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常,和那些我們熟知的精神疾病…

韓采冲
3 min readSep 2, 2019

--

第二個部分,我掙扎考慮了很久,最後選了應思聰做為這篇的核心人物。我想先講講關於正常,和那些所謂的精神疾病。然後才能繼續第三個部分的討論。然而首先,我想先講三個小小的故事。

一/看完完結篇的當晚,做為值班的可憐Intern回到station準備繼續打病歷,聽到護理師們熱切地討論劇情,於是我也豎起耳朵偷聽。其中一個人說:要是我是那個社工師(喬平),我一定一巴掌打掉他手上的鏡子,才不會跟他在那邊講這麼久。另一個護理師附和:對阿,對那種神經病不能客氣,我一定跟他追究到底,讓他知道不能隨便這樣想鬧就鬧! 聽到後我沉浸在當下小小的驚訝中,她們的聲音已經變得細碎。

二/最近在instagram上看到朋友的現實動態,大意是在一般病房遇到一個很trouble的病人,不配合治療就算了,疾病症狀發作的時候又回頭過來怪在醫生頭上。最後的結論是psychi的病人應該去住psychi病房。這則限時動態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其一是發文的人在我過往的認識裡是個善良又有耐心、脾氣溫和的朋友。其二是當下我有一股衝動想回覆他:不是每個難搞的病患都是精神病患。

三/在clerk 2到Intern期間,可能是因為距離選科越來越近,常常會被不論是學長姊、老師、甚至護理師問說未來想要走哪一科。剛進醫院天真如我都是率直地大聲回答說:我想走精神科! 然後接著會得到的回覆像是:喔精神科不錯啊,quality很好(接著再也想不到什麼優點或是murmur一句但是我絕對沒辦法)。甚至有護理師委婉地跟我說怎麼不走外科,或內科也好啊! (隱藏的意思是什麼科都可以走就是別走精神科)。其實我是不太care這些,但為了避免他人還要尷尬地想些什麼來說,最近我都改成回答:喔...我還在想,但我應該比較偏內科吧! (才怪)

我發現即使身處於這個充斥高知識份子、對行醫充滿高尚抱負、甚至離精神疾病比一般人都更接近的白色巨塔裡,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卻沒有更少。對於這點,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如果連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都不見得是能大聲說出口的話;那病人如何敢來尋求幫助呢? 我們真的把精神"疾病"看作是一種疾病狀態嗎? 如果是,那為什麼對於它的態度和我們對於高血壓、或是癌症的病人有所不同呢? 而我們又是如何在沒有拿起DSM-5核對他/她有幾項criteria就能理直氣壯的說:他/她是psychi病人呢?

寫到這裡突然不知道該如何收尾,畢竟今天不是來為精神病去汙名化這一主題寫辯論文。忽然我想到張西最近的新書二常之間,想到人們常常會好奇精神科醫師對於精神病人的"耐心"是從何而來。我想,如果你有些難過、生氣到不能自己的時候;如果曾有受傷但無處可說的時候,把那些痛苦放大十倍百倍;把時間延長成五年十年;如果我們能想像那樣的痛苦,也許答案便已顯而易見。正常和不正常的分界是什麼? 我們和所謂"不正常"的距離,有想像中的那麼遠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