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爛的人》:談道德界線與愛的藝術

從哲學角度探問道德邊界和幸福的實踐

《世界上最爛的人》(挪威語:Verdens verste menneske)於2021年坎城影展首映,由尤沃金·提爾執導的電影,最近在 Netflix 又重看一次。

在視覺美感上,這部電影每格畫面都美得像一幅畫,讓人能感受到畫面的流動感。除了情節人物間的情感交流,觀看畫面彷彿就能感受到風的吹拂和陽光灑落。

這部電影是在挪威奧斯陸取景,導演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因為奧斯陸和斯堪地那維亞北方的光非常特別,剪接師和攝影師都是丹麥人,即使丹麥距離挪威並不遠,但都非常驚豔於奧斯陸的光影。

Source: 好威映像

這部電影透過茱莉的視角去辯證生活中的幻想和現實: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相信可以尋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卻在過程中不得不去面對時間和自我的限制。

人生的可能性可以永無止盡,在單一時空下,這些可能性需要縮限為個人選擇。幸福值得追尋,但面對永無止盡卻會讓人感到徬徨:「我感覺我從來沒想清楚過,就這樣糊里糊塗地往前走。」電影快到尾聲時,茱莉說。

Source: 好威映像

「什麼都不會發生。」

「當然不會。」

「我有深愛的人了。」

「我也是,我不能接受偷吃。曾經偷吃過,不想再來一次。」

「沒錯,偷吃很…」

「很不好。」

「但你的底線在哪?」

「你可以試試..」

電影試圖探索道德邊界,這段對白可以感受到那條模模糊糊的界線,還未對他們產生具體意義的社會規範。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碎片化的資訊與誘惑,一切都是新奇的。「道德」是因「誘惑」而存在,如果沒有誘惑亦不能彰顯道德的力量。

在討論道德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什麼是道德?討論是否需要被遵循前,需要思考的是道德的內容。

道德是社會規範的一種,既然是社會規範就脫離不了社會風氣和文化脈絡。例如,在某些時空及文化,三妻四妾是再合理不過的,但在某些情境就會受到譴責。在這層意義下,「道德」可以理解為在特定時空文化下的社會期待,排除個體差異,對群體產生約束力的價值。

不了解道德的內涵是危險的,盲目遵從道德規範也可能讓自己無意識成為體制的加害者。納粹時期對猶太人的仁慈是有罪的;台灣早期童養媳風氣是雙方家庭同意的(僅管童養媳本人可能不願意),現在看來不道德的行為,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都合情合理。

隨著社會變遷,道德也可能跟著改變,也就是道德並非「真理」。

跳脫社會期待的框架,我們就沒有基礎去評論對或錯,意味著所有事件在規範形成之前都是中性的。有必要的話,我們幾乎可以為每一種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只要套用合適的標準就可以。以這個觀點來看,如果背後沒有信念支撐,外在行為對個人不具有深刻意義,因為那僅僅是場表演,即便觀眾不在場。

引用佛洛姆於《逃避自由》中的論述,我們無法只憑陳述是否符合邏輯,來判斷我們所面對的是否只是合理化行為的藉口,我們需要檢視我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對於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並非說法的「內容」,而是我們「如何」思考的。合理化說詞的作用只是試圖調和個人願望與既存事實之間的落差,以逃避內在衝突。

Source: 好威映像

社會期待的約束力時常展現在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世界上最爛的人」在片中出現了幾次,茱莉與艾克索初識時,艾克索對缺乏自信的她說,也曾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艾文為了茱莉和前女友分手後,也出現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的想法;隨心所欲活著的茱莉因波動的人生而認定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如同前述提到,跳脫社會期待框架,事情本身沒有對錯,但有其因果。我們的行動形塑了與我們相遇的他人的世界,並創造了他人行動時的處境。我們對「結果」的喜好形塑我們的價值觀。但如果每件事情都要通過親身體驗來確立價值觀,人生也許會經歷很多「不幸」。

不可否認的是,生命時間有限且不可逆,但我們可以從不同形式的創作,閱讀不同的人生故事去反思,從理論的思辨去幫助我們建立價值觀,並透過人生歷練不斷地修正,目的是能夠自在地處世,知其可為與不可為對自己而言是什麼。

如同西蒙波娃寫道:「人唯有透過自由的抉擇與事態的交互影響才能發現真實的自我。」人應思考自己該如何活著,而非只有思考或單單活著。

Source: 好威映像

《世界上最爛的人》細膩地刻畫青春的敏感不安,以及面對關係時既渴望又疏離的複雜特質。許多茱莉凝視的畫面,生動地表現出她既身在其中,卻又像旁觀者般參與自己人生的情感。 電影以章節式呈現的文學風格,近乎小說一般的形式,像是反映出茱莉在追尋幸福上對文學性宿命的嚮往。

生命是由內向外感受的,所有議題如果沒有回到個人幸福感的探討,它就無關緊要。佛洛姆於《愛的藝術》中提到,愛是一種能夠主動給予的能力。嬰兒時期所遵循的原則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成熟的愛遵循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不成熟的愛說:「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說:「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愛的能力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對事物的客觀性,能夠穿越個人恐懼和慾望形成的濾鏡,按照事情本然的樣子看待它的能力。客觀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在沒有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尊重對方,如果缺乏尊重,責任感很容易變質為控制慾。

越想要控制,越容易感到失望。佛曰:「諸法無我」宇宙萬象的剎那變遷,都是流動的過程,而世間萬物也都是彼此相緣相依的流動現象,我們不曾擁有也無法擁有。讓我們感到痛苦煩惱的是我們對「擁有」的執著,對渴望人事物恆久不變的自我意識。事實上,我們能做的僅是依照事物本然的樣子,忠於當下並且真切地體驗。

我們每個人對世界都有不客觀的看法,尤其親密關係之間存在著被了解、被照顧的渴望,也存在著對被拋棄、不被愛的恐懼。 但是濾鏡越強,就越容易失去信心;不安全感越深,在愛裡就越不自由,進而降低幸福感。

因此,我們可以說,感受幸福的能力源自於愛人的能力。

Source: 好威映像

我們必須先能自己站立,自己行走,不需要拐杖,才可能在愛裡尊重他人。電影最後,茱莉不再依賴關係讓生活圓滿,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鏡頭沒有刻畫的未來,我想茱莉會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相遇一段細水長流的愛情吧。:)

歡迎收聽 Podcast :《沒有答案事務所 Find Your Answers》EP4. 世界上最爛的人 道德 vs 自由

Spotify, Apple Podcast, KKBOX, Google Podcast etc.

--

--

Stephanie Chen (白龍)

曾任外商公司業務經理,現專注於藝術領域,包含表演藝術、視覺藝術,以及文字創作,並經營 Podcast《沒有答案事務所 Find Your Answer》深覺自己是因為幸運才能讀、才能看,才有機會接觸到美好的事物,希望將我有幸而得的體悟與更多人分享。 沒有答案事務所 IG:@findyouranswer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