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教您如何在3秒內一眼看穿嬰兒玫瑰疹?

作者:陳鉉煒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陳鉉煒醫師

在小兒科病毒感染發疹性疾病中,有很多都是由臉部往下到軀幹四肢,例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都是,但是嬰兒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或稱嬰兒猝發疹(Exanthema Subitum ),卻通常最先出現於身體中央的軀幹部分,有別於其他病毒造成的皮膚疹。

2018年10月在快速珍笈(StatPearls),由美國維吉尼亞州路易士蓋爾醫院(LewisGale Hospital Montgomery)牧林斯(Tessa B. Mullins)醫師執筆的文章指出,嬰兒玫瑰疹90%以上發生在2歲以下,因為母親傳給子女的抗體僅能保護到小朋友至6個月左右,造成小朋友6–12個月是感染的高峰期。日本醫師會雜誌第102卷第10號指出,小朋友自從出生後有60–85%的第一次發燒都是因為玫瑰疹造成,且1歲前的病例就佔了98%,1–2歲佔2%,2歲以上幾乎很少見。

引起嬰兒猝發疹的元凶是第6型人類疱疹病毒B型(HHV-6B),少部分是由HHV-7引起◦

一開始沒甚麼症狀,也許可見少許流鼻水、輕微咽喉發炎或淋巴腺些許腫大,緊接著就產生37.9–40℃不等的高熱,平均在39℃左右。一般發燒持續3–5天,變得煩躁不安及食慾不振,但是燒退後活動力、食慾又一切如常。

大約5–10%的小朋友在發燒時會抽筋,引起家長憂心。中國首都醫科大學附設北京兒童醫院指出,因HHV-6感染小朋友造成的熱性痙攣,大約占熱性痙攣總病例數的30–70%。美國西北大學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指出,熱性痙攣和HHV-6病毒的關係,可能是因小朋友遭感染之後產生免疫反應和釋放細胞激素的緣故。

68%小朋友發燒開始在懸壅垂及舌顎交界處出現米粒大小的紅色斑(Uvulopalatoglossal spots),50%的患童在頰黏膜出現點狀出血,這些通稱為永山斑點( Nagayama spots),有經驗的兒科醫師就憑藉這永山斑點,就能鐵口直斷孩子反覆發燒的原因就是玫瑰疹。

在經歷幾天的高熱期後,一旦退燒之後約12–24小時,皮膚會有孤立、鮮明、粉紅色,大約的2–5mm稍微凸起的疹子,首先出現在軀幹,所以要翻開衣服才看得到,然後往上或往下延展到脖子、臉部、上下肢。這些皮膚疹跟麻疹的區分在於,玫瑰疹一般是燒退了才發燒,麻疹則是燒到最高點,皮膚疹才出現。

疹子不會化膿,也沒有水疱,不會脫皮,更不會色素沈著,不痛也不癢,有些疹子有融合現象,經過1–3天之後,就自行退卻。治療方面,不需要抗生素,只要支持療法即可,而且預後良好。感染之後可終生免疫,二次發病十分罕見。我自己的經驗,孩子皮膚長出疹子的時候,有的孩子會合併下列症狀:

1. 愛哭愛吵鬧愛大人抱抱

2. 食慾不很好

3. 稍微拉肚子

等疹子退了,這些症狀都會不藥而癒。

雖然玫瑰疹預後良好,但也有極少數例外。2018年西班牙米格爾·塞爾韋特婦幼醫院(Hospital Materno-Infantil Miguel Servet)報告一位2歲免疫功能不良的小朋友,因為HHV-6病毒感染的關係,而造成嚴重的腦部病變(Encephlopathy)。

此外,另有病例顯示:不具HHV-6抗體的懷孕媽媽跟罹患嬰兒猝發疹的小朋友接觸後,在很不常見的情況下透過胎盤傳染,可能會造成母親流產或產下的新生兒有神經學方面的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