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21天寫作挑戰Day6+7 聊聊自由潛水

Chen Tsung Chi
5 min readAug 31, 2020

--

嗨,大家好,我是Chichi。

2017年在綠島參加完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與水下生態調查技術研習會,獲得了可以探索內太空的門票,水肺的open water。接著就不斷探索海洋裡的世界,平均一年會潛30支左右,從有點緊張要在水下控制好身體到逐漸可以優遊自在享受海洋包圍。

約在18年,自由潛水這些運動開始紅了起來,我也被不用背裝備這點吸引(因為水肺的裝備實在太重),在19年暑假報名了AIDA2的課程。

學習水肺的經驗很好,在上課結束同時也就考到證照了,所以在上自由潛水之前,我就有錯誤的預期,“我只要跟著教練好好學,應該上完課就可以考過吧?”

所以自由潛水到底是什麼呢?

自由潛水,是指不提供任何氧氣設備,只靠自己的一口氣下潛的水下活動。只要開始憋氣把頭埋入水裡,就算哦!作為一項運動,自由潛水雖然很年輕,但早期就有很多人使用徒手潛水在海裡討生活,例如:日本的海女、北海岸採石花菜。

那一口氣可以憋多久呢?

對於沒接觸過的人來說或許無法想像,我自己沒上過課前其實也無法想像。但其實人類與其他海洋生物,如鯨豚等哺乳類動物一樣,都有著「哺乳類潛水反射」(MDR, mammalian dive reflex)的機制,可以讓我們的身體適應水下環境。透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喚醒自己的潛水本能。上課的時候,練習全身放鬆、練習呼吸、閉氣,其實憋氣也可以達到舒服的狀態。

關於平壓

在下潛的過程中,深度越大,水下壓力也越大,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平壓,將氣體送至耳咽管。一般拿自潛證照會卡關大部分都是因為平壓(我自己也是呀),不會平壓大概都只能下潛3~5米,再往下耳膜就會很痛,所以各系統取證標準都是10米以上,為的是確保考證的人一定要有平壓能力。

法蘭佐(Frenzel)vs閥式(valsalva)

水肺跟自潛用的是不同平壓法,水肺可以用閥式(valsalva)平壓,用腹部和全身的力氣,將空氣擠壓到耳朵,自潛用的是法蘭佐(Frenzel)平壓是用喉部和舌根壓縮鼻腔內的空氣,不會用到腹部的力。

因為我是先學水肺,再學自潛,一開始教練教的時候,身體其實已經習慣了閥式,很難感受什麼是指動舌根就可以完成平壓。

兩者差別是閥式做起來很費力,水肺因為不需要閉氣所以沒差,但是自潛是完全靠閉氣下潛的活動,任何費力的事都會壓縮能在水中待的時間,而且閥式平壓在自潛頭下腳上的下潛動作時很不容易做。

總之自潛一定要學會法蘭佐平壓,而法蘭佐平壓又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即使看了教學說明、教學影片也不能保證馬上學會,只能慢慢試、慢慢揣摩動作,再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到正確的方法,或是拍下練習動作的影片傳給教練問他對不對,不用下海,在陸地上也可以練習。

我自己的練習故事有點波折,去年到上課結束也是一直卡平壓,怎麼做都做不出來法蘭佐,教練說要每天練500下,我也聽聽而已,以為佛系練練就可以學會。直到今天潛季又到來,我又拿起蛙鞋想去玩水,6月跟朋友去了一次海訓,發現去年沒學會的東西今年還是一樣卡,我還是在用閥式下潛,運氣好頂多下到6米但都不順,7月回去找卷哥巧克海訓,馬上被拆穿都沒練習哈哈,當然還是下不去。

後來真的下定決心要練習因為真的很想要考過,一天500下,第一天從7/23開始,當然一開始還是沒什麼fu,雖然知道可能會有結果,但感覺遙遙無期的感覺,過程是會有點徬徨的,我嘗試用影片紀錄我的練習過程,每天po到群組去,第5天左右以為自己已經抓到感覺,練到第8天的時候巧克跟我說“你的身體在出力”,心裡想:“完蛋,原來是我自我感覺良好QQ”,還要多嘗試只動舌根,但我沒就此放棄。

原來有練真的有差。

如果是帶著驕傲或是小聰明來學習,是不可能學會的。

突然有一天就突然會了,大概是開始練習的地20天,我還深深記得是8/11,那個時候我很興奮的傳到群組,之後正著練、躺著練、倒著練,每次坐每次都通,我就知道個fu就對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接著就是下海驗收了,攀繩慢慢做,通了,我就繼續下,就下到16米了!

台灣自由潛水教練目錄與教學系統比較

請參考女子的海,這篇超級詳盡!

#變大變強變好玩
#點燃天賦工作坊
#21天寫作挑戰習慣養成計畫

謝謝你的閱讀,你可參考以下給我拍手鼓勵。同時也歡迎加入我的臉書Instagram追蹤。
「1下」拍手:既然看過了,就來簽個到吧。
「2–10下」拍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10–20下」拍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20–50下」拍手:看來你很想湊滿50下對嗎,那就順著你的心去做吧!

Reference:

  1. 從0開始認識自由潛水─給初學者的自潛指南
  2. 【自潛】自由潛水到底是甚麼? 來聊聊最近火紅的極限運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