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Jan.2018【雪球速讀法】滾雪球般地閱讀追求的不是快,是效率。

Hi I'm Agnes.
11 min readApr 19, 2018

▍為什麼讀這本書?

正在讀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我看的版本是Mortimer.J.Adler & Charles Van Doren 1970年的新版,以下簡稱《如何閱讀》),因為對於「如何閱讀」這個技術感到有趣。之後會好好寫一篇本書的心得,目前讀到第六章(進度6/23)。

我認為《如何閱讀》涵蓋的範圍廣且深,沒有再進階的需求,可以不用再投入額外的成本在別的書籍、講座或課程上面。

《如何閱讀》提到大多數的速讀都可歸類在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雪球速讀法》有進到《如何閱讀》畫分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強調時間並從表面上觀察一本書,也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我對「速讀」這個(唬爛人的)技術是有偏見的,因為對我來說「快就是慢」。但我喜歡推翻自我成見,於是找來了兩本書:

  • 看似科學務實的《雪球速讀法》
  • 詳述練習方法的《一個月讀五十本書的方法》

看到這兩本書純屬偶然,兩本書的價值可能也不同等,如果有更好的相關書籍,歡迎推薦 ❤️

▍誰適合讀這本書?

(這是個人閱讀完後,評估出可能的受眾)

  • 想要快速/有效率閱讀的人
  • 對速讀感到好奇/可疑的人
  • 曾經嘗試速讀但放棄/失敗的人

▍原先我以為的速讀

在閱讀這一本書前,我以為的「速讀」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快速地閱讀」。對於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而時間又有限的現代人而言,「速讀」有迷人的魅力,但是卻並不怎麼地吸引我。

因為我本來就喜歡閱讀,在大量的閱讀經驗的累積過程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習慣地、舒適地閱讀速度,如果突然有個陌生人叫我:「讀快點!」我會覺得莫名其妙,所以這也是我一直沒有實踐速讀的原因。

▍作者學會速讀的原因

作者下定決心「提升自己看書的速度」後,大量學習速讀技巧(自己讀資料或參加講座或上課),後來發現學到的速讀技巧只占速讀能力的一小部分。

比起學到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些技巧,看過許許多多的書,增加讀書量及讀書經驗,並累積大量資料庫。

▍速讀與一般讀書方法不同

必須強調速讀與一般讀書方法不同,讀的不是書,而是大腦內的資訊。換句話說,不是「眼睛」看書而是「大腦」。

速讀並不是以往閱讀方式的延伸,也不是單純把速度加快,而是在本質上就與以往閱讀方式不同。

作者把「閱讀」換成「聆聽」來舉例,「書籍」就是我們的「說話對象」:

  • 聆聽對方說話時,逐字逐句地理解意思和推敲前後的邏輯。
  • 聆聽對方說話時,不去在意話中的細節,而是試著了解對方說話的感覺,先把話聽完再想。

你認為哪一種是比較好的「聆聽」方法呢?

▍雪球速讀法裡的速讀

速讀能力=速讀技巧 雜學資料庫(包含知識、資訊、經驗)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多年前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所以閱讀不是一昧地追求快速。

看完《雪球速讀法》後,我重寫了對「速讀」的認知:「用有效率地速度閱讀」,速度可能是快,也可能是慢,但這都是表層的觀察,速度只是為了達成「有效率的閱讀」這一件事,即閱讀背後的目的:「知道」、「理解」、「思考或分析」等不同層次的閱讀目的。

不論是哪種速讀法,很多的速讀法使用者本末倒置,讓方法重於目的本身,甚至是忽視了本身的閱讀目的。

接下來先說說「雪球速讀法」中最重要的觀念:「雜學資料庫」,因為只有「速讀技巧」,資料庫卻嚴重不足,那麼能夠速讀的書籍種類便相當有限。

▍雜學資料庫

雜學資料庫是我們在閱讀任何讀物的時候,會用到我們從前所累積的所有知識、資訊、經驗。

閱讀速度的快慢,與雜學資料庫的質與量息息相關。換句話說,擁有越多讀書的經驗,或相關領域的資訊,資料庫便愈豐富。例如:

  • 讀過一次的書,第二次讀會讀比較快
  • OO系畢業的人,讀OO類的書會讀比較快

接下來,讓我們簡略地想像用雜學資料庫的閱讀模式:

閱讀→豐富「雜學資料庫」→升級「速讀能力」

→下一次閱讀更快速→豐富「雜學資料庫」→良性循環

但是問題來了,怎麼讓一開始的閱讀發生呢?

這就要先區分一下閱讀的目的:「好奇驅使」或「目的導向

  1. 有好奇心
  2. 沒有好奇心,但有目的

以上都因為還不具備雜學資料庫,所以無法支撐起速讀。那麼慢慢讀總可以了吧,但是多數的讀者看著看著就忘記前面的內容,也不想再看下去,連基礎的閱讀(看過一遍並掌握大概的架構)都無法完成。既然如此,要如何才能有效率地累積雜學資料庫呢?

▍如何有效率地累積雜學資料庫?

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需要大量與「你現在想讀的書籍」相關的資料,要哪裡才能找到最豐富的資料庫呢?

答案是看想讀的那本書,沒錯,就是想讀的那本書

很多人想看完某一本書或某一類書時,想運用速讀技巧,但覺得自己的速讀技巧還不夠好,便會找其他的書籍或文章作練習,但是累積相關資料庫最好的方式就是反覆看想讀的那本書

接下來進入正題是:要如何才能進入速讀呢?什麼是雪球速讀法?

