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動畫】少女革命其之二:歡迎來到魔法少女劇場

C.Carine
12 min readSep 17, 2020

--

「虛構劇場加魔法少女?」「虛構劇場加魔法少女。」

搞完爛gag,還是先進入正題:《少女革命》中的「魔法少女變身作品」要素,對觀眾如何理解本作有什麼影響?

翻查一下Wiki的幾原條目,便可得知他在製作第一部原創動畫《少女革命》之前,經手的作品便是經典魔法少女動畫《美少女戰士》;也許正因如此,《少女革命》及日後其餘三部動畫,均可找到不同程度的「魔法少女」既視感,其中又以《皿三昧》最為明顯,人物們變身前後造型落差極大(實際上連物種也不一樣了,笑),對付的敵人也明顯不是一般人類,正因如此才「需要」變身方可對付敵人。相對起來,《少女革命》的「魔法少女」要素要低調得多,加上幾原還混進了觀眾在劇場座上「懸置懷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要素,許多相關評論的重點一般在於「幾原使用了什麼作為符號、透過這些符號表達了什麼理念」,而少有討論幾原如何在作品中扭轉「魔法少女」的概念,使之成為《少女革命》獨特觀影體驗的一部份。

說到底,「魔法少女變身作品」到底是什麼?故事起始大多是少女(少年)們在意料之外的時刻得到非同尋常的「變身」能力,透過「變身」轉變/轉生為外貌或/與服裝截然不同的「魔法少女」,便能夠運用沒有前綴的自己所無法使用的能力、對抗沒有前綴的自己所無法抵擋的「魔法敵人」;主角精神有所成長的契機,往往處於她們身為「魔法少女」期間所經歷的事件與戰鬥,反過來說就是沒有「變身」能力的話,她們便無法觸及劇情層面上能夠促使主角有所成長的那些可能性。「無法變身」成為「魔法少女」類型人物最大的危機,這些情況有時是因為敵人以同樣的魔法能力進行干擾,但觀眾會特別關注的往往是人物對自己失去自信、並因而也失去了「變身」之力的絕望時刻——「變身」與「自我肯定」在作品之中有絕對關連。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說變身道具只是讓人物「相信自己有魔法之力」的物質象徵,但是真正能使人物蛻變為「魔法少女」的是「相信自己有魔法之力」這個念頭本身。這當然也是一個對應現實的方式,觀眾透過「確實改變了形態的魔法少女」得到「相信自己也能變身」的勇氣,即使現實中自己沒有變身道具,精神層面一樣能夠有所成長;另一方面,人物也終有一日會放下「魔法少女」的身份與「變身能力」,當然不是因為「已經是成年人、不能再稱為『少女』」這種惡搞理由,而是因為她們精神上已經發展完滿,換言之就是再也沒有敵人能夠使她們動搖,沒有需要對付的敵人的同時,自然也不再需要擁有對付敵人的魔法。身為「魔法少女」所得到的一切成果,最後將由成為沒有前綴的一般少女所繼承、成為她日後生活的助力。

《少女革命》的「魔法少女」要素

那麼,《少女革命》的「魔法少女」又能從哪兒看出來?最明顯的自然是幾乎每一話TV動畫也會出現的〈絕對命運默示錄〉橋段:歐蒂娜以薔薇刻印戒指打開前往決鬥廣場的大門,安希如變戲法一般幫她穿上更加華麗的決鬥衣裝,進入廣場後讀出咒文一般的宣言、從胸口抽出迪歐斯之劍,最後以觀眾耳熟能詳的「賜我對世界進行革命的力量!」收尾,歐蒂娜也正式進入戰鬥場景之中。經過上面的簡單剖析,應該不難看出這一段落出現的各種要素如何與「魔法少女作品」一一對應:

遵循這個解讀方式,劇場版歐蒂娜變為跑車一段當然也是「魔法少女變身」的劇情(不過因為劇場版本身有另一個完整的劇情邏輯,今次就此割愛,還是以TV版為討論中心):

甚至還可以大膽點用「魔法少女變身時會先脫掉衣服」當成是解讀曉生Car場景中謎之爆衫的一種方向:

大概有需要在這時候指出的,是除了以歐蒂娜為首的決鬥者之外,實際上安希也有經歷(相對低調的)變身過程,這一點在上方第一段影片、也就是TV版後半使用的兼用卡版本中會比較明顯;而且就TV版結局來講,說安希才是那個繼承魔法少女成果、達至精神完滿狀態的主角也也沒有錯。至今為止一直在《少女革命》這個舞台上扮演「魔女≒反派」角色的安希,最後卻同樣是繼承檯面上的「魔法少女」角色歐蒂娜精神成長的人物,這一點在「魔法少女變身作品」中可謂相當罕見。而這一點也將我們帶向下一個問題:幾原在《少女革命》中加入「魔法少女」的要素,對於理解這部作品將有什麼影響?

