心心理世界的人而言,可能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方式發洩心底狀態,若能夠透過藝術治療得到釋放情緒的管道,在治療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發現改變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治療本身,而是來自於「自己」。
(原文刊載於《INPSY》心理學獨立雜誌008期,現已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