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成長型心態? 以及它如何緩解過度的成長焦慮

貝瑞銘
6 min readJul 24, 2020

--

6 月初,我正式從軟體工程師轉職產品經理,踏入 CMoney 這間以投資理財為主的軟體公司工作。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我們新人被要求看一本指定的書,並且與 CEO 討論三次。

就在上週新人訓練結束了,現在回想仍然歷歷在目,覺得非常有意思,與我們想像中的新人訓練方式不同,決定寫幾篇文章好好分享。

我們被要求看的書是「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認真地說,如果不是公司要求我看,這麼商業、成功類標題的書我連翻都不會想翻。整本書圍繞在兩個重要的詞:成長型心態固定型心態,什麼樣的行為是偏向成長型、什麼樣是固定型,而這不同的心態對人在工作、人際關係上又有什麼影響。整本書相當推崇成長型心態,並且教導如果有固定型心態,要如何調整成成長型心態。

(左) — 心態致勝書籍,圖片來源:博客來 | (右) — 作者在 TED 上的演講,圖片來源:TED talk 官網

所以,到底什麼是成長型心態? 固定型心態?

我嘗試分別用一句話來解釋:

固定型心態:認為自己的某些基本素質是難以改變的。例如:數理能力、運動天賦

成長型心態:雖然每個人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不同,但認為可以透過努力、正確的學習方法與他人的幫助,培養與加強自己基本素質。相信一個人的真實潛能是未知的。

看完書的第一感想:這不就是那種告訴你人生要追求成長的勵志文嗎?

直到後來與 CEO 回訓,並且實際上在工作上有所體會,才理解區分這兩種心態、並且有意識地使用成長型心態的好處。

與 CEO 的討論 — 第一場

整個場子只有我跟另外三位新人,以及 CEO 本人。CEO 先說明總共會有三場討論,今天這場,主要講公司想要什麼樣的人才;下一場,則是讓我們可以財富自由(a.k.a. 如何規劃退休金);最後一場就是 Q&A。

CEO 提到,公司想要的人才,就是兩個關鍵字: 高社會興趣成長型心態

社會興趣這個詞,我想用另一篇好好講,這篇先專注在成長型心態。先用一句話翻譯社會興趣:「人類意識到必須要其他人協助才能生存,因而演化出對於他人需求的感受能力。藉由滿足他人需求,讓自己能生存下去 (亦即互助) 」

為什麼是這兩個特質呢?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要把一樣的模式複製到其他地方而直接成功,是相對困難的。有了網路之後,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容易,好的方法當然也更容易被學習。要直接與大企業競爭成本與效率,更不可能。尤其是軟體產品本身相對容易突破地域限制,要面對的競爭很常是世界級的公司(e.g. 想做線上社群,對手很可能就是 facebook)。

做產品就像在挖金礦,如果大家都知道那邊有礦可以挖,那早就派兵駐守了,也輪不到你。要能找在大金礦旁邊,不容易注意到的小礦去挖,挖到了再快速擴張,建立護城河,讓其他人難以進入競爭。

因此,我們要能夠對人的需求很敏感,找出很隱晦、人們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自己需要,但他們實際上又需要的東西。這是為什麼要找高社會興趣的人才。而因為真的很容易失敗,可能試個四、五個產品才能成功,所以必需是成長型心態。

從這裡,可以再次帶回成長型心態。

如果你認為你的人生會是不斷成長的,就像一條向右上斜的線,你現在永遠是人生的最低點,那麼失敗的時候,又有什麼必要去在意失敗? 反正接下來一定可以變得更好啊!

反正未來的自己不會更糟,又何必害怕失敗?

如果有這樣的思維,在失敗的時候,我們會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如何從中學習與成長,而不是懊悔、覺得自己很糟。很多人並沒有辦法處理失敗後的情緒,不斷陷在懊悔與無力的情緒之中,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問題在哪邊,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最後很可能是這輩子自己都無法解決問題,然後期待(強迫)小孩要做到。

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頓了一下,覺得這好阿Q喔,但,好像也有那麼一番道理。直到我接下來工作上運用到,才真正覺得改變思維是有效的。

新產品提案前的焦慮

我所在的團隊,是公司新成立的專案,專門探索與發想新產品提案,目標是找到三年後公司新的主力產品。我沒有 RD 也沒有 UI 夥伴,產品提案過了才會有,只有一名產品經理同事&PM Lead 和我一起討論,認真地說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在要向 CEO 提案的前三天,其實我已經訪談了近 10 個人,包含探索性的訪談、prototype 的訪談,也利用問卷蒐集量化數據,並且做了競品研究。但因為經驗還不足,到提案的前三天,我還沒產出覺得可以提給 CEO、可以說服自己的提案。下班之後仍然非常焦慮,壓力大到不斷失眠。

這時候想起之前新人訓練學到的成長型心態。如果我這輩子做產品的能力,是不斷往右斜上,我現在是做產品能力最爛的時候,接下來無論如何我都會變得更好。那麼,正式提案即使很爛,我還能是從回饋中成長。

最糟的情況就是被解僱,但,連 CEO、PM Lead 都自己提過,做新產品本來就很容易失敗,他們也沒有預期我一次就要成功。甚至是提案通過了,到做了 MVP ,也可能要試四、五個 MVP 才能成功一個,那我到底在焦慮什麼呢?

原本的我高估了失敗的後果,也沒有想到不管提案通過或不通過,我做產品的能力都會增長,才這麼焦慮。想通了之後,發現自己的焦慮明顯的降低了。說都不會焦慮是騙人的,但專注的點已經從我可能表現會不夠好,變成我如何從中學習成長,把提案做的更好。

我才發現

原來有意識地調整心態可以改變你面對不同情境時產生的情緒,而當情緒在更好的狀態下,可以反過來更專注重要的事情上

這是我在 CMoney 的新人訓練中,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收穫。想要把這樣思維分享出來,讓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追求自己的職涯與夢想 :)

CMoney 新人訓練的分享文第一篇就先寫到這邊,下一篇想要分享社會興趣

如果你喜歡我寫的內容,請幫我拍 5 個手手
如果你看完這篇覺得很有收穫,請幫我拍 15 個手手
如果你實際使用成長型思維,發現真的有幫助到你,請幫我拍 50 個手手,然後在底下留分享你的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