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下心來,注視著圖象。2.一開始你不需要強要自己看到什麼。3.開始一步一步寫下你看到的,寫下你觀看的過程。4.寫到你覺得已經獲得你觀看到的整體印象,就可以停止。5.在這個過程中,或是獲得圖像的整體印象後, 你聯想到自己生活上的什麼事情?把這個聯想寫下來…
《癔症研究》的兩位作者,佛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對數名典型癔症患者的觀察發現:當患者能把那關鍵的事件及其伴隨的情感(在催眠狀態中)清楚地回憶起來,並且盡可能詳細地描述這個事件、用言語表達出情感時,則每一對應的癔症症狀,將會永遠地消除。這是相當重要的發現,自此也開啟了精神分析一系列的理論。他們認為,人們的經歷如果伴隨大量的情感,則一般此情感會以各種有意識的行為釋放出來,或是與其他心理素材聯在一起而逐漸消磨。然而癔症病人卻不會如此,因而呈現情感窒息的狀態,引起癔症症狀。這一觀察及其相關論述,至今在臨床心理仍相當受用。
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前四章及《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學》深入剖析許多關於人類遺忘心理、口誤、筆誤、誤讀、聽誤等失誤動作(parapraxis),並一一解釋這些失誤動作背後並非都只是隨機或偶然,而是有其目的及心理上的意義的。失誤動作的核心就是有兩個彼此衝突的意向,其中一個平常被意識或意志給壓抑了,在不經意的時候以失誤動作的形式溜出來、暴露出來,干擾了原先意志要表達的意思。
然而在佛洛伊德的時代還沒有電腦和手機,很自然地未曾討論過我們今日時有所聞,甚至自己也都曾遇過的「打錯字」現象。本文想要延續這樣的精神,以精神分析角度試著探討現代人生活中電腦或是手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