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剛畢業的你,為何在追求出國工作前需要想一想

Bill Chung
Oct 20, 2020

--

Photo by Stephanie Yeh on Unsplash

剛剛好最近不斷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回首來時路,如果再回到畢業時的十字路口,並排除所有主觀因素給我選一次,還會不會毅然決然地選擇一畢業就出國工作呢?

完全可以理解在大四時,對於一個準畢業生來說,要找到自己的志業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還沒拿到正職前根本對商業世界的運作邏輯一片空白.可能可以勉強設幾個標籤式的目標:我要出國工作、我要月薪多少K、我要當PM進管顧投行FMCG.至少有了目標,才在人生中第一次求職季有方向.其實如果對任何產業或職能真的一點概念都沒有,這也不失為一個可行方法.畢竟人生就是不斷的試錯嘛~

其他的因為沒體會過就不細數了,今天就來聊聊身為一個商學院準畢業生,如果設定目標為要出國工作時,會有怎樣的盲點與優點?

先從我自己開始吧

我的背景是大學一畢業後,就加入新加坡的空海運及第三方倉儲物流商DB Schenker當儲備幹部,在大四下的時候就面試面上了,當時的心態算是選地點不選產業,因此對我來說拿到的這個Offer是個No-Brainer,想都沒想就來了.DB Schenker的母公司是德國鐵路,與DHL (母公司為德國郵政) 一樣算是老牌的大型To B 第三方物流商.

後來在前公司待了八個月後,換到了電商物流新創Ninja Van,在Ninja Van 的跨境部門做了兩年的Logistic Project Manager後,現在即將去Ninja Van的客戶Shopee當Local Product Manager.

其實我在去到第一間公司的不久,就已經知道物流產業不是我想終老的地方.但是當初在新加坡履歷上的籌碼不夠多,身為接近一張白紙、剛出社會不到一年的我,第一次在新加坡換工作時其實比較仍然是公司挑我而不是我選公司.

實際面:工作簽證的配額及剛畢業的籌碼

以新加坡的例子來說,法規已經算是對外國人相對開放,但因為每間公司都有工作簽證的配額,因此對於大部分的公司(尤其Tech)會傾向把珍貴的工作簽證配額留給工程師.

而我個人覺得對於商學院畢業生來說,追根究柢的原因還是當你在企業裡擔任Commercial/Business的角色時,很多工作日常需要的特質都是無法量化(產業Know How , 溝通技巧)或用面試看出來的,所以HR很難放心地使用傳統面試過程來招一張白紙.而相對地對工程師來說,Hard Skill比較一翻兩瞪眼,對於HR來說可以放心以結構性的考題/關卡去衡量面試者的能力.

選擇地點的反思?

出國工作是一件大事(至少對當時22歲的我來說是),整個人的人生抽離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地方會有很多的準備及期待.因此當我們在說工作上的三個維度:地點、產業、職能時,準畢業生在追求海外工作常會過度強調及考慮"地點",而把另外兩個產業及職能的考慮權重降低.

但假設我們把"地點"當作主要考量及決策依據,會發生的情況就是你本身是個畢業生、一張白紙、對於當地公司來說還是個外國人,除非你真的明顯的出類拔萃,很多時候HR跟部門主管沒必要冒較大的風險選擇一個外國人,而又因為角色的天性,不少時候公司覺得"測試你是否是出類拔萃"本身就是一件很花時間成本及法規簽證的事,而會讓申請者根本連機會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求職者容易陷入選擇相對變少,對於拿到的機會本身也比較不挑.但例如,對台灣學生來說,一畢業就在海外工作的機會裡很多是製造台廠外派的台幹,從以前的中國東莞、昆山到現在越南甚至柬埔寨、緬甸,是有開給新鮮人台幹缺的機會的.但在去之前,似乎也該想想是否製造業是自己想做的,又或者假設今天這個缺是在台灣,你會願意去台廠做製造管理的幹部嘛?或是完全不會考慮呢?

產業跟職能的轉換成本

在Tech崛起前,大家會喜歡去管理顧問或投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看的產業多,在轉職時可以自然的轉換到其他產業而不需要降轉.當Tech 崛起後,Product Manager 這個職稱開始也有同樣的效果,所學的技能包可以自由轉戰科技產業,或再往前推一些到Product Marketing 或是更Commercial 的職位也時有所聞.

但對於其他產業並非如此,當你進入如物流業、金融業等,要往外跳的時候往往會面臨轉換成本大的問題,求職者有可能需要砍掉重練,或至少是找到一個職能上相似的職位才有機會被面試公司考慮.人家常說換工作時「地點、產業、職能」一次只換一個會比較容易便是這種現象.因此也就是說,選擇的第一步、第一個落腳的公司有很大可能會影響到你後面換工作時的選擇.

假設一畢業為了地點而去了一個其實沒有那麼喜歡的產業,在第一次轉職或第二次轉職可能會有不小的撞牆期,或需要靠工作以外的時間去努力補足某些特定的技能及經驗.從現在的產業往外跳的過程真的不容易,尤其以一個拿著工作簽、找工作相對劣勢的外國人來說更是如此.

結論與建議

當時跟朋友的結論是,在台灣找到喜歡的產業及職能,累積三到五年的實力後再來嘗試換地點會是對商科背景來說比較順的做法,當然這中間有太多的變數,但這也是我在新加坡看到大部分來的台灣人的背景及道路.當然如果一畢業就可以在國外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產業及職能,那本篇也就不適用了,畢竟大家畢業後的選擇相對發散,跑得快跑得慢很難互相比較,也很看個人實力及機緣.

那除了以上,對於現在還在準備的商學院學生們(?)還有甚麼建議?
我的建議是千萬要去實習,一份實習失敗的成本極低,最差最差的情況你也可以用刪去法把不喜歡的這份實習從未來的求職清單中刪除,而且實習的期限短,不必擔心像工作一樣會需要至少做到一定期限好讓履歷好看點,實習做得不開心最多也就幾個月後走人.如果實習剛剛好找到你自己有熱情的產業或事情那就更理想了,恭喜你在求職季會比95%的人更有方向感及目的性.

--

--

Bill Chung

To-Be Product Manager│ex-Taiwanese in Singapore│All the murmur about life and work│本部落格純隨筆│bill840328@gmail.com│linkedin.com/in/yu-hsuan-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