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蘋果

有沒有那麼一種永遠 永遠不改變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Oct 22, 2018

--

by Alexandr Bormotin on Unsplash

俗語有云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我個性則有點奇怪,原本欣賞的小眾玩意變得大眾化後,反倒會有點失落,甚至失去興趣。

今日的蘋果,市值近萬億美元,是世上其中一間最大的企業。智能電話製造商好像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真正賺到錢的公司,只有蘋果一間。更不用說蘋果還有Mac、iPad、Apple Watch、App Store 、iTunes Store等等產品線。Apple Store 在香港開了一間又一間,卻總是人頭湧湧,想靜靜地試一下蘋果新產品並不容易。

在七十年代,蘋果曾經只是Steve Jobs 車庫的一間蚊企。九十年代,蘋果曾經瀕臨破產,是Steve Jobs回歸蘋果 (傳言說他之前被自己創立的蘋果迫走,世事果然無奇不有),推出iPod, iMac及iPhone等不少成功的產品,令蘋果重拾光輝。今日重要性有如身體器官的iPhone,其實在2007年才推出。

蘋果的重生,源於Steve Jobs回歸後大刀闊斧簡化產品線。產品選擇不多,卻力求做到每件產品盡善盡美,最適合用家。即使是電腦內部,正常用家不會見到的地方,都要確保製造得一絲不苟。

而且,在神級marketer / presenter 被用到濫的今日,我最難忘的,仍是Steve Jobs 。2007 年的iPhone launch,流𣈱、風趣且充滿驚喜,比起近幾年毫無新意的 "我們的新iPhone 又大部左又快左(仲貴左)",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我的第一部蘋果產品,是2006年的小白Macbook。

From Wikimedia Commons

當時其實不太了解蘋果,只是有個印象,蘋果的Keynote好像比PowerPoint 好看得多,而且Macbook又有大專生優惠,跟其他Windows notebook價格差不了多少,所以就買了。

用久了之後才發現跟用Windows的同學做group project是個大難題,formatting 弄來弄去還是弄不好,有時只好在港大的二十四小時電腦中心做好報告才回宿舍。不過,當同學見到我的小白,然後讚嘆它比其他Notebook 型很多的時候,還是有一點飄飄然。

大學時,雖然很想擁有一部iPhone,不過因為太貴而沒有買。用Android 手機雖然硬件、功能差不多,但感覺總是差了哪麼一點。

第一次買iPhone,已是2015年的iPhone 6S,也是我現在還在用的型號。而那時候,Steve Jobs 已經離開了世界四年,蘋果交由他的副手Tim Cook,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的高手當CEO。

曾幾何時,蘋果的口號是 “Think Different”。隨著蘋果走進主流(成為主流?),昔日的Think Different已經不在存在。就以iPhone 為例,螢幕愈來愈大,大小顏色選擇愈來愈多,令人眼花撩亂。以前買iPhone 就是iPhone,今天要買iPhone ,有幾十個選擇,不同大小、設計、顏色、容量應有盡有,卻令人不知怎樣選才好。

就算只談最新的型號,都有iPhone XS, iPhone XS Max 和iPhone XR,每部大小都不同。當中iPhone XR最令人摸不著頭腦。又不是便宜,打的卻又像是「低價路線」,到底這部機的定位是甚麼,甚至「R」到底代表甚麼,我R爆頭也不知道。

Macbook Air 的輕和薄,曾經是劃時代的產品,到了現在,設計卻已經過了時,跟最新的Macbook 和 Macbook Pro 格格不入,那為甚麼還要繼續賣?而當Macbook 比 Macbook Air 更輕,現在的名字是否有點誤導?

多一點選擇,多聆聽市場需求,為股東負責,並不是不好。如果蘋果還是以前的蘋果,也許就做不到今日的一萬億企業。Tim Cook也許比Steve Jobs 更識時務。

但是,我就是懷念以前還會Think Different 的蘋果、懷念那間固執又不肯聽「市場意見」,充滿自傲的公司。

I suppose in the end, the whole of life become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 Life of Pi

不知不覺間,蘋果和從前不再一樣。我可以做的,只有在經過塞滿人卻彷彿失去靈魂的Apple Store 時,心中默念:再見了,蘋果。

--

--

Andrew Wong
隨遇而安

在金融界打滾,草擬疑似法律文件之餘,也想寫那些更值得去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