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象

Bruce Wong
4 min readAug 4, 2018

--

對戰爭巨獸的記載及分析

自人開始馴服動物以來,便把他們運用在不同的場合,包括打獵、勞動,甚至戰爭。大象因為孔武有力,被用作一種戰鬥工具,在各個記載中塑造牠們堅不可摧、威力無窮的形象。

阿利安(Arrian)的《亞歷山大遠征記》(The Anabasis of Alexander)記載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東征時,波斯的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Gaugamela)佈置了大象,但在對戰之時並無使用,應該不是用於戰鬥,在戰後都被馬其頓人所擄。

亞歷山大進入印度,與印度的波魯斯(Porus)在希達斯皮斯河(Hydaspes River)對戰,後者也有攜帶戰象,與步兵置於中央,向馬其頓軍壓去。馬其頓步兵雖然被戰象所攻擊,但並沒有被打亂陣形,不退反進,以弓箭和標槍把馭象手擊殺,戰象不肯前進,甚至轉頭走向印度軍,踐踏自軍。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在此戰之前已有接觸印度其他勢力,所以此戰之中大象對馬其頓軍的心理影響應不如想像中的大。

André Castaigne所繪希達斯皮斯河之戰中的印度戰象,可以看見馭象手身上有可把發狂大象殺死的尖刀。資料來源:維基共享

繼業者(The Diadochi)時代,各勢力爭相運用戰象,在帕萊塔西奈之戰(Battle of Paraetacene)及伽比奈之戰(Battle of Gabiene)中,雙方皆有運用為數不少的戰象,伊普蘇斯之戰(Battle of Ipsus)更是由戰象及騎兵主導戰局走向。安提柯二世(Antigonus II)面對使用戰車入侵的高盧人也是以16頭戰象驅逐敵方。拉斐亞之戰(Battle of Raphia),波利比烏(Polybius)記載埃及托勒密四世(Ptolemy IV)所使用的非洲象體型較小,戰力不如印度象,會被印度象的龐大體型和味道所驚嚇,但實際上非洲象體型不一定比印度象小,只是印度的馭象者較優秀,所以才能取得優勢。

皮洛士(Pyrrhus)入侵意大利時攜帶戰象同行,可能羅馬人對戰象的刻板印象是從此時開始的。羅馬人因皮洛士的戰象困擾甚久,班尼費騰之戰(Battle of Beneventum),傳說羅馬人以火箭驚嚇戰象,從而擾亂伊庇魯斯軍。在普魯塔克(Plutarch)的記載中,只有戰象攻破羅馬軍一翼,追逐至羅馬的營壘,營中的人以火箭擊退戰象一事,並無戰場上的部隊使用火箭的記載。佐那拉斯(Joannes Zonaras)記載是一頭小象在戰場上尋找牠的母親導致皮洛士的陣形大亂而敗。不過各種史料都以羅馬為觀察角度,難免有所偏頗。

皮洛士的戰象。 資料來源:維基共享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在札馬 — 納那格拉之戰(The Battle of Zama- Naraggara)中,把戰象布置在步兵前方,而不是兩翼,戰象不能對密集步兵陣形造成威脅,因此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認為漢尼拔此舉可能是為了拖延步兵接戰的時間,尋求脫離戰場的機會。

總括而言,歷史上擁有戰象的一方並不會特別佔優,戰象在戰場上難以正面突破緊密且有充分預備的步兵,又容易受到驚嚇,擾亂自軍,若用作驅逐騎兵或側翼攻擊效果更好。戰象在傳統的記載上被誇大,可能是戰象對羅馬人所帶來的震撼,使當時的記載偏向牠們的摧鋒之力,再以屈服牠們襯托自己得勝的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