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為什麼在吵雜環境下念書會比較困難

最新研究指出噪音使學習變得困難的原因

Felix Yu, 余晨瑋 M.S.
5 min readJul 27, 2018

在生活中總是有許多較為吵雜的環境,而我們卻也總是以為我們可以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充滿學生的教室同時也充滿了竊竊私語,開放式辦公室裡也充斥著電話聲、處理文件的聲音、以及各種交談。

這樣的環境讓獲取新知變得困難。

對於這樣的結論,我們應該都不意外。但我們應該要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在七月最新一期的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期刊中, Maciej Hanczakowski, Philip Beaman, 和Dylan Jones探討了這個議題。這些研究者提出兩種可能性試圖解釋這種現象。

第一種可能性來自於對於記憶的研究,研究發現那些較好的學習者對於分配學習的時間規劃很有一套。他們可以分辨哪些項目比較困難,並且根據自己的判斷投注比較多的時間在那些項目上。所以研究者認為噪音可能讓學習者在對於項目難易度的區別上造成了困難。

第二種可能性在於人們或許會認知到在吵雜環境下比較難學習,卻沒辦法根據這種認知調整分配學習時間。

這篇研究報告提出了好幾個針對記憶的研究,而這些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在這些研究中,參與者會在電腦螢幕上看到一串字詞,並且被要求戴上耳機。一些字詞出現在電腦螢幕上時不會有聲音從耳機撥放,另外一些則是會隨著字詞的出現耳機也會撥放一位女性朗讀字詞的聲音。在一些狀況下,參與者可以選擇他們想要停留在單一字詞頁面的時間,其他狀況下參與者則只能看該字詞三秒鐘,而三秒之後螢幕會自動換下一字詞。(三秒鐘也是第一組的參與者選擇跳下一次字詞的平均時間)之後參與者預測他們可以背誦出多少的字詞,並開始真的背誦出來。

那麼參與者自己會意識到當背景有雜音時他們比較難學習嗎?

答案是肯定的。對於耳機有雜音的那組人來說,他們預測自己可以背誦出來的字詞數量少於耳機沒有雜音的那一組。

之前的研究也指出,當參與者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看單一字詞的時間時,他們學習的效果比較好。當背景沒有雜音時,同樣的效果出現了。也就是說,參與者在可以自己決定看字詞的狀況下,記得比較多的字詞。然而,當背景有雜音時,這種效果卻消失了。也就是那種自己選擇時間應該有的優勢不見了。

那麼參與者有辦法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學習時間嗎?

這問題的答案則是否定的。儘管參與者自己知道在背景有雜音時,他們的學習效果較差,學習較難發生,他們事實上在有背景雜音的狀況下所花的時間卻是少於沒有背景雜音的。

為什麼參與者會沒辦法好好分配利用學習的時間呢?

這有可能是和人們在有沒有被分心的時候,對於時間的估算能力的差別有關係。在一個研究中,參與者的螢幕會秀出一個字詞,參與者的任務是在認出並記得該字之後,試圖讓這個字在螢幕上保留三秒鐘,也就是說參與者要能夠估算三秒鐘的時間之後才按按鈕被。之後他們會得到回饋,反應他們對於作答的快慢。結果顯示,當背景沒有雜音的時候,參與者所估算的時間平均是3250毫秒(三秒鐘又多四分之一);但當背景有雜音時,他們估算的平均時間則是2900毫秒(比三秒鐘還少)。而同樣的在這個實驗裡,參與者在沒有雜音的狀況下可以在事後背誦出更多字詞。

另一個實驗則單獨看參與者對於時間的認知。在這個實驗裡,參與者會在螢幕上看到一個圓圈,而他們要在三秒鐘之後按下一個按鈕。結果同樣顯示出當背景有雜音時,參與者會低估時間,也就是三秒鐘還沒到他們就按下了按鈕。

如果把這些結果都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呢?

人們意識到當背景有雜音的時候,我們學習東西會變得比較困難。然而,就算他們試圖想要調整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以便適應這種環境,他們很難調到可以彌補這種效果,因為人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同樣也被影響了。

因此結論是,當你需要學習一項新的事物時,試著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去做。這項研究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向吵雜的工作環境說不的理由。

參考資料:
Hanczakowski, M., Beaman, C. P., & Jones, D. M. (2018). Learning through clamor: The allocation and perception of study time in noi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7), 1005-1022.

本文翻譯自 ”A Surprising Reason Why Learning Is Harder with Noise”,翻譯已徵得作者同意。

This article is translated from “A Surprising Reason Why Learning Is Harder with Noise,” originally posted on Psychology Today. The right to translate this work has been granted by the author, Art Markman, Ph.D.

關於作者:Markman教授在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授心理學及行銷學。

我是菲力克斯,是個負傷的療癒者,如果這篇文章可以在你心裡激起一點漣漪,不管是帶給你一些觀點、一抹微笑,亦或是讓你感到一絲悲傷,請不要吝嗇按下拍手給我鼓勵(最多可以按50下哦),讓我知道我的文字也可以讓你產生共鳴。如果有任何想法,也非常歡迎留言討論。

--

--

Felix Yu, 余晨瑋 M.S.

I study emotion and motivation with a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