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專題】被消失的細節:中國社交媒體的言論審查

--

文/戴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Source: Shutterstock

在台灣生活的我們,相信多半對於中國的言論管制並不陌生。小熊維尼與習大大,約莫是最為人熟知的「言論審查」代表作,嘲笑或不支持中國國家領導人會導致其言論,甚至整個人都「被消失」。一個常見的看法也認為,不僅領導人不可被嘲弄與質疑,黨和政府也不能被批評,這類網路言論都會被刪除。近日的四通橋事件,有關消息被大規模封鎖,傳播相關訊息的社群媒體使用者被封號,自然不令人意外。然而學者曾發現,即使是支持中共政權的「愛國者」言論,也可能被刪除(Cairns and Carlson 2016),也有學者認為,容易導致抗議活動的「集體表達」(如地方上對工廠污染的集體憤怒)才是審查的重點 (King, Pan and Roberts 2013)。因此,雖然論者多半認同中國言論審查的主要目的是「維穩」,但究竟什麼樣的言論才會被屏蔽、刪除,則未有定論。

有鑑於此,在與傅景華博士合作的研究中(Tai and Fu 2020),我們重新檢視「什麼樣的言論會被刪除」這個問題,並以與中國民眾之日常生活與訊息傳播息息相關的社群媒體微信(WeChat),作為主要研究資料來源。我們收集了2018年3–10月間,約2,500個微信公眾號所發表的80萬篇文章,發現其中共有2,000多篇文章在一度成功(通過微信審查)發表後又被刪除(「被刪文」),這些被刪文的內容非常廣泛,並不限於一般被認為較易遭刪除的政治類內容。我們運用主題模型,找出與每則被刪文來自同樣公眾號且內容最相近,但卻沒有被刪除的一篇文章(「存活文」),研究這兩組文章(被刪文與內容最相近的存活文)的主要差異為何。透過細讀(close reading)、隨機森林與迴歸模型的綜合運用,我們發現除了透露「衝突」的內容可能較易遭刪除外(畢竟此類內容不利「維穩」),文章中「具體詞」(specific terms)(如人名、地名、公司名等)的使用頻率可能與文章是否被刪除有關。簡言之,在控制發文公眾號與文章主題的因素下,具體詞的數量與被刪除的機會呈現正向相關。也就是說,所謂的「敏感議題」並非完全不能談論,然而若文章中透露太多相關的細節與具體的案例,其被刪除的可能性便會升高。例如,2018年美中貿易衝突被認為是敏感議題,因此不少網民主動以「毛衣戰」等詞替代貿易戰,試圖規避審查,然而我們發現談論貿易戰不一定會被屏蔽或刪除,但若是列出「實體清單」(美國商務部公布的「貿易黑名單」)中的個人或組織名稱,便難以在網路上存活。

為何含有細節的文章比較容易成為審查者的目標?我們認為可以Thomas Schelling的「聚焦點」(focal point)概念來理解這個審查機制。簡單來說,當人們必須在無法事前溝通的情況下作出相同的選擇(或形成共識),人們傾向選一個對雙方來說都是最「明顯」的選擇,這個選擇即為此類「協調賽局」中的聚焦點。

例如當人們被問到在紐約要跟一個陌生人見面的地點,多數人都會選擇紐約中央車站,因為這個地點是紐約人共有的常識(common knowledge),使其成為一個安全、保險的選擇。如果將網路言論審查想像為多方參與的賽局,在此賽局中的審查者意圖管制言論內容,而部分網民則希望突破審查,以便順利溝通以達成某種共識,例如促進公共討論以形成對某社會事件的相同觀點,或是動員與協調社會行動。在這樣的機制中,審查者便會藉由移除網路內容中的聚焦點來壓制共識的形成,以避免某些不為當權者樂見的目標透過言論的傳播而被達成。

綜合研究發現與協調賽局中聚焦點的概念,我們認為,在網路訊息中的具體詞提供了細節與案例,這些細節和案例若是被廣泛傳播,則有可能形塑出群體性的「感受的危機」(perceived crises)。特定細節提供了證據,以便讓公眾核對與施政相關的爭議,究竟是謠言、錯誤的指控,或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若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之確認,是來自政府以外的消息來源,則對於政府的信任危機便有可能被建構起來。例如列出即將面臨高關稅的商品清單,可以讓公眾確認哪些人、哪些事將受到「貿易戰」的負面影響,進而說服人們相信貿易戰正在加劇,並可能引發某種危機。因此,審查者便傾向移除這類可能導致這種說服成功的訊息,以避免人們相信危機可能發生。因此,含有像高關稅商品清單這種細節的網路訊息,因此類細節有助公眾描繪出危機,便較可能被刪除,以防止這類暗示政府管治有問題的危機成為眾人的共同常識(即聚焦點)。簡單來說,管制當局不希望在公眾的印象中,像貿易戰這樣的事件與「危機感」產生關聯。

因此,我們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審查者不僅管制明白寫出來的「危機」,更會進一步壓制可能形塑出這些「感受的危機」的材料,例如暗示衝突的文字和提供證據的「細節」,以便從源頭「維穩」,將任何可能威脅其統治合法性之輿情與信念「清零」。

參考文獻

Cairns, Christopher, and Allen Carlson. 2016. “Real-World Islands in a Social Media Sea: Nationalism and Censorship on Weibo during the 2012 Diaoyu/Senkaku Crisis.” The China Quarterly 225:23–49.

King, Gary, Jennifer Pan, and Margaret E. Roberts.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2):326–43.

Tai, Yun, and King-wa Fu. 2020. “Specificity, Conflict, and Focal Poi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o Social Media Censorship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0(6):842–67.

閱讀更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拍手為爆米花投稿的傳播學師生,給予鼓勵喔

✉️按此訂閱電子報,最新爆米花通訊報你知
✒️投稿請來信ccs.popcom@gmail.com

--

--

爆米花傳播學

《臺灣傳播學會》創立平台,藉由淺顯易懂、親和平實的文章書寫,將傳播學知識以科普方式介紹。國內傳播學者所組成的作者群,將不定期針對各類傳播理論、傳播現象、傳播趨勢等主題撰寫《爆米花傳播學》文章。盼讀者閱讀這些文章時,如同在觀賞通俗影視節目一般,有著爆米花相伴,能夠從原本有點艱澀的傳播理論中,咀嚼出其中的可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