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 | 褚士瑩

8y Choice
Jan 6, 2023

--

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馬上被書名給吸引,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 ” 所以是企鵝很有特色嗎?” 除了很吸睛鮮黃色書皮,副標題的零落差溝通也很吸引人;在江湖上走跳,溝通能力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向上溝通,想想自己經常詞不達意,有時候一緊張就完全想不起來原本要說甚麼的症頭,不知道企鵝們有沒有解藥?作者褚士瑩是國際NGO組織工作者,之前也看過他的 “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 ” 一書,文字沒有華麗的包裝,簡單直白又輕鬆的敘述方式閱讀起來很舒服,在”企鵝都比你有特色 | 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 ”中,他整理了在不同階段、各種身分的經歷中,學到的說話方式,例如在第二章的模擬聯合國會議中,學到要換個腦袋,站在模擬國發言人的角度發言,以及必須了解適當發言程序才能開口;或是第七章從哲學諮商中,釐清自己的目的,從邏輯面確定自己說話的目的再開口等。跟著他的經歷,從書中學習如何思考、傾聽、然後會說話。

Photo by Ariana Suárez on Unsplash

如何成為會說話的人?

多看書,增廣見聞

從閱讀中獲得大量知識或訊息,加上學習如何清楚的思考,成為一個”有觀點”的人,說出來的話才會有內涵

提升判斷力

靠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經長期且廣泛的經驗累積,來提升面對不同狀況的判斷能力

尊重對話者

對話時,意識到別人的存在,並尊重別人的存在,把自己變小,而不是無限放大,更甚至綁架整段對話,或是岔題,都會讓對話者覺得很不受尊重,而讓人不喜歡與你對話

怎樣才算真正會說話?

懂得傾聽

先會傾聽 > 才能在對話中建立信任 > 對方才會聽你的問題 (作者在當記者時的心得)

把複雜的內容變簡單

例如演講時,一次只提一個理念 長篇大論不如簡潔有力;像是TED talk 一場演講要在 18 分鐘內完成,因為聽眾的注意力有限,這在職場也是一樣,日理萬機的老闆時間通常很有限,如果每次呈報事情,都要從 “從前從前…“ 或 ”因為….” 講起,只會讓老闆不耐煩、聽不下去,然後下屬就會萬般委屈的覺得 “老闆都不願意好好聽我說”

不炫耀知識,設法激發聽眾的好奇心

我們說話時最常犯的錯,就是把精力花在我們想說的事,而不是別人真的想知道的內容上;這讓我想起以前 ”反式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一詞剛在麻瓜世界普及時,有次主管要我解釋給營運主管們聽;我想說畫個超簡單的化學式,更好說明為什麼反式脂肪酸會對人體不好,結果後來被主管念說在炫耀知識而不是教學…。現在想想,或許化學式再簡單,很多人還是一看到就先登出,後面的說明再平易近人也於事無補,如果現在再解釋 ”反式脂肪酸”為何比較不穩定,可能用”單身者”或”已婚者” 這種更生活化的例子講解,比較容易引起共鳴吧!

清楚知道自己話語背後的目的,才能誠實的與自己,以及別人溝通

這部分同時是本書讓我最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書中多次提到作者在他的哲學諮商課的老師:奧斯卡.伯尼菲的教導,在說話前,先分清楚自己是在表達意見,還是真心發問,再開口。原來很多時候,想下指令的人,用提問的方式,只是假裝開明,讓聽者覺得更不舒服,而且這種話說方式,我們可是從小聽到大的!

  • 你不覺得現在該放下電動,去洗澡了嗎?
  • 你不覺得工作沒做完就回家很不負責嗎?
  • 你不覺得這種天氣很適合吃火鍋嗎?
  • 老師剛剛要我們回去做作業來加強印象,但我已經很熟悉這一章節了,還需要做作業嗎?

以上,一堆再熟悉不過的對話,經常的出現在父母、長輩、主管、甚至男女朋友口中,明明有明確的目的,卻要用發問的方式來說,聽者要馬順從權威,回答出 ”發問者想聽的答案”,或是回答自己的心裡話,讓自己變成 ”白目” 的那個。這種對話方式,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這寫有很明確目的的提問,或許改成以下這樣會好一些

  • 我希望你可以先去洗澡,因為如果太晚洗澡,會干擾到其他人的作息。 — 你不覺得現在該放下電動,去洗澡了嗎?
  • 其他同事會需要你這邊工作完成能接續進行,所以希望你能在下班前完成分內工作,如果有困難,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工作或時間的分配 — 你不覺得工作沒做完就回家很不負責嗎?
  • 今天天氣好冷,我想吃火鍋 — 你不覺得這種天氣很適合吃火鍋嗎?
  • 這題很有趣,如果作業是完成課程的一部分,老師在出作業時,其實不用強調”作業可以加強印象” — 老師剛剛要我們回去做作業來加強印象,但我已經很熟悉這一章節了,還需要做作業嗎?

