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能吃得下的一餐百味盛宴

Bobo Choy
5 min readJan 21, 2019

--

若然要留住一個人的心,必先要留住他的胃;要感動他的心,不妨從飲食入手。由香港文學館主辦的《氣味相投: 文學 X 視藝展覽》,是以飲食為題的一次文學與視覺藝術創作的對話,透過食物開啟想像。藉中醫藥理的「五味四氣」分柝出作品屬性。「五味」:辛、酸、甘、苦、鹹」;及「四氣」:寒、熱、溫、涼」,透過跨媒介的創作形式,一作家、一藝術家、一屬性的組合方式,呈現九組創作的作品,展示隨食而來的人相、情感和形態。

《寒──黃仁逵 X 黃仁逵》

早年曾看過由文學館策劃的《形同虛設:文學視藝再造香港史》(2017年) ,及鄧小樺策展,於油街實現的《火花!只是看書》(2017年10月至2018年 )。兩展皆嘗試促成文學及視覺藝術的碰撞,誘發火花。當時已覺得這種跨界創作方式可取,特別針對推廣本港文學和視覺藝術為旨,既能觸及兩個界別原先的受眾,也可以吸引對跨界創作有興趣的人。

以文學作品為引,經藝術創作轉化。過程中,能保持文學作品本身的解讀及價值之餘,藝術創作亦能為文字賦予另一視點,延伸超越文本以外的意象和意義;而文學則為受眾觀提供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的途徑。如果說作品需要有 artist statement (藝術自述)來傳遞創作者的創作構思,文學作品就好比段段 artist statement ,能圓滿並延伸作品的意義。兩種媒介由相遇、開展對話到展示於公眾前,都嘗試跳出每一個媒介本身的局限,在碰撞下尋找第三種說故事的方式。

《涼──葉輝 X 劉學成》

對照上述提到兩展的主題內容,《氣味相投》更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全個展覽有九件作品,出自九個創作小組;經策展團隊以年度、性別、階層、地區和文化興趣等,分類及配對每組作家及藝術家。一組一屬性的創作方式,每件作品本身已成就一場獨立的對話;九件作品同步展示,似湊合成一個聯展,呈現文學與藝術創作中不同程度和角度的內容轉化。

置於展覽入口前的作品是《辛──周漢輝 X 王天仁》,是三座以回收木卡板、鐵器等的人形雕塑。「辛」之於王天仁能誘發出關於生活中勞動與消磨,藉粗糙卡板和鐵鏽斑駁象徵當中的「辛」苦、酸與辣。雕塑神似亦有趣,較人會心微笑;又仿如待在門口迎賓, 歡迎大家進入這場跨界的旅程。

《辛──周漢輝 X 王天仁》

近入口的作品《溫──也斯 X 張施烈》,以也斯〈白粥〉節選引文:苦海的漩渦驅使不幸者轉 / 翻上來的剎那間又再消沉 /有誰端來一碗熱暖/熨貼你宵來酸苦的胸膛。張施烈以油畫回應,在漆黑中抺一筆白,是一束光,一股暖流,一抹希望。也斯的引文帶來文學的想像意境,張施烈的畫作則由視覺直接撩動情感聯想。這很符合我印象裡,典型的文學與藝術對話狀態,容易解讀。

《溫──也斯 X 張施烈》

一眾作品之中,我印象最深刻 《苦──游靜 X 沈嘉豪》。引文選取游靜〈母後〉,那是一則被遺棄兒對母親的控訴;沈嘉豪借苦瓜為連結點,從一群就讀家庭學校的孩子身上,以攝影為介,詰問現行主流教育制度中的苦。大人吃苦瓜,因為喜歡它的苦,但小朋友未必能理解這種對苦的愛; 同理,孩子在現行主流教育中的苦,大人又能全盤理解與體諒?

相片記錄了幾位就讀大埔某家庭家學校的孩子,與手中苦瓜互動的情形。這種屬於大人獨愛的苦,在孩子手中是玩物,它的苦於孩子可以毫無意義。如果家庭教育是從主流教育困局裡另闢蹊徑,學習又能否成為孩子能夠體會和喜愛的一種苦?

《苦──游靜 X 沈嘉豪》(圖片來源:香港文學生活館 Facebook)

從生活化角度走入文學和視覺藝術的世界,是容易、輕鬆又平易近人的。飲食似是永恆不死的創作主題,能包容最多的變化餘,亦最易勾起人類情感與共鳴。想到展覽如能細拆五味、四道作主題延伸,或者能發展成一個長期創作項目。

要知道文學與藝術太高大深,容易招至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特別在這搵食為本的城市,最重要是「易入口」,對吧?

「新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將在文字與視覺藝術對話中,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我們吃下甚麼,需要很久以後才被理解。」節錄《氣味相投: 文學 X 視藝展覽》策展前言 — — 策展人鄧小樺(文學)/ 石俊言(視藝)

《酸──謝曉虹 X 梁嘉賢》

************
《氣味相投: 文學 X 視藝展覽》
展覽日期:2018 年 12 月 28 日至2019 年 1 月 17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5樓)

--

--

Bobo Choy

相信藝術取材生活,滋養日常,只是有時難以理解。命格草民,倘若對藝術有感而發,試試與大家一拆一解。前香港藝術中心「文化按摩師」藝術計劃學員及藝文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