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所得分配

Jack's little study
3 min readJun 1, 2018

--

台灣所得有許多主計處的統計數據,但關於所得百分位(PR)的統計則較為缺乏,多為五分位或十分位的資料,因此這邊簡單運用WID(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中與台灣狀況相似的國家數據來推估台灣所得分布,估計的結果可見以下兩張圖表。(註1)

從這兩個圖表可以簡單說明:

(1) 這邊的年所得指得是稅前的所有收入,因為推估的方式是用Gdp per capita 去換算,所以會較主計處的可支配所得高,同時所有的數值都是個人,也跟主計處常見的家庭有所差異。

(2) 由於是年所得,因此包含了薪水,以及利息、股利、租金等資本收入,不過通常PR值越低的,薪水佔比越高,因此有列出將年所得轉換為月薪,可方便比對。

(3) 這是全年齡比較,由於所得是隨著年齡逐步上升,通常在45~55歲之間達到最高峰,因此如果年紀較輕的人,也不必覺得為何PR值較低,因為不是跟同年齡的比較。

(4) 從裡面可以看到,一般人所說的年薪百萬大概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如果就台灣整體而言,個人達到年薪百萬,大約有PR 80的水準,其實已經挺不錯了,但以絕對人數來看,還有383萬人是有超過這個水準,通常能拿到年薪百萬的人周遭的工作職場大概也有很多同樣水準的人,因此不容易感覺到自己以台灣整體所準來說,已經算不錯了。

同理,如果把百萬年薪拉到台北市來看,就像剛剛工作環境的例子一樣,台北市聚集較高收入的人群,因此PR值降到了65,簡單說台北市3個裡面有1個年薪會達到百萬的水準。

(5) 最後因為這只是我推估的結果,雖然有一定的推估邏輯,但未必完全代表官方的統計,建議還是參考就好。

台灣所得分布(PR)
台北市所得分布

註1:透過WID 資料庫可以找到與台灣吉尼指數相近且又與PR值水準的國家(在這邊是用法國),透過人均GDP的轉換,將每個PR值的臨界值都等比轉換而得。台北的部分則是參考主計處的縣市可支配所得,台北市約為台灣平均的1.3倍左右,依上述方法在推算而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