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見世界──台北電影節2019選片單

詹正德
9 min readJul 16, 2019
安妮.華達(Agnes Varda)之《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io from 5 to 7)

世界文明發展至今,電影已成為各個不同國家、民族與社會增進彼此理解的最重要媒介,儘管政經實力有強有弱,但是影像的力量不全是由政治經濟所決定,好電影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有可能出現;只不過影像的傳播還是有賴發行管道,所以就算出現了好電影觀眾也不一定能看得到(近年又多了NETFLIX這類串流平台,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一般情況是視商業原則決定,但是商業原則肯定是掛一漏萬,所以特殊情況就成了政治決定的爭議場,比如許多國家仍然有性愛裸露的禁忌甚至嚴苛的審查機制;比較能突破這些規則或限制的莫過於影展了(但如管虎導演的電影《八百》仍在上海電影節被取消放映),台灣的影迷觀眾算是蠻幸福的了吧?每年大大小小影展數不勝數,真要追起來根本看不完,而全台灣又以台北市民尤甚,因這些大小影展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台北。

今年第廿一屆的台北電影節已是台灣除了金馬影展以外的第二大影展,雖然在電影獎的部份與金馬有明顯區隔,但是在影展的部份其多元性及豐富性都還是非常可觀;今年的焦點影人有二位,其一為泰國知名剪接師利.查泰米提古(Lee Chatametikool),其二為印尼導演嘎林.努戈羅和(Garin Nugroho)各自帶來好幾部一般商業院線難得一見的電影作品,也讓台灣觀眾有機會看到更多來自東南亞的傑出電影。

其實北影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戮力與金馬影展做出區隔(而其他公部門支持成立的影展如雄影則戮力與北影做出區隔),其中一個重要區隔就是北影對年輕導演或新導演的重視;以下這幾部片的導演都是各國的「八零後」,換言之年紀都還未滿四十歲,但是對於影像及電影語言的掌握都各有章法,且相當程度地反映了世界不同角落年輕世代的視野與觀點。

伊朗導演阿里.賈伯讓薩利(Ali Jaberansari)的《真愛邊緣人》(Tehran: City of Love)

伊朗導演阿里.賈伯讓薩利(Ali Jaberansari)的《真愛邊緣人》(Tehran: City of Love)描述三位現代都市中渴求情感慰藉的男女,彼此情節無涉但最終不經意地共處同一空間,雖然際遇不同,卻都感受同樣的失落與孤寂。其實這類電影以往已有不少珠玉在前:羅德里戈.賈西亞(Rodrigo Garcia)導演的《寂寞城市》(Things You Can Tell Just by Looking at Her)、吉兒.史普瑞奇(Jill Sprecher)導演的《生命的13個交叉口》(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 One Thing)都是箇中佳作,即使台灣電影也有不少,鄭文堂導演的《夢幻部落》最可拿來參照,更別說還有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你那邊幾點》等等。

《真愛邊緣人》在編劇及影像手法上雖然並不特別,但特別的是電影中這三位孤寂的靈魂身處於德黑蘭,且三位主角的職業背景分別是:健身、醫美以及較傳統的婚喪典禮上的歌手,對於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有刻意但不尖銳的碰觸,這樣的伊朗電影很可能打破某些觀眾對伊朗乃至中東社會的刻板印象,因此非常值得深究;此外導演所掌握的影片節奏、攝影調性及氛圍都不同於其他同類電影,在美學上自成一格,演員表現也佳,尤其女主角四月才在北京電影節奪下最佳女演員獎,可說相當不容易。

智利導演多明嘉.索朵瑪悠(Dominga Sotomayor)的《索非亞的夏天》(Too Late to Die Young)某種程度可說是再現導演自己成長的過往時光,那是九十年代皮諾契特下台結束軍事獨裁政權的時代,父母離異的家庭讓即將成年的女主角索非亞既叛逆又忿恨,但山村中的公社生活卻又讓她難以捨離,她對家的渴望及矛盾最終促成了她的轉變與成長,情感的呈現上非常真摯動人。

片中角色絕大部分都是素人演員,還有許多小孩及動物,在捕捉及拍攝這樣一個公社生活的樣貌上,難度非常高而導演做得非常好,此片也因此獲得盧卡諾影展最佳導演獎(首位女導演獲此獎)。導演曾在訪談中透露飾演索非亞的女演員戴米安(Demian Hernandez)在拍完後「決定變性成男生」,這樣的「轉變」是在拍攝過程中形成的,而電影也把這樣細微的過程化成影像留了下來,這對導演及演員來說都是極特殊的經歷,單就為了這點重新買票再看一遍也是值得的。

英國導演湯姆.哈波(Tom Harper)的《鏗鏘玫瑰》(Wild Rose)

英國導演湯姆.哈波(Tom Harper)的《鏗鏘玫瑰》(Wild Rose)是本屆北影最受觀眾矚目的電影之一,不僅是因為本片屬於音樂類型的勵志電影,近年來這樣的音樂電影有好幾部都引發全球觀眾及媒體議論,此片有再創一波的潛力;另也因為女主角傑西.伯克利(Jessie Buckley)的演出狂放不羈,而編劇上的確也拉出蠻大的情緒空間讓她能盡情發揮所致。

