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筋是什麼?

77 Cheryl’s Note
77cheryl
Published in
5 min readJul 19, 2020

麵包結構交給它

前言

好不容易理解麵粉的筋性,麵粉遇水會產生麵筋,但為什麼麵筋這麼重要?職業病又來了有些事情不弄懂真的全身不舒服、無法繼續下去,就算完成作品也會良心不安,萬能的手指發揮專長開始google囉!第一次查到麵筋直覺聯想到配稀飯的「米踢」,後來才發現真的是一樣的東西…不知不覺又寫出一篇了

麵筋圖片來源

觀察

在麵粉中加入水攪拌後,麵團內會產生麵筋,若持續的用水將麵團中溶於水的蛋白質與澱粉洗滌後,剩下的麵團就是素食料理中常出線的麵筋也常做成素肉,反之,洗滌後沈澱物濾乾叫做無筋麵粉又稱澄麵、澄粉、淀麵(不含麵筋)。

製作麵包過程中,攪拌揉麵團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水促進麥穀蛋白與醇溶蛋白交織而成 形成麵筋,使麵團有黏性、彈性及延展性,並於攪拌過程中將氣體打入麵團形成「氣室」,使麵團在發酵時,因為麵筋的網狀結構保留空氣與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於麵團內,烘焙時產生支撐力增大麵包體積。

好了~知道筋性了,烘焙新手做麵包時,就只是照著食譜呆呆的把水倒進麵粉裡,把雙手插入麵粉中胡亂的把玩順便下咒「出筋吧~出筋吧~」,說實在的,食譜給了揉麵的時間長度如此簡單,越揉越懷疑人生,導致腦中開始浮現十萬的為什麼?

  1. When? 要揉多久?
  2. How? 要怎麼揉?
  3. What? 怎樣的麵團才叫好?

有些食譜甚至表示要揉至出現薄膜,蝦密?薄膜是什麼我都還沒見過,遇到薄膜問題不求甚解就算了,居然還失心瘋,藉口買了一台攪拌機,以為交給機器就沒事了,至今攪拌機已經買三個月了,薄膜還沒上手,終於良心發現要來找解答了…查閱一些資料後才很安心,還好我攪拌機沒白買(顯示購物理所當然),畢竟手揉出堅韌的麵團需要堅韌不拔的EQ…(其實就是懶而已)

學習新知 —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When? 要揉多久?

許多食譜都會貼心的附上機器轉速、攪拌時間,可以完全照書做沒問題,不過事實上,麵團會因為眾多的因素(如:溫度、濕度、麵粉…)以及成品目標所需的時間會不同。以上是廢話,有講跟沒講一樣,但拜託請繼續閱讀。

How? 要怎麼揉?

由於麵包出筋時,是網狀有組織性的建構生長,所以在揉麵團時,需要井然有序用平均的力道往同一個方向揉壓折疊,如同穩固地基往上蓋房子那樣,若地基錯亂亂蓋房子,將導致麵糰缺乏韌性,吸水能力減弱,麵團狀態不穩定。當目標成品需要製造出細緻且有韌性的組織時,我深信只要有心雙手都做到…但怕手酸、沒耐性的我,還是交給攪拌機好嚕😊,機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同一個方向同一個力道都不會變,節省好多時間跟力氣。(公主病發作)

What? 怎樣的麵團才叫好?

由於每種麵包的麵團需求都不一樣,依據攪拌時間順序分為六個階段,不同的麵包所需要的麵團停損階段就不一樣,這也是本篇文章探討的重點。

  1. 拾起 — 麵團質地粗糙、濕硬、沾黏、無彈性、無延展性。
    舉例:裹入油法麵包,此麵包目的為製作出「酥皮」的層次感,所以是邊「桿」邊「裹入」油的的方式來製作麵團,並非全程團揉,一開始的攪拌到拾起階段目的僅為混合均勻。
  2. 捲起 — 麵團質地尚保留粗糙,初步產生筋性,麵團捲在攪拌勾上,沾黏,尚未建立完全彈性、延展性。
  3. 擴展 — 麵團開始有光澤,拉出的薄膜粗糙,孔洞周圍有鋸齒狀
    舉例:甜麵包,甜麵包的體積通常不大,是小巧矮房,不需有細膩、堅韌的組織來支撐出高樓大廈,只要鬆軟的口感即可。
  4. 完成 — 麵團光滑細緻,拉出的薄膜有彈性、延展性,孔洞周圍平滑
    舉例:吐司,麵包體積大,就需要有韌性的組織結構來支撐幫助膨脹,製造出柔軟綿密的口感。
  5. 攪拌過度(無法使用)出水液化,產生黏性,失去彈性、延展性。
  6. 麵筋斷裂(無法使用)組織結構斷裂崩壞,呈現液態,無法塑形製作麵包。

這次因為要走完全部的階段,所以就拿需要到「完成階段」的吐司來白手起家,拿出實驗的精神,不看食譜建議了,原本也想要計時讓之後一勞永逸,但後來發現這不是學習的初衷,所以計時器丟掉,全部自己實驗眼見為憑,自己的麵包自己判斷狀態!

做完都覺得我是不是要轉行了🤨(原來我是被設計耽誤的烘培師!?)

影片僅示範到「完成階段」,見好就收停止攪拌,別浪費麵團呀~

完成階段麵團的麵包質地 — 吐司

重點提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