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好文推薦】公領域私語化:台灣社群媒體政治新聞貼文與討論分析

文/黃毓超(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一直以來,理想民主政治除了健全的制度外,也需要有著強健的公民社會,而強健公民社會的塑造,在於公眾能自由對公共議題進行理性討論,進而形成一個的公共論壇的空間,這也是近代在政治中最常被討論的「公共領域」的概念,其中媒體更是被認為扮演現代社會中公共領域的重要角色。 不過,隨著傳統大眾媒體商業化以及政治力量介入,讓媒體的公共性持續受到侵蝕。而在網路出現後,一個新興帶有無限可能的媒體環境,不僅跨越時空,也提供多元互動方式,使得許多人對於網路作為新的公共領域懷抱樂觀想像,而近年興起的社群媒體(如:臉書、推特),讓人與人的交流和意見交換更為方便,使我們對社群媒體能不能成為一個當代的公共領域更加好奇。 不過,過去許多對網路(或社群媒體)是不是一個公共領域的思考,常常以「可以或不可以」的二分法做分析,也因此,這些討論會用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情境(例如:討論方式是否理性、有沒有提供證據等)去檢查這些新媒體的對話是否符合標準。但這樣的思考很可能忽略我們使用這些媒體的方式和目的,以及這些方式和目的帶來的限制。意思是,如果我們透過社群媒體進行社交或情感交流,那麼或許我們不是去檢查社群媒體有沒有辦法成為公共領域,而是從社群媒體的社交與情感交流的使用情境下,我們如何讓社群媒體的公眾討論更有品質。

【八月好文推薦】公領域私語化:台灣社群媒體政治新聞貼文與討論分析
【八月好文推薦】公領域私語化:台灣社群媒體政治新聞貼文與討論分析

【八月好文推薦】媒介噬人:基德勒的暗黑媒介史

文/張維元( 龍岩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我們是否能夠從「媒介」的角度而不是從人類的角度來想像我們的歷史?德國媒介理論家基德勒(Friedrich Kittler)即提供了如此奇特的歷史想像。在他所書寫的媒介史與媒介理論中,人類只是幫助媒介維持自身運行與後續進步發展的「技術性零件」。直白地說,媒介不是我們的工具,因為我們只是它的「工具人」。這種近乎奇幻的歷史想像內容為何?其又有什麼意義?這是我們將在此簡單討論的問題。 一、媒介的「中央處理器」:語言文字紀元中的人類 人類的第一次「工具化」歷程出現在受到德國觀念論美學與哲學影響的19世紀歐洲教育改革。因為這些教育改革通過重建人類與「語言文字媒介」的關係,而無意間將「人」轉換為可以為「語言文字」增生出影像、聲音與音樂,並將這些「多媒體」綁定在一起的「中央處理器」。 譬如,當時的教育改革不再要求語言學習者對辭彙語句進行死記硬背,而是建議讓學習者從字詞的音樂化碎片(如ba、be、bi、bo、bu等)開始學習,通過「唱」出這些碎片的組合來進行語言學習。這等於是將語言教本轉換為「曲譜」,將學習者的嘴巴轉換為「樂器」,來「唱」出語言文字。又如,教育改革者也開始反對出聲的背誦,轉而開始訓練「默讀」能力,以在讓學習者在自己腦中擬想出聲音,然後再進一步對這些聲音進行視覺畫面的想像。總體來說,通過一系列措施,這些教育改革徹底轉換了人類與語言文字間的關係:從人類過往對語言文字的無盡背誦與原封不動的傳承,到語言文字通過「人」而變得既是音樂,也是(腦中的)聲音與圖畫。

【八月好文推薦】媒介噬人:基德勒的暗黑媒介史
【八月好文推薦】媒介噬人:基德勒的暗黑媒介史

【九月好文推薦】當「剪線潮」遇上OTT 有線電視系統是華麗轉身還是黯然神傷

文/宗靜萍(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近年來網際網路普及,大幅改變國人閱聽節目的習慣。昔日國人透過有線電視系統付費機制,收看上百個國內外頻道,節目內容包羅萬象目不暇給,對閱聽眾而言看似「物超所值」,但實則不然。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統計,近五年來,全國有線電視系統總訂戶數從民國106年第三季五百二十六萬九千餘戶,逐季、逐年下滑至去(111)年底 四百六十四萬七千餘戶,減少六十二萬二千三百六十三戶,如果真是「物超所值」,「剪線潮」為何會出現?回答問題之前,我們試著從下列觀點思考,就不難理解「剪線潮」為何會出現,難的事無法預測出現的時間點及未來會如何轉折。 首先,從傳播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當新媒體出現時,舊媒體何去何從?如果舊媒體不想走入歷史成為閱聽眾美麗的回憶,而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舊媒體就必須主動加入新媒體的元素。最常見的就是,閱聽眾除了仍能透過傳統媒體閱聽內容外,更能透過網路及專屬應用程式(APP)接收內容。目前傳統廣播電台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主持人在錄音室現場主持節目,但也同步以臉書或youtube直播節目,留言與互動。優點是,新舊媒體並行互補,閱聽眾不僅能「聽」到主持人及受訪者聲音,更能看到影像,增加媒介的豐富性。傳統電台節目因廣告插播而被迫中斷,以及節目中對廣告的相關限制,在以臉書或youtube進行直播時,完全不受影響。

【九月好文推薦】當「剪線潮」遇上OTT 有線電視系統是華麗轉身還是黯然神傷
【九月好文推薦】當「剪線潮」遇上OTT 有線電視系統是華麗轉身還是黯然神傷
爆米花傳播學

《中華傳播學會》創立平台,藉由淺顯易懂、親和平實的文章書寫,將傳播學知識以科普方式介紹。國內傳播學者所組成的作者群,將不定期針對各類傳播理論、傳播現象、傳播趨勢等主題撰寫《爆米花傳播學》文章。盼讀者閱讀這些文章時,如同在觀賞通俗影視節目一般,有著爆米花相伴,能夠從原本有點艱澀的傳播理論中,咀嚼出其中的可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