書中還有許多技巧,像是:會問合適的問題、口才好≠會說話、知道何時該說話,知道何時該打斷對話、何時該安靜傾聽等也在書中有列舉說明

常見的說話地雷

以為自己甚麼都知道

回應時直接打斷對方,甚至說:這我很清楚,我以前也跟你一樣…;面對這種回應,就算再有道理,聽者心裡不舒服,就很難聽進去

因為熟識而帶有成見

常見用詞像是: “你又來了…”,”你總是這樣,…”,”就我對你的了解,…”,”你是我生的,我怎麼會不知道你…”,”我們認識這麼多年了,你就是…”,都是讓人瞬間關上耳朵、做眼球後空翻運運動的回應開場白;面對熟悉的人,更應該拋下成見,要記得不要自以為都知道對方的想法、或是認定對方就是怎樣的人;這段也是引起我超強烈共鳴,曾經有一度因為朋友 “自以為對我的認識”,給了一個更自以為的建議,除了當場翻白眼之外,氣到甚至三個月不想跟他講話

檢討受害者、追究責任

作者舉了他在處理戰爭國家,房子失火的例子來說明;但不說戰爭,其實在我們周遭也很常發生檢討受害者的狀況,像是近期染疫的人,除了因為工作所需 (例如醫護人員),很多時候社會還是有意無意的指責那些去聚餐而染疫的人,但換個角度,那些人或許只是在過一般的生活而已

書中特別提到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地雷主題還包跨金錢、個資、動不動就批評、愛談個人感受等等;其實不只跨文化背景,這些禁忌話題在職場上也一樣,每次遇到會問人家薪水、試用期後有沒有調薪、年終領多少的,除了心裡翻白眼順便同情這人的社會化很初階、在職場上會很辛苦之外,也只能提醒自己不要跟這樣的人有太多交集。

網路霸凌;真的要想想,如果那些話語,是別人對自己、或自己重視的人講的,會是甚麼感受?很多時候我們能看到的都只是很殘缺的片段消息、或被包裝過的資訊,在這種情況下發表看法更甚至講出攻擊性的言論,都是很不成熟且不負責的做法。

演講時該注意的說話技巧

  • 要先判斷聽眾之於演講主題的特質,是屬於好奇的未知,還是期待的已知
  • 不用擔心聲音好不好聽,因為聽眾是來了解內容,本來就對演講者的聲線沒有期待
  • 用簡單的詞彙,避免用專有名詞
  • 適時加入留白,讓聽眾有思考、消化的時間
  • 理解上台不是為了表演,而是把心裡的想法傳達給想聽的人
  • 演講時不要謙虛,人家會請你上台是認為你有值得的想法和經驗可以分享;如果過於謙虛,反而會讓觀眾困惑為何要來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一個證照班的經驗,當時代表小組做期末的口頭簡報;以前在學生時期的表現一直都是低調的中段班,上台或代表整組這種事從來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但在證照班課程分組時被推選為組長,期末報告也選中我的主題,同班有很多職場的資深前輩,所以預演時,開場我就說了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報告,如果說得不好也請多多指教;結束後一位前輩組員,劈頭就指正我這樣的開場,論點是 ”組員就是認為你可以代表大家,所以才推派你上台,這樣的開場不是謙虛,而是削弱自己的氣場,會讓聽眾不信任你的演說內容”,當下也是當頭棒喝,從那時候開始,無論多緊張的場合,只要上台,就再也不會說自己很緊張這類用語了

結語

說話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好像人人都會,卻又是人人都不會。面對對於那些不會說話、老開地雷話題的人,想巴下去或敬而遠之的時刻,面對那些權威必須說出違心言論的時刻,對於自己口拙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看法的時刻,如果會說話該有多好?只要能開口,溝通就是個一輩子的課題。

書中內容好多都好有共鳴,像是那些假借提問的命令句、那種先入為主的貼標籤對話、不尊重人的綁架對話,自省的同時,也比較知道原來很多時候一場不開心的對談,是因為遇到 “不會說話” 的人。

下次開口之前,先問問自己接下來要講的話,是表達看法、反駁、還是問問題!

--

--

8y Choice

前端工程師 | 求職 | 轉職 | 學習成長 | 超主觀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