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論「不分化,不割席,不譴責」與「和理非」(上)

燃殼
3 min readJul 13, 2019

【論「不分化,不割席,不譴責」與「和理非」】

— — 我們神出鬼沒的宗教 — — 儒教

華文世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香港亦不例外。或許正因深陷其中,我們總是難以察覺日常舉止背後,藏有一套隱藏的話語(就如老齊所言的意識形態?)。我們或多或少,不約而同跟隨同一倫理法則行事,比如「尊師重道」、「以禮待人」、「息事寧人」、「以孝為先」、「以和為貴」……那是一個文化系統 — — 更正確來說,應是「儒家」作為信仰(自稱哲學,實為宗教)的教條。

我相信大家不難發現,這些「道理」滲透我們生活的每一角落,也時常刺痛我們,尤其年輕一代。現下時代的年青人總是忍不住質問這些被視為常理的規矩,這不是叛逆,而是它們使我們喘不過氣。無容置疑,這些禮儀皆為善舉,只是它們均沒有所謂「前提」與「條件」 — — 無論任何情況,我們都被要求遵循這些鐵規,不然將被斥為「惡」,被排擠謾罵,成良知盡喪的歹徒。

只是不分情況,盲目追隨真的合宜嗎?假若師父、長輩、老師只會打壓你、利用你,甚至盜取你擁有的才能與光芒?如果對方蠻不講理,你說之以理,不過對牛彈琴?若然對方欲取你性命,弒你親友,你仍能就此寬恕,當作無事嗎?假如父母的愛令你痛苦萬分,你還要當受虐狂嗎?如果對方已捅你一刀,你還要跟他握手和解嗎?只要頭腦清晰,都會明白這種「忍耐」與「盲從」無理可言。然而,於香港、於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反覆看見同一現象:創作想法被前輩「借用」、老師犯錯卻不能指正、壞同學先出手,還擊卻反被責難、別家孩子把你心愛的玩具玩爛了,你卻不能追究、無論父母令你多辛苦,你都不能抱怨,因為他們永遠是「愛你」的,他們為你付出一生……等等,甚至現時抗爭,也不難找到同一影子。

我們不是總被傳統掌權之人(比如泛民或老一輩學者)批評我們不懂事嗎?如果我們質疑他們做法,挑戰他們,他們便會盡一切方法打壓異見?我們多少人曾想跟中共支持者(或被中共收買的人)辯論,希望以理服眾,結果徒勞無功?我們被打,但絕不還手,結果加害者更為得意,肆無忌憚起來?我們希望與政權談和,但一次一次遭剝削狠揍?為何我們其中有一部份人仍如「牛皮燈籠,點極唔明」?這種頑固不就跟許多基督教教派依然反對同性戀和墮胎一樣,盲目推崇所謂道義,信條卻經不起辯證?他們說不出反對原因,我們不也一樣,說不出守「道」的理由?

假若這種儒教思想真如宗教一般,不知不覺植根骨子裡,使我們不自覺受其牽制,我們是否該好好反思其本質?若它真是我們潛藏的信仰,我們是否該好好審視它,以便了解自身何以出此行動,而這些決定又是否恰當?

— — 「三不」與「和理非」:「和諧」的衍生物

儒教追捧和諧,而「三不」與「和理非」正正是其兒子。如上段所述,華文世界總要求我們遵從各種倫理規矩,即使不符現實,但它總是說服我們只要乖乖順從,大家都能平和相處,安然生活。這是虛假的承諾,偽裝的和諧,但香港不少人都為它津津樂道。「和理非」是其中最大擁戴者,認為只要乖巧不犯錯,不使用暴力,我們便是乖孩子,乖孩子總會得到讚賞,得到照顧。「不分化,不割席,不譴責」卻更為可怕 — — 它作為沒有前提的鐵則,於我們抗爭革命中散播,有如強壓肅寂,不斷往氣球充氣,卻總有一天會爆破 — —

(未完待續)

--

--

燃殼

原創寫手一名,現職編劇。主創小說,電影遊戲皆有涉獵,偏愛奇幻,無詭不歡。革命響號,始嘗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