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鳳有約:只要願意分享台灣價值,人人都是公眾外交官

郭家佑
6 min readFeb 2, 2019

--

公眾外交不只是工具,而是價值的交流

「有問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但是今天沒有抽獎」直播剛開始30秒,唐鳳就把大家都逗樂了。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裡,有她的親和,還有她堅持與民眾對話的習慣。身為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Digital Minister),唐鳳不只推動政府資訊數位化,也積極以數位方式提升台灣的國際參與。在上週30分鐘的直播對談裡,我們以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的身份,和唐鳳聊台灣政府與民間在公眾外交裡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用數位外交提升公眾外交效率。

談到對於公眾外交的定義,唐鳳認為公眾外交的出發點與接收點都是多元的,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外交,接觸的對象也不一定是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可能是對方國家的公民或是各界的朋友。當問到公眾外交是否真的能為國家帶來利益時,唐鳳強調,公眾外交是因為有共同認同的價值,彼此開始產生交流,促進這些價值的過程本身就有意義,因為公眾外交不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公眾外交裡的數位工具角色,最有效率的曝光管道

「那為什麼在公眾外交裡面,數位外交這件事您會特別提出來?」「因為比較省時間也比較省錢。」唐鳳想都沒想的笑著說。的確,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像網路這樣聚集了全世界的人,數位外交正是透過網路的即時性與可達性,讓其他國家的公民接收關於台灣的資訊,進而對台灣產生信任感的過程。但由於資訊的管道太過多元,必須要透過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網路為台灣爭取最多的曝光。

「過去我們會認為外交是只有外交官可以做的事,但現在可能你的外國朋友發個文介紹你,他的外國朋友就會開始對台灣產生一些印象。所以數位外交變成一個集體創造價值的過程。」我提出協會成立一年來,常收到聽眾對於「外交」這件事深具距離感的經驗。「對,其實就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因為台灣不是只有住在台灣的人可以想像什麼是台灣,你也可以邀請世界上的人一起來想像什麼是台灣。」

網路讓認同彼此價值的人更容易互相找到,甚至可以進行集體創作。「價值」為什麼在數位外交裡重要?唐鳳認為,在網路的空間裡沒有武力作為後盾,唯一可以讓大家心服口服的方式就是價值,而價值的建立,必須要透過資訊透明化來達成。

數位參與和資訊透明,用信任感建立想像的共同體

唐鳳一直以來都很習慣數位化的工作方式,原因是這樣可以讓更多民眾一起參與。透過參與全球議題,不管是透過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還是人民的身份,只要與國際上的他人有共同目標,都有可能被聽見,甚至代表自己的國家發聲。她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2013年進行的「A million voices」計畫為例。這個計畫根據全球分佈在88個不同國家,超過100萬人的意見,歸納出17個人們共同的發展願景,也就是聯合國在2015年所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只要是對永續發展的17項目標有所貢獻,跟國家代表就是平起平坐的,所以在外交上也就從以前的多國參與(multi-lateral)變成多方參與(multi-stakeholder)了。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在2018年於科索沃進行數位外交計畫期間,也是使用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在網路上進行科索沃當地公共議題的討論。因為選擇的「國家網域」與「國家發展願景」議題,皆與當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儘管是以非營利組織的身份發起,最後仍受到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從科索沃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數位參與」由下而上的擴散可能,而透過網路將「資訊透明化」,則是我們與他國公民建立信任感的效率手段。

公眾外交基礎建設,讓民眾找到自己的天然盟友

雖然科索沃的數位外交實驗,以民間角色出發,與當地政府交流時較有彈性,但在開始執行之前,其實對於台灣的公眾外交資源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因為無前例可循,在自行摸索的過程中,往往會被有限的資訊管道所侷限。基於科索沃經驗,我對唐鳳提出了一個問題:「公眾外交的基礎建設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唐鳳提出,「不排斥與任何角色的人接觸」、「確認自己的價值論述」、以及「依照價值論述建立整合平台」是公眾外交基礎建設的重要觀念。就協助科索沃爭取國家網域的數位外交計畫來說,唐鳳認為可以與台灣所提倡「任何人都有權利使用網路」的「寬頻人權」價值做結合,去與科索沃民眾溝通台灣價值,整體看來架構會比較完整。而不同角色的參與,可以賦予公眾外交更多的可能,因此政府從今(2019)年開始推動的永續發展地圖,便是希望將有在進行永續發展計畫的單位與相關資源整理出來,讓民眾按圖索驥找到自己的「天然盟友」,成為永續發展在公眾外交裡可以使用的資源。

「聽起來要做的就是永續發展目標或是公眾外交的一個索引、類似一個平台的感覺,可以把有在做公眾外交的民間組織和有在做CSR的企業在平台上鏈結。」我簡單做了一個結論。

永續的公眾外交政策,民間與政府的外交接力

在直播的尾聲,我與唐鳳討論到如何將公眾外交變成可長期執行的政策。唐鳳提出「定期檢視」與「公開分享」兩個要點。每年回頭看看今年和去年的實際情勢有甚麼差異、增減了哪些資源、哪些價值在現在變得特別重要就是永續性的展現,除了有助於台灣接軌國際情勢,也可以凝聚社群目標。「做了什麼不要害怕與別人分享」唐鳳說道。透過分享,我們才有辦法回頭檢視與建立索引。

我提出從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的角度來看,我們較希望政府能扮演一個管理者的角色,掌握國際上正在發生的議題,並提供彙整國內相關組織與資源的「公眾外交地圖」。除了讓想要參與公眾外交的民眾有較多參考資料,在政府的公文流程裡,公眾外交的管理者也有可能幫助加速這個流程,讓民間的公眾外交組織申請政府資源時能夠更加順利。

唐鳳則認為,政府的角色比較接近「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平台」,讓各方都能有簡單、開放的方法來獲得可靠的資料,而實質的內容與夥伴關係則是靠民間自己建立。除此之外,唐鳳再次強調「價值的設定」也是政府可以著手進行的,例如政府可以透過和國際社會溝通,讓國際知道台灣在民主、人權、永續發展上有哪些成果,但在核心價值確立之後,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媒體、敘事能讓不同文化的朋友理解我們的核心價值,就不光是靠政府可以自己完成的。「價值的設定政府責無旁貸,但價值的論述和敘事則要靠民間來做。」唐鳳說道。

公眾外交多元的出發點,讓各種身份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在建立信任感的國際工程中,形塑共同價值必須要透過分享與資訊透明化來達成,而數位方式就是最有效率的工具。

網路作為全世界公民聚集的場域,數位外交打破了外交事件裡的單一想像,在網路創造以價值認同為核心的共同體。民間組織較具有彈性的身份,雖然可以在公眾外交裡更加深入他國人際網絡,但與國際溝通的價值設定、以及公眾外交資源地圖的建立,還是需要政府在背後支持。透過這次與唐鳳的直播,我們理解到更多政府對於公眾外交的角色定義,台灣數位外交協會也將繼續朝挖掘民間需求與開啟政府對話的方向努力,因為這場數位化的公眾外交接力,需要民間與政府一起跑下去。

(本文內容節錄自行政院唐鳳政委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理事長直播內容)

--

--

郭家佑

遊牧民族般的社會影響力創作者。曾在希臘難民組織擔任媒體策略顧問、在匈牙利與HBO合力製作吉普賽人權紀錄片。過去一年在科索沃進行數位外交實驗,與當地公民共同發起網路倡議、以及和當地國家博物館進行數位策展,結合新媒體與公民參與,期許為台灣外交途徑打開新的可能。FB:https://pse.is/JFM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