說來英國此類勵志電影以往佳作也不少,《一路到底:脫線舞男》(The Full Monty)、《舞動人生》(Billy Elliot)等都是,很多資深影迷可能津津樂道甚至記憶猶新,《鏗鏘玫瑰》勢必可延續這樣的情感悸動,淚點較低的觀眾別忘了帶條手帕進場。

《我們與愛的距離》(House of Hummingbird)則是南韓導演金寶拉的首部劇情長片,與《索非亞的夏天》同樣也是改編導演自身成長經驗,亦都是九十年代,以1994年北韓領導人金日成過世以及同年首爾聖水大橋斷裂倒塌事故做為歷史標記,雖然少女主角一家五口都深受升學壓力之苦,許多相似情節台灣觀眾不會不熟悉,但女主角的情感從幻滅到救贖,再受傷害再被平撫,這樣的過程經歷數次不但枝節略嫌冗長,也稍微削弱了影片的動人力道,不過少女的成長總是從苦澀到甘美的百味雜陳,尤其沒有刻意浪漫化初戀的美妙這件事就夠誠懇了。

韓裔中國導演張律的《福岡》(Fukuoka)

以上四片都是年輕導演的作品,整體成績堪稱令人滿意。至若中生代導演則有韓裔中國導演張律的《福岡》(Fukuoka)一片堪稱異數:一個幽靈般的少女央求一間首爾的二手書店老闆──一個中年大叔──和她一起去日本福岡,中年大叔自然峻拒,然而幾句無來由的對話及運鏡之後兩個人就在福岡街頭了,到福岡的目的原來是找上了中年大叔大學時期的學長,這兩位大叔當年在社團裡同追一位學妹,三角關係弄到後來學妹人間蒸發(聽說移民到福岡),所以這倆位老哥一個追來福岡、一個頂下當年校門口的二手書店,看看是否能「守株待兔」再次遇見當年消失的學妹。

劇情看起來還算正常,但是電影除了呈現兩男一女在福岡吃吃喝喝、吵吵鬧鬧之外,導演還特別在影像上弄了一點玄虛,一切好像如夢似幻,少女究竟是靈是鬼是妖是人根本無從知曉,最妙的是這片在角色及編劇上完全走洪常秀那一路,但是洪常秀不會這樣故弄玄虛,他就是真實的拍一段角色相處對話的時間,張律則利用空間及人物的跳接把銀幕上的真實時間拆散,讓觀眾產生疑惑,由此開展出另一種關於真實與記憶的思考,非常有意思。

老牌導演也沒有全讓年輕人專美於前,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的《彼得盧:人民之聲》(Peterloo)細膩刻劃重現了1819年英國以武力鎮壓了在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舉辦的人民和平示威抗爭活動,電影以某種工筆畫的方式呈現事件前的各方勢力及人物群像,罕見地沒有主角、沒有敘事主線(為的是降低戲劇性),從工農階級平民家庭的生活如何改變、在野的各方政治人物如何擬定政治策略及講演文稿並且彼此勾心鬥角、政府官員包括法官如何回應各方要求改革的聲浪、新興的報業媒體與記者如何關注並採訪編輯新聞,以及最終大規模示威活動展開後官軍如何進場以武力鎮壓的場面調度等等,尤其藉由一位在滑鐵盧戰役倖存歸來的年輕士兵卻死於彼得盧的悲憤反諷,為紀念「彼得盧鎮壓事件」二百周年,點到即止地表明了導演的視角與態度,可說面面俱到,導演功力實在不凡。

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的《彼得盧:人民之聲》(Peterloo)

最後一定要推薦的是本屆北影的「特別回顧:安妮華達與她的風景」單元,今年三月安妮.華達(Agnes Varda)病逝巴黎,享壽九十,這個單元除了重映她的六部重要電影之外,還包括她最後一部回顧自身創作的紀錄片:《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她在這部紀錄片中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從靈感、創作及分享三個面向分別介紹了從影以來的多部重要作品,可以說是理解安妮.華達相當重要的一部片,華達影迷應該是必看,同時可搭配本單元任何其他電影,若有機會當然全看最好,否則可以先挑華達的首部劇情片《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或是其經典名作《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io from 5 to 7),都可入列世界影癡一生必看的電影片單,《千面珍寶金》(Jane B. by Agnes V.)以英國知名女星及歌手珍.寶金(Jane Birkin)為主角,也是相當難得的放映機會。

「經典重現」單元裡,侯導的《海上花》4k修復版以及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導演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五十週年經典重映,都是刀山火海也值得奔赴的電影。

電影人在世界各個角落裡拍攝了電影,我們看完後便能認知到世界存在於那些角落的情事或樣貌,這便是影展的積極意義:我們從來自不同角落的電影可以理解世界,楊導在《一一》裡的名言:「電影發明了以後,我們的生命延長了三倍」,如果你看得愈多,愈會覺得不只是三倍而已。

※ 本文刊於2019年6月30日《端傳媒》

--

--

詹正德

台灣資深影評人686、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曾擔任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及香港國際電影節評審,著有影評集《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