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補充

水中的武林 — 水療專業技術與IATF(上)

Patty Ku
7 min readJul 3, 2023

第一篇的專業補充,就來聊聊水裡的「治療方法」吧!

我自己回想大學的時候是怎麼學到「水療」的,大概是被歸類在物理因子治療學,上肢或下肢的水療桶 whirlpool,當時的我根本無法想像水療居然有不只一套的「治療技術、治療手法」。

實際上水療的範圍遠遠超過一個水療桶。(需要的物理性移動範圍也是真的超過水療桶)

水中物理治療的核心概念、訓練目標方向都還是物理治療,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下進行。例如陸上跟水中都會做到肌力訓練,不過陸地上會用到重力或外加的阻力(例如彈力帶),水裡則運用水的流體力學

陸地上的物理治療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治療概念,有 NDT, PNF, Kinetic Control, CST, VM, Vojta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水裡就彷彿一個平行宇宙,同樣是物理治療,也有從不同理論發展而來的治療概念。這個系列的上下兩集想從這個角度,跟大家介紹幾個比較重要的水中治療理論。

對物理治療專業來說,治療方法 (method) 或概念 (concept) 除了需要有充分的臨床基礎之外,還需要有醫學實證的支持,IATF 國際水療協會就是一個以實證醫學水療為理念,推廣水療教育的單位。

2018 與 IATF 資深講師 Johan Lambeck, Anne Bommer 共同教學,圖左為 BRRM,圖右為水中太極

IATF 的全名為 International Aquatic Therapy Faculty,主要的成員大多都是具備水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動作心理治療師 (psychomotor therapist)、或水療相關的研究學者。

更多 IATF 介紹與成員:https://www.iatf.info/en/iatf-information

因為水中手法真的太多種,從 IATF 的觀點來看,實證文獻較多、治療概念有完整結構系統、能夠與物理治療臨床決策 (clinical reasoning) 搭配的,可以整理出七大概念:

1. The Halliwick Concept / 哈勒維克水療法

這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水療概念,由工程師 McMillan 在一所叫做 Halliwick 的學校指導身心障礙學生進行水上活動時,發展出的「十點原則 (Halliwick 10 points)」,內容包含如何引導水中適應性、水中動作控制與平衡,最終是游泳技巧。十點原則是非常知名的水療概念,不只是兒童,成人的水療課程也經常運用這些概念。

圖左為 Halliwick 中運用遊戲解釋水流效應,圖右為 McMillan 教學治療師/老師們中軸旋轉控制

Halliwick 首先建立個案理解「浮力恆向上」的概念,接著訓練三軸方向的旋轉:矢狀面 (sagittal)、橫向 (transversal)、以及中軸 (longitudinal) 旋轉,藉由這三個方向的動作控制,組合出各種功能性動作。

Halliwick 的目標是「習得水中獨立性」,因此最後一個部分會進入游泳動作練習。但以物理治療使用上來說,更強調「將水中習得的技巧應用在陸地上」,不一定需要進入游泳的環節,因此發展出了後續的 Water Specific Therapy (WST)。

2. Water Specific Therapy (WST) / 水中特定性運動

發展十點原則的 McMillan 在 1970 年期間受邀至瑞士成立水療研究小組時,與當地復健中心 (Kliniken Valens) 的物理治療師們,一起以十點原則為基礎,加上物理治療概念形成的功能性動作訓練系統。使用上更強調 clinical reasoning 以及 ICF 概念的結合,是非常適合水中物理治療師使用的一套方式。

如同前段所說,物理治療不一定需要使用到游泳動作(當然也可以利用泳式來訓練),因此 WST 更強調如何將三個方向的旋轉動作控制,以及水中特殊的「穩心效應 (metacentric effect) 」使用到極致,達到針對目標肌群、目標動作控制的訓練效果,並且能將水中習得的技巧,應用在陸地上的生活功能中。

當時發展 WST 的內容紀錄於 ‘Wasserspezifische Therapie und Training’ 一書當中,作者 Urs Gamper 除了是當時參與水療研究小組的物理治療師,也是目前 IATF 的主席。

透過不同的旋轉控制模式加上穩心效應,圖左正在誘發 flexion,圖右則誘發 extension

3. Bad Ragaz Ring Method (BRRM) / 巴德拉加茲環運動

BRRM 又被稱為「水中的PNF」,因為這個手法使用了類似 PNF 的模式 (pattern) ,但 BRRM 給阻力的方式除了治療師的手以外,還加上水流阻力。水中擺位會需要使用 2–3 個泳圈放在脖子、腰或腳踝,因此被稱為 ‘Ring Method’

BRRM 經常用於神經肌肉控制不佳的個案身上,透過精細動作調節,訓練神經肌肉的協調性 (fine tuning)。BRRM 需要具備完整的 PNF 相關背景知識,通常由水中物理治療師執行。

圖左為 BRRM 其中一個 LE pattern,圖右為 Trunk pattern

4. Clinical Ai Chi / 水中太極

水中太極顧名思義與太極拳有很相似的概念,動作特色都是緩慢、流暢且需要大量穩定平衡,除此之外水中太極動作招式與太極拳大不相同。最早的 Ai Chi 是由日本人 Jun Konno 設計,後來 IATF 將物理治療臨床決策的概念帶入原始的水中太極,並加入新動作,發展出「臨床水中太極 (Clinical Ai Chi)」

臨床水中太極強調身體覺知、身體延展,許多動作甚至可以搭配伸展肌肉、筋膜、淋巴、與神經鬆動,同時也涵蓋了許多重心轉移的動作,很適合高跌倒風險族群,例如老年人、中風患者等,也可以應用在乳癌切除術後患者、下背痛導致缺乏分節動作 (segmental movement) 的個案。

以上四種是運用最廣泛的水中治療概念,IATF 也提供主要的國際認證課程,以 HalliwickWST 作為 clinical reasoning 核心,搭配 BRRMClinical Ai Chi 兩種運動,幫助水中物理治療師應用水中特性,訓練個案的動作控制,達到功能性目標。

後續還有另外三大類的水中治療/運動概念,緊接著在下週的文章更新喔!

  • 動作認知訓練 (Motor-cognitive training)
  • 心肺功能訓練 (Cardiovascular training)
  • 被動徒手手法 (Passive manual handling)

Written by Patty Ku

International Aquatic Therapy Faculty (IATF) 國際水療協會 / 講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 博士候選人

Original Article by Johan Lambeck

本文七大水療概念的分類最初由 IATF 副主席 Johan Lambeck 提出,經同意後以中文重新編排撰寫。原文可參考:https://www.iatf.info/en/iatf-information

References

Cole, A. J., & Becker, B. E. (3rd). (2004). Comprehensive aquatic therapy.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ing, Pullman WA.

曾怡珊、林庭堯、陳佩雯、古沛昕、農家嵐、倪平宸 (譯) (2020)。水中復健與運動訓練。台北市:合記。(Brody, L. D., & Geigle, P. R., 2009)

--

--

Patty Ku

Patty Ku | 古沛昕,水陸兩棲的物理治療師。重新定義水療,陪伴高齡、中風、帕金森、失智、神經損傷的個案,一起找回身體的主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