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立場、變相完美主義以及自卑

馬汀雨果
3 min readApr 30, 2019

--

“預設立場” 在許多上一代父母的教育中很常見,就連我本身的父母也是一樣,常常因為過於保護或是過於懶惰一起和兒女面對失敗,希望兒女別嘗試新鮮的事物,而把和大眾一般不一樣的人事物說成像洪水猛獸一樣可怕。“這太麻煩了”、“學這個對求職沒有用”、“萬一失敗了不是浪費時間”、”萬一沒成功怎麽辦“、“別學那人怪裡怪氣,大家都不喜歡他”、”中規中矩比較好才不會失敗“,許多的萬一、許多的還沒開始就怕失敗甚至是許多的怕麻煩、怕改變、怕失敗,扼殺了多少靈魂的創意以及勇敢進取探索新事物的心。這個世界這麼大,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新鮮的環境值得我們去探索,而“預設立場” 的教養,教出了許多受困的靈魂,一方面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向外探索,一方面又怕沒有活在眾人期待的框框裡,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想想古人,如果沒有求知慾,又怎麼建造我們現在的輝煌世代呢。另一個“變相的完美主義”我想也是多少從這思維當中養出來的。怎麼說呢?如果從小就教導失敗是不必要的、是難以被接受的、是會被指責的、是不好的,孩子們為了避免失敗,嘗試新鮮事物時,因為想到有可能會失敗,希望自己是完美的才不會落入被責難的下場因而選擇直接放棄,造成一事無成,這就是變相的完美主義。一般的完美主義主要是被定義為什麼事情都希望能做到最好,但是這種變相的完美主義,在我們的社會底下卻更常見。

“預設立場”也造就了許多人狹隘的思想。活在“預設立場”的人,很難活出精彩的人生,凡事想太多,躊躇不前,遇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時常以異樣眼光或羨慕的眼光看待,永遠在羨慕他人或是永遠用自己的小顯微鏡去放大別人的不同,只要跟自己不一樣的價值觀以及思維,就覺得是錯的、時常指正別人的錯誤,難以發揮同理心。而活得像井底之蛙的自卑的心,時時刻刻都能傷人也能被傷害。

不知道是否跟社會或是家庭教育有關,自卑之心人人皆有,只是或大或小亦或是能不能面對自己自卑的心。多多少少中文的用字遣詞比英文複雜多。我想中文的情緒用語或是隱晦的詞也是一籮筐的,許多時候我們在與人相處亦或是教養下一代時,時常以自己狹隘以及無同理心的觀點來評論別人,造成許多受傷害的心靈,而這些受到傷害的心靈,幸運的能療癒自己,還沒覺知的則繼續傷害自己更甚再去傷害更多的人。

最近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深深覺得沒錯,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如何反省自己以及發揮同理心讓這個世界更有愛,這是隱藏版的社會最需要改善的基礎教育。多點同理心少點自卑心,多多感謝身邊的人事物,時常待著感恩的心以及關心自己內心多一點,這社會會好一點。我想這部戲這麼能夠引發共鳴的原因也是這樣吧~大家時常帶著預設立場以及自卑的心態看世界,就很難看到美好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