舞台劇式《少女革命》

在此要先解釋一下何謂(本文所使用的、狹義的)「劇場裡的『懸置懷疑』」:當觀眾身處劇場空間、準備觀賞舞台上的戲劇時,需要自願放下對劇場中某些物件的懷疑心態,舉例說一個繪畫在木板上的大樹圖案,一旦放置在劇場上、台上演員以對待「真正樹木」的方式與其互動的時候,觀眾也應將其當成「真正樹木」去理解。物理空間上往往有所限制、不是每個舞台也能容納「真正的」道具和背景,因此需要將其簡化為某種符號或形式(例如在平面上繪製或投影相關影像,或者是以數級階梯去表現「登上比本來的物理高度更高處」,比方是劇本中出現的一座高山山頂,諸如此類)可以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理由,但是站在劇場演出角度,正因為在觀賞演出時觀眾不可避免地要在精神層面重新想像出(或者用一個毒撚更為熟悉的字眼,就是「腦內補完」)劇目「真正想表現的場景」,觀眾自身也得以超越物理上的限制、更加有效地理解劇本「真正想表達的抽象概念」。

這個概念本身並不難以理解,晦澀難明的地方在於本作除了「觀眾觀賞名為《少女革命》的動畫影片」之外,還有「《少女革命》動畫中的人物共同參與於『決鬥遊戲=王子與公主/魔女的角色扮演』這個幻想演出」這個「劇中劇」;更加複雜的是,這個在鳳曉生口中「不過是天象儀所構築的決鬥廣場」以及在其上發生的決鬥,在此之前一直沒有經歷「如劇場佈景一樣明顯的符號化過程」。

問題在於觀眾多會先入其主地認為《少女革命》是「奇幻作品」。奇幻作品中的世界裡頭「奇」本身並非「幻」,魔法少女也是真的擁有魔法能力、真的藉此力量變身成另一種形態的自我;換個方向來說,在動畫中呈現非現實的幻想畫面,往往會使用比本來的頭身比例更加卡通、或者是更加平面化的畫風去演繹,這點其實與劇場佈景的簡化方式如出一轍。而在《少女革命》中,決鬥開始前的「影子少女劇場」簡化得更加徹底,因此與之相比之下,王子候選人之間的薔薇新娘爭奪戰、在決鬥廣場中發生的勝負、以至是決鬥廣場本身的存在,也被觀眾當成是與天上歐蒂娜及姬宮安希處於同一個故事結構層面。觀眾要理解《少女革命》利用各種符號進行演出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但是要如何讓一干人物(如「歐蒂娜」)意識到自己身處於另一個舞台上、扮演某個角色(如「薔薇新娘的婚約者」)?或者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人物意識到自己身處於另一個舞台上、扮演某個人物」這點在《少女革命》這個作品是「有意義」的嗎?

革命者所挑戰之物

要討論這個問題,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釐清「『薔薇新娘』決鬥系統」本質上到底是什麼。

人類相信世上存在「永恆之物=奇蹟之力」,每個人也可以向它祈求、索取,它應該且將公允地回應每一個祈求;這種力量如果要改以人的形象出現,那就是這部作品中所說的王子殿下。每一個人也是王子殿下的公主,是他所愛的、所保護的對象。在這系統之中,一旦有人指出永恆之物、奇跡之力、王子之愛是有限於特定對象,系統的平衡就會崩潰,非特定對象的所有人也失去了向王子索求的資格,因此必須以魔女之名排除獨佔王子的那個存有。然而從現實角度來說,對每個人也有求必應的全能力量並不存在,即使沒有魔女主動宣稱自己獨佔王子之愛,「王子之愛本身」就是非常有限的東西,「王子」這個形象與其代表的永恆與奇跡也總會有破滅一日。

需要留意的是,到這一部分為止其實「王子、公主與魔女的關係」仍然是類似於自然法則那樣,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與信仰之中自然發生的系統」,並非由鳳曉生、更加非由王子或公主所「創造」的;鳳曉生所做的是將這個現象進一步濃縮至「決鬥廣場」這個舞台上,制定了「薔薇新娘決鬥」這個劇本,企圖將「『魔女』其實就是『獨佔王子的公主』」這一點,反過來變成「『魔女唯一的伴侶』(=最後與薔薇新娘結婚的決鬥勝利者)就是『王子』」,從而證明「王子是確實存在的」,最後得出「王子所代表的永恆之物與奇蹟之力也是存在的」這個結論。透過賦予無形的社會法則(奇跡之力)較為有形的角色(王子),再進一步指定特定人物(鳳曉生),本來自然運作的概念也變得可為特定人物所運用操作,鳳曉生所打的便是這個算盤。然而因為王子的具體扮演者要到所有決鬥完結、只餘下一名決鬥者時才會有定案,因此直到「魔女與決鬥勝利者結合」之前,王子與他所代表的力量仍是空想,鳳曉生也只能透過天象儀投影出「封印奇跡的幻影城堡」。

