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的故事書

沈嘉悅
4 min readJun 26, 2019

--

這個計畫只是為了自我滿足,並不是為了任何單位而做。希望關注臺灣現代詩發展的朋友,能透過這個計畫看見新的可能性。

故事的起點

2016年夏天,我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傅可恩(Kerim)老師擔任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引介我認識《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導演彼得‧洛姆(Peter Lom)及他的妻子,同時是該片監製的柯琳‧馮‧艾禾拉特(Corinne van Egeraat)。他們的作品除了啟發我對東南亞當代文學的興趣,更不斷回想自身的文學養成與創作歷程,正如片中反覆向每個詩人提問的:「什麼是詩?

我們對詩歌的想像,印證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若要探詢文學生命的本質,需要大量的接觸、比較及討論。反思我的文學教育,以死背、分數高低主宰了感受能力,在缺乏脈絡的理解之下,只被鼓勵認識「正確」的文學,忽略文學及詩的不同面貌。

為了拼湊臺灣現代詩的當代脈絡,我選擇以詩人的生命經驗為田野。2019年夏天,在旁聽詩人陳允元於台北教育大學開設的「臺灣現代詩專題」課程後,更深切明白當代詩歌研究者的困境。當詩的發表、詩人活躍的場域遠離傳統媒體(報章雜誌),紛紛於新的線上社群展露時,若學院仍停留於經典作品賞析,或至多只能討論到2000年左右的「網路文學」,難免與現實脫節。我想先整合現有資訊、重新盤點資源,至少讓關注臺灣文學或現代詩的讀者找到切入點,或擬出更貼切的研究框架。

故事的呈現

我相信詩是人寫的(小冰那種AI當然不是人,暫不討論),沒有任何一首詩是全然客觀的產物。認識詩人,聽他們自述、談詩,也許可以從中看見獨特的脈絡。這個計畫預計每週採訪一位詩人,並在訪談前先請他們填妥問卷,因此讀者們可以至少看到兩種資訊;詩人自填的原始資料,以及經過整理後的完整訪談。訪談之外,也會再請詩人提供一至三首詩讓讀者參考。讀者可自行參照詩人是否言行一致,即詩觀與詩作的風格展現有無矛盾。

上述資料,在取得詩人同意後,將以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的權限開放給研究者、讀者與媒體。為了避免爭議,我將來不會集資等商業形式取得經費,更不考慮出版、商品化等獲利模式,同時也不會主動申請政府與私人單位的補助。與此計畫相關的一切支出與呈現,都由我負起全部責任。

現階段會以MEDIUM為寫作平台,只要搜尋「臺灣詩人的故事書」就能看到所有成果。將來若有任何更動,也會在這個帳戶公告進度。

故事的目標

現在(2019)還是希望以「蒐集」為主,在達到一定程度的成果(可能是數量夠多、或突然開竅)以前,這只是單純的訪談資料庫;可能包括詩人提供的影音資料,以及他們的作品。隨著資料的累積,可能需要更方便的索引等整理或搜尋方式,供讀者使用。屆時看看能不能撿到一個網站,或更有效的辦法吧。

短期目標,先以隨筆的形式累積。中期目標是進一步彙整,成為開放的資料庫。長期目標,若能加入不同語言的翻譯引介,就能成為臺灣與國際當代文學持續交流的重要窗口。

若一切順利,希望能打造一個臺灣詩人的索引與資料庫、交流平台。相信更能凸顯臺灣詩人不同於中國、香港等使用華語的地區,彰顯臺灣詩歌的獨立性格。

故事的限制

就像前面說的,從頭到尾只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已。身為一個任性又好惡分明的人,自然有些侷限。例如,因為個人因素無法與某些詩人取得聯繫,或實在無法溝通、破局等情況下,就會跳過他們。但我會詳實記錄他們是誰,提供給研究者或有心人自行補充。

一定也會有些人對「詩人」的標準產生疑問。由於這個計畫現階段並不屬於研究機構,在普查的理念下不能放過任何可能。因此,只要你自稱詩人,都可以加入這個計畫。去判斷夠不夠資格成為詩人,或給予他們的詩任何評價,都是《臺灣詩人的故事書》做不到也不願做的事。

另外,萬一某一天失去穩定的經濟來源,我也會明快的中止計畫。身為一個有惰性的人,偶爾會拖稿,每週更新只是理想上的承諾而已。也可能某天醒來我發現,不愛了不想搞了,那就這樣吧。

故事的延續

雖然自稱獅潭(詩壇)龜公,許多詩人仍未能觸及。原則上希望這個計畫是以無差別的「普查」為準,所以會用滾雪球式的調查,邀請受訪詩人推薦一至三位詩人,成為下一批名單的參考。

在《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裡,編輯將詩作以雙語(英緬)同時呈現。受限於本人的能力有限,恐怕無法完成。若是有心人願意做功德,我很樂意與您一齊努力。若有可能,不光是詩作,我認為詩人的生命史更貼近這個計畫的主旨,所以會優先翻譯詩人的訪談。

做功德的意思就是不求回報;但偶爾還是會請你吃頓飯的。然後,我們可以一起愉快的傷腦筋,想想還能做點什麼。

臺灣詩人的故事書/計劃發起人/沈嘉悅

臺灣詩人的故事書_詩人普查問卷

barkyou@gmail.com

--

--

沈嘉悅

異男、已婚人士、收入穩定,主流社會裡的主流角色。這裡是我的書桌、抽屜跟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