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代幣經濟:LINE 所預見的未來

許明恩 Astro Hsu
8 min readJul 16, 2018

--

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

區塊勢是付費訂閱制媒體,每週提供 2 篇文章及 1 集 podcast 節目。內容由我全職製作,提供說人話、有見解的區塊鏈圖文和語音專訪。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你付費訂閱支持台灣原創的區塊鏈內容。

進入正題。

13 分鐘閱讀

上週是 LINE 的年度策略會議(LINE Conference 2018),LINE 公司的執行長出澤剛在會議中提到「代幣經濟」是它們所預見的未來。一時之間,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是代幣經濟,以及代幣經濟會帶來什麼改變。

今天討論的重點是代幣經濟如何運作,至於 LINE 如何將代幣經濟與自身業務結合,以及新推出的交易所 Bitbox 跟代幣經濟是否有關,我們會在週五討論。

根據中央社報導:

出澤剛說 … 典範已轉移到區塊鏈,LINE 必須朝新的面向發展;他認為未來使用者將從購買者、接受者的角色轉變為貢獻者,服務模式也將從付費、免費增值(freemium)轉變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代幣經濟。

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是代幣在不同人手上流動的現象,我簡單將代幣經濟依照發生的前後關係拆分為 ICO、挖礦和交易,接下來我們分別討論如何透過這三個階段,來建構代幣經濟。

用區塊鏈發行代幣:ICO

要有代幣經濟就得先有代幣,發行代幣的行為就叫做 ICO。區塊鏈在 ICO 扮演的,是代幣的防偽技術。

套用到實體世界來說,就像是雷射、浮水印這些新台幣的防偽技術,不只可以用在新台幣上,也可以用在其他國家的鈔票上或是 7–11 的紅利點數上。回到數位世界,區塊鏈是比特幣背後的防偽技術,當然也可以把同一套防偽技術,用在其他不同的數位代幣上。

所以,ICO 在代幣經濟的角色,就是從無到有的發行一種新的幣。

發行幣之後,還必須想辦法讓這些幣流通到市面上,就像是 7–11 也必須想辦法把集點卡上的點數發給消費者一樣。

紅利回饋的新說法:挖礦

上週我們討論 FCoin 的「交易挖礦」模式,是用戶在交易所內交易越多次,就能獲得越多代幣。黃立成的「社交挖礦」則是用戶越常在社交平台上發照片並收到朋友點讚,就能獲得越多代幣。

前者是為了衝交易所的交易量,而發幣獎勵用戶。後者是為了衝社交平台上的資訊量,而發幣獎勵用戶。換句話說,挖礦就是一種鼓勵用戶「以實際行動、虛擬資源換取幣」的獎勵模式。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挖礦跟我們熟悉的紅利回饋模式邏輯相同,兩者都是為用戶所設計的誘因機制。只是紅利回饋機制,用戶獲得的是紅利點數,而挖礦機制用戶獲得的是幣。但是,點數和幣只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說法。

所以,以後肯定會有更多新的挖礦型態,例如哩程挖礦、運動挖礦、公益挖礦、喝水挖礦,你只要把它當成是鼓勵用戶做某些事的誘因機制即可。例如新光三越的買 5,000 送 500 的周年慶活動,以後也可以改稱為購物挖礦,目的就是鼓勵大家多買一點。

總而言之,挖礦在代幣經濟的角色,是將幣發到用戶手上的方式,藉此換取用戶的特定行為或資源。

打破紅利點數的限制:流動性

前面所說的 ICO 可以想成 7–11 印出紅利點數,而挖礦則是消費滿 39 元獲得 1 點的規則,把點數發給消費者。點數和幣的運作非常相似,但是並不相同。最大的差異,是幣的流動性更高。

目前紅利點數的設計,主要是讓用戶自己使用。多數企業並不希望用戶之間可以直接轉讓點數,更遑論買賣。舉例來說,在好市多購物獲得的點數,只能用來折抵自己的消費,而不能轉讓給其他用戶。或者,搭飛機的哩程數必須填表向航空公司提出申請,才能將哩程數轉讓給其他會員。

這些都是降低點數流動性的方法,為什麼企業要降低點數的流動性?

