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圈中找到你所景仰的人

若沒有,是時候離開你的同溫層了

Chiunhau You
Apr 23, 2018

小時候,「偉人」好像是大家心中都必須配置的一個形象,許多的偉人的故事透過讀物、電影、師長傳述的方式植入我們的心中。例如:我國小最愛的是萊特兄弟傳(是人生第一次自己買書呦),從小我媽最常跟我講的是國父的故事。這些偉人的形象可能在我們青澀的小腦袋中佔了一些記憶體,寫著這個社會對我們的殷切期盼。

現在二十一歲了,回想當初書裡寫的天花亂墜的那些偉人,老實說並沒有為我的生命帶來多少影響。也許他們代表的是太高大、太遙遠又太直接的價值觀,是那種快刀斬亂麻的宏偉胸襟、山高水長的情操,對於設定人生大方向也許很有助益,但其實他們的典範並無法解決我們最常遇到的問題:

那些日常的價值選擇難題。

我覺得人性真正困難的在於這些枝微末節又盤根錯節的抉擇,它們也許不夠偉大、不夠明朗,它們複雜、選項多、矛盾又難以明喻,卻是構成生活樣貌的基本單位。舉凡:

  1. 如何面對每一個早晨
  2. 要培養哪種非關專業的技能
  3. 該用什麼方式反省/衡量自己的人生價值
  4. 下班/下課後要做什麼才值得
  5. 如何分配時間才對的起青春
  6. 畢業後要離家還是顧家
  7. 怎樣才算是作自己
  8. 如何面對暗戀對象對你的冷漠
  9. 如何面對破碎的友誼
  10. 如何走向茫茫未來而不後悔

類似這些難題並不是懷有什麼偉大情操或意志就能找到答案,因為它們呈現的是多元而細緻的價值,我們很難在做決定前就靠自身知識和經驗判斷知道到底哪個選項才是「最好的」。

在這種情境下,我覺得如果有他者的借鏡,而且最好是在生活圈內、某方面跟自己相似的他者,會有很大的幫助。

找到那面讓自己原形畢露的鏡子

這裡的原形畢露可以想像成,在某個朋友面前,你突然意識到自己與對方的某些差異,進而體認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你的特質。

這跟心裡學中的「鏡中自我」是不同的,鏡中自我強調的是「他人眼中的我」形成的自我認同。而這裡想說的是藉由與他人的對話、觀察、比較之後,自主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認識。例如:

  1. 讓你意識到自己身上那些你不喜歡卻未曾承認的特質
  2. 讓你從他們身上看到那些你很喜歡卻未曾擁有的特質
  3. 讓你更加珍惜那些你所引以為傲的特質

找到這面鏡子之後,除了藉此看清自己的樣貌,我們更可以藉由閱讀他們的人生而獲得很多線索:

抱持什麼信念、擁有什麼特質的人,會在特定處境做出什麼價值決斷,而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挑對鏡子:找到景仰的人

生活圈中的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有些清澈透亮、有些安靜低調、有些混濁曖昧,有些讓你看見更好的自己在哪裡,有些則讓你看到你最不願步入的墮落的後塵。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去判斷哪些人應該放在心中的什麼位置:

什麼情況下應該要照什麼鏡子?

我生活圈中有幾面特別重要的鏡子,也就是我最景仰的人。他們並非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也不是網紅公知,他們不完美、不愛包裝、超低調,卻熱衷於發展自己的一套價值觀。

用去蕪存菁的態度去學習、審視,將你認為好的特質、價值和選項納入「自省的沙盒」中,這樣的反省會有更好的結果。

也許只是他們口中發人深省的一句話、一個處事態度的細節、一種生活技能、一種面對面不說話就會讓人著迷的靈性氣質。

景仰不代表就要接受一切,而是藉由對他人與自身的理解與相互辯證,找到你心中最理想的那套解釋

用學習取代娛樂

娛樂可以消磨時間,學習也可以;娛樂可以輕鬆逃避生活難題,學習可以幫助反省、解決生活難題;娛樂可以永無止境,學習也是。

如果交友圈中,只有相互娛樂的好友,而缺少能令你燃起學習慾的人,那我會認真考慮離開同溫層,更新一下朋友圈了。

很慶幸自己在大學的第四年,逐漸找到自己認同的交友圈,即便大家走在不同的路上,卻彼此因某些點而牽連著。

「走自己的路,然後在對的時間能互相分享。對話才是最有趣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