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KEE》推出時距離上一張大碟《diorama》已有兩年。筆者也曾經提過,從《YANKEE》開始接觸米津玄師之後再去聽《diorama》,一度非常不適應他在《diorama》的唱法,兩隻大碟的分別就是那麼大。當然習慣之後就全都是「米津玄師」了,倒不是說在演出風格上誰比誰好,不過兩者之間確是不太一樣。
就像《diorama》一樣,《YANKEE》這個標題背後亦是有其意義,米津玄師則如此解釋:「我很喜歡Yankee這個字的發音,查了一下似乎是『美國來的移民』的意思。我自己很喜歡『移民』這個字眼,我本身是以網絡為基礎逐漸發展的人,然後又從那兒轉移到不同的地方,我是不是就像是『YANKEE』那樣呢,類似這樣。」
《YANKEE》的收錄曲的確或多或少都帶一種漂泊迷離、不知何去何從的哀愁,但那種哀怨歸根究底是來自何處?
「在我心目中,這張大碟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詛咒』。我是有意要去使用這個字眼的。心理陰影啊、受環境影響而變得偏執的思考方式啊,諸如此類的事情通常都統一稱之為『詛咒』對吧。我覺得自己也是承受著來自很多人的詛咒一直活到現在,也覺得自己已經對這種狀況無能為力。」在《YANKEE》製作訪談之中米津玄師如此說:「在這世上正常地活著的人可以好好地溝通、好好地保持正向思考、好好地朝目標一路前進——在那種人身上不就有種揮之不去的詛咒之類的東西嗎?因為那不就是代表他們無法代入別人的觀點去看事情嗎:對某人來說可能無所謂的事,對另一個人來說來能是生死兩極的掙扎,就是那麼一回事。」
筆者認為正是米津玄師對「詛咒」一詞的理解與演繹,使他足以風靡年輕歌迷的心:儘管10來歲、20來歲的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輩相比過上了物質相對豐盛的生活,但沒了生存的壓力,面對的卻是更進一步的生活以至是生命上的擠壓;他們也更容易意識到家庭與生活如何導致自己的精神缺失或缺憾,很可能還會同時意識到自己難以根絕起因、扭轉結果。米津玄師代他們講出了這種糾結、認同了痛苦的存在,而非盲目地要人笑著活下去;而從歌詞中反映出來、那種可稱之為「溫柔」的情緒與觸感,是很多人覺得受到米津玄師與他的歌曲所救贖的原因。
除了背負詛咒的「我」之外,「你」也是貫穿大碟裡每一首歌的關鍵字:所有悲傷、所有痛苦、所有快樂,也因為「你」的存在而有了傾訴的對像,我不只有生活給予的詛咒,也有來自「你」的祝福並一直生存至今。「〈花に嵐〉裡面,最後也有一句『你給我的是花』,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我也是從不同人身上得到了花,然後才一直活到現在。」米津玄師說:「面對這樣的人應該要唱怎樣的歌呢,想著想著就多了許多『你』之類的第二人稱了。」
對於米津玄師來講,「你」是那些給予他祝福的人,還有聽他的歌的人;不過筆者覺得許多聽眾也會認同的,是對我們來說米津玄師才是那個給予我們祝福的人——當我獨自一人,或者上學放學,或者去打工路上,重複聽著這張大碟、把注意力集中在歌詞上的時候,似乎活著也不再是那麼費力的事。那種前所未有、讓人驚艷的音樂性也很重要,歌詞行文間的象徵符號與比喻手法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聽眾如何去理解這些要素、如何與音樂建立起獨一無二的情感連繫,個人認為《YANKEE》在讓人渴望去理解、去感受每一首歌這點上做得非常好,甚至在聽完《Bermen》和最新的《BOOTLEG》之後,仍是《YANKEE》讓筆者能斷言是四隻大碟中做得最好的。
相對經過仔細雕削的《サンタマリア》,《YANKEE》可以說是繼承了《MAD HEAD LOVE / ポッピンアパシー》那種隨性發揮的風格,除了「米津玄師」之外還真的很難再找一個詞彙去準確形容《YANKEE》;而除了〈MAD HEAD LOVE〉之外,《YANKEE》的收錄曲中還有〈メランコリーキッチン〉(Melancholy Kitchen)與〈KARMA CITY〉是筆者在大碟裡較偏愛的歌曲,當然還有米津玄師翻唱他以HACHI名義推出的Vocaloid歌曲〈ドーナツホール〉值得一聽。總括而言,無論對方有沒有聽說過米津玄師和HACHI,《YANKEE》也是那張最適合用來傳教的大碟。
在《YANKEE》之後,米津玄師先後推出兩隻Single,一隻是下次要介紹的《Flowerwall》,一隻是主打曲讓筆者非常喜歡的《アンビリーバーズ》(Unbelievers),然後便到首次登上排行榜第一位的《Bermen》。米津玄師回顧兼短評到現在已經走了三份之一的路程,希望日後還有許多許多未來的路,仍能與他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