哩程數可以用來換免費機票,或是 7–11 點數可以換公仔,都是企業吸引顧客消費的手段。消費者想要公仔、免費機票的話,就得自己花錢才能獲得這些獎勵,而很難從其他用戶那裡買點數來換取獎勵。

這樣一來,7–11 只要推出熱門款式的公仔,馬上就能刺激更多顧客上門消費,而不是讓 7–11 的點數在市場上的價值更高,因為市場上沒什麼人在買賣 7–11 點數。簡單來說,企業期待用戶的點數都是來自於完成了企業指定的行為,但不希望用戶之間衍生出太多點數交易模式,否則可能會對行銷效果打折扣。

畢竟,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顧客的消費,點數只是刺激消費的手段,因此必須限制點數的流動性。

相對之下,幣的流動性比點數高得多,密碼貨幣交易所就是各種幣的交換中心。交易所的工作就是自動媒合買賣雙方的出價,我可以在幾秒內用 20 萬台幣在交易所買到 1 枚比特幣,卻完全不需要知道對方是誰。這比賣衣服、賣紅利點數得自己聯繫買家才能完成交易,買賣幣的效率高很多。

除此之外,區塊鏈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款地址,因此幣是先天就可以轉讓的。幣的高流動性,讓企業可以藉由代幣經濟推出更多不同於發放紅利點數以外的玩法。

獲得代幣的兩種方式

代幣經濟是一套新的商業模式,企業的部分收入會來自幣的增值空間。我們之前舉過交易所幣安(Binance)藉由發行 BNB 來衝高交易量

幣安幣(BNB)是由幣安這個交易所發行的代幣,用途是可以抵扣使用者買賣幣所產生的交易手續費。例如交易手續費原本是 10 美金,如果使用 BNB 付款的話,就只需要付等值於 5 美金的 BNB 即可。… BNB 的折扣率逐年遞減,也就是說,原本 5 折的折價券到明年就貶值成 75 折的折價券了。五年之後,你使用 BNB 或其他幣支付手續費,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買了 BNB 相當於買了幣安交易所的折價券,當然大家會搶著買。在 BNB 總量固定的情況下,BNB 的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而幣安在 ICO 發行 1 億枚 BNB 的同時,還替自己另外保留 8,000 萬枚的 BNB 等待未來增值,這些增值的 BNB 就成為企業的另一筆收入。

因此對幣安來說,發行 BNB 的主要目的是衝高交易所的交易量,與此同時幣安還可以從漲價的 BNB 裡獲利。對消費者來說,買了 BNB 馬上就可以獲得折扣,沒有道理不買。

但是對幣圈的新手來說,花錢買幣的心理門檻還是很高,多數人可能更願意花時間賺幣。因此,有人發展出另一種代幣經濟的模式,用自己過剩的資源來換取幣。

舉例來說,說不定以後 7–11 會推出「逛街挖礦」的活動。只要消費者每天逛一次 7–11 店面,就可以獲得小七幣獎勵。而小七幣可以用來折抵 7–11 消費,也可以到交易所換成現金,甚至是換成好市多的會員點數。小七幣換成好市多會員點數,就像是在交易所可以用比特幣(BTC)買以太幣(ETH)一樣。

用 7–11 的小七幣只是方便解釋,這種代幣經濟的模式在區塊鏈應用領域很常見。例如 Filecoin 是存檔挖礦,只要你願意貢獻自己閒置的電腦硬碟空間給網路上的其他人,就能獲得 FIL 代幣。Steemit 是在社群平台貢獻內容、參與互動,就能獲得 STEEM 代幣。FCoin 交易所是用戶只要透過交易所買賣,就能獲得 FT 代幣。Brave 瀏覽器是用戶只要願意看廣告,就能獲得 BAT 代幣。

獲得這些代幣和以前獲得點數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者可以直接到交易所換成錢。

如果可以賺錢的話,多數人可能也都不介意在看網路文章的時候,插入一點廣告。畢竟原本廣告對使用者只有困擾,而沒有任何好處。但是,代幣經濟讓使用者可能願意看點廣告,甚至進一步挑選自己喜歡的廣告來看。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一次 LINE 執行長所說的話:

出澤剛說 … 典範已轉移到區塊鏈,LINE 必須朝新的面向發展;他認為未來使用者將從購買者、接受者的角色轉變為貢獻者,服務模式也將從付費、免費增值(freemium)轉變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代幣經濟。

相信你現在再看一次這段話,肯定會比一開始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認為 LINE 所謂的代幣經濟,應該也不脫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兩種模式。

- 拍手:點擊畫面旁邊的『👏』,能讓更多人看到這篇好文章。
- 訂閱:寫作《區塊勢》是我的全職工作,讀者付費訂閱則是我的唯一收入。所以,你不會在《區塊勢》看到廣告或業配內容,這是支持台灣原創區塊鏈內容的最佳方法。
- 購課:這堂課是為想掌握區塊鏈全貌的人所設計。不打算硬塞一堆專有名詞給學生,而是以動畫搭配解說,帶你從上手體驗到商業應用走過一輪。點此購課

--

--

許明恩 Astro Hsu

《區塊勢》創辦人。寫作當飯吃,目前都有吃飽 https://blocktrend.substack.com 0x36f322fc85b24ab13263cfe9217b28f8e2b38381@cross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