鳳曉生、安希與歐蒂娜要如何與(仍是)虛構之物產生互動?這問題其實無異於問演員要如何進入劇本的世界:當然是要走進舞台,然後遵循劇本規則、以對待實際物品的方式去與象徵的佈景道具進行互動了。然而《少女革命》所呈現的「台上」「台下」世界、「現實」「非現實」的影像風格並無明顯分別,而在演出層面上取代了「『影子少女式』卡通化/平面化」手法、將兩者分別開來的,便是「魔法少女變身過程」。變身的過程並不是「展現了奇幻世界的特殊法則」,而是「演員成為了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說歐蒂娜並不是透過魔法少女的力量換上新衣服,而是藉由她在視覺上換上新造型這一點,表示她進入了「王子候選人」這個角色之中,就像京劇演員戴上面譜之後,演員變成為了角色那樣。這種身份的轉變,同樣可以套用於鳳曉生、安希、學生會眾人、根室教授,甚至是迪歐斯身上。然而,這並未解答為什麼設定上必須是「透過改變造型,使沒有魔法力量的眾人象徵性地進入了精神空間的層次」,為什麼就不能是「眾人的確擁有可以用來變身的魔法力量」?

答案在於,《少女革命》並不是「打倒代表某個系統的人物」 — — 舉例來說,在結局反殺鳳曉生,歐蒂娜成為王子,拯救了安希 — — 的故事,而是從一開始就是要「否定由某個人物代表的系統本身」 — — 也就是本作真正的結局,安希捨棄了鳳曉生為她安排的劇本,不再作為魔女以至是芸芸眾生裡其中一個公主去仰慕、祈求王子,而是得以成為全作之中唯一一個真正從既定系統之中完全解放出來的自由之身。假如將「王子」與「鳳曉生」置於同一個層級之中(設定為「鳳曉生是失去力量的王子」),歐蒂娜擊倒鳳曉生只會表達出「鳳曉生配不上『王子』的身份和力量」(暗示歐蒂娜比他更加適合成為王子的代表),而無法「否定促使王子系統得以運作起來的人類價值觀」。這個「系統」與「系統代表者」在劇場版中分別更為明顯,尤其是最後歐蒂娜與安希面對的是「象徵希望的城堡本身」,要對世界進行革命者理所當然地要面對整個世界抗拒改變的意志,大抵如此劇場版最後她們闖進了一個更加荒涼、充滿未知的新世界,而TV版結局相對之下則顯得更有希望:決鬥廣場(劇情開初至今所使用的舞台)崩壞,安希拋棄打算再擬定下一場決鬥遊戲的鳳曉生,離開學院尋找先她一步前往自由光明的外面世界的歐蒂娜(※1)。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希放下的眼鏡可以理解成她在這舞台上作為魔法少女所使用的變身器,不再戴著眼鏡的她已經不會也沒有需要變身成為魔女、為這個舞台/系統服務了。也正因為決鬥與革命是從精神層面展開的,TV版的安希未來的方向亦顯得更加踏實 — — 一如所有在冒險中長大成熟的魔法少女,她最終必然會回到沒有魔法的「真正」現實之中;而在熒幕前觀賞完《少女革命》這部劇中劇的觀眾,即使沒有薔薇刻印或者眼鏡,也一樣可以從歐蒂娜與安希的精神成長故事中有所得著,憑藉她們展現的勇氣面對自己身上的條框限制。

魔法少女再進化

TV版魔法少女變身要素分析在此告一段落,下次再寫大概就是劇場版的生殖意象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薔薇花海裡跳舞那段真的愈看愈像新生命在母親充滿羊水的子宮內植根孕育啊啊啊啊啊啊);而在幾原後續作品之中變身要素仍然俯拾皆是,尤其是《迴轉企鵝罐》當中(迴異於變身過程中會換上新裝這點)水晶女王會一邊宣告一邊脫衣這部分個人覺得特別耐人尋味,這部份就有待有志之士接手研究了,畢竟等我寫就不知要等多久了……那麼,下次再見。

(※1)結局中的歐蒂娜到底有什麼遭遇?為什麼學園中關於她離開的理由眾說紛紜?說到底她是真的離開了,還是這是「朝倉涼子轉學」那種奇幻世界系統為某個人物憑空消失隨便安置個理由的暗示?與其說她在決鬥廣場崩壞時成為了犧牲者,不如說她作為整個系統中的覺醒起點,其實只是成為第一個放下了角色扮演的人物,安希後來的行動也是隨她而去。歐蒂娜的確存在於外面的世界之中;只是對於仍然耽迷於王子系統之中的鳳曉生等人來說,看得到離開劇場的歐蒂娜也沒有什麼意義,因此幾原作為監督,也不需要他們有能力觀察到歐蒂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