▍雪球速讀法

讓不具備雜學資料庫的人,運用雪球速讀法也能夠速讀。

簡單來說,雪球速讀法是一種高速大量循環的速讀方法,就像由上往下滾動的雪球。換句話說,就是創造複利的閱讀方法:

速讀→累積資料庫→速讀能力提升→累積資料庫

▍雪球速讀法要怎麼做?

  • 縮小範圍閱讀
    →第一次只需閱讀目錄、前言和後記,至少反覆10遍(可自行調整)
    →閱讀內文感到困難時,就先只讀標題、關鍵字
    →幫助記得和掌握整體架構
  • 閱讀時不轉換成聲音
    →因為看句子的時候,「大腦認知的速度」比「唸(不一定發出聲)的速度」快
  • 不要執著於看不懂的地方
    →執著看不懂的地方,便會增加挫折感,
    不如先全部看完,增進理解/熟悉度後反而會有所進展

▍雪球速讀法的兩大原則

  • 第一原則:「讀得快,更容易理解內容」
  • 第二原則:「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得更快」
    「高速」與「大量循環」的相乘作用

▍怎樣算是讀完一本書?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齊藤孝先生著的《閱讀力》:「要能夠『闡述內容大綱』,才算是讀完一本書」

還記得剛剛說的做法嗎?首先將閱讀範圍縮小到目錄、前言、後記反覆看過10遍。這三個部分都是一本書資訊的濃縮,用「高速大量循環」的雪球速讀法閱讀後,反而比讀本文更接近「讀完一本書」的定義。

▍30分鐘掌握一本書

現在請以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為目標,開始進行速讀。為什麼是30分鐘?其實不是武斷地說哪本書可以在這個時限內讀完,而是以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可視情況調整)進行練習。

如果一本書能10分鐘讀完,作者也建議讀者花30分鐘重複閱讀。因為,一本書只要花10分鐘就讀完,意味著你只是具備這本書的相關資料庫,也就是說:「你不讀這本書也沒什麼差。」而且,資料庫雖然能幫助讀者理解,但也可能造成誤解:「我了解」可能只是「自以為了解」而已。

在重複閱讀時,資料庫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重讀後說不定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解。換句話說,閱讀是與「書本」與「資料庫」的關係在變動,如果你看完書本卻什麼化學反應也沒有,那就代表你只是在讀舊的資料庫(以前的閱讀知識)而已。

前15min:了解書本的整體架構

2–3min:重複閱讀目錄看5–10遍

6min:重複閱讀前言、後記10遍

5–6min:讀本文時,跳著讀每個段落的標題3遍

後15min:重複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然後插入一段時間,回到之前的步驟,閱讀目錄及本文標題,達到在「整體」與「細節」間來回。

讓我腦袋浮現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先是鏡頭縮放在某個場景,再拉遠俯瞰地貌(回到全面的角度),如此反覆運用。

▍關於速讀的問題

1/如何處理看不懂的心情?

不要因為看懂、看不懂而讓情緒產生變化,而是要像在處理事務一樣,集中精神,將看得懂和看不懂的部分區分開來。

2/不要讀,而是看?

再說一次,速讀不是以理解為目的。所以不是「讀」而是「看」,像看報紙一樣輕鬆、自由,很自然地跳著閱讀。

3/無法看得很快,總是會停下來怎麼辦?

3.1/如果剛開始練習時,還是會不小心「唸出來」。可以先以「不要唸出來」為練習的唯一目標,試著把字當作是符號,當不小心想「唸出來」時迅速打消念頭。反覆以上練習。

3.2/想要加速就請「同意」書中內容,不是對內容表示贊同,而是先不表態、不評斷,以「這樣啊」、「原來如此」的客觀立場聆聽作者的想法,抱持「總之先把對方的話聽完」的心態去閱讀。

3.3/還是忍不住想明白書的內容,只能靠多練習來習慣速讀。仍有霧裡看花的不安感,或許是因為剛開始速讀沒有顯見的收穫,但是告訴自己:「即便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沒看懂』,就是很大的進步。」

▍說說檢索閱讀法

日本經濟學者內田義彥先生認為:「只為了找尋資料而閱讀必要的部分」,也就是「只是查資料」的閱讀方式,將愈來愈不合時宜,提出了以下的閱讀方式:

如果有辦法改變閱讀新資訊、接收資訊的方法;改變判斷這項資訊對我們有益或是有害的方法,甚至連「活著的方式」也加以改變。要是改壞就再重新塑造一個。即使無法得到更為新奇的資訊,也能讓以前遍熟悉的事物,呈現富有新鮮感的樣子,進入你我的生活,圍繞在我們身邊。這將會是下個時代的「閱讀」方式。

▍說說閱讀樂趣

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松岡正剛先生對「不知道閱讀時會發生什麼事,真期待呢!」的想法解釋為「想被書本綁走」

另外,日本神戶女學院大學的名譽教授內田樹先生著的《街場的教育論》:

「所謂的『學習』,指的是讓自己接受那些『高高在上者』的呼喚,接近原本無法理解的領域,並使自己被他們的『遊戲』捲入。為了達到『被捲入(involvement)』的目的,必須先瞭解到自己原本價值判斷的『標準』,很可能無法理解遊戲內容。要是緊緊守著自己的『標準』把它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就永遠也無法超越自己所劃下的界線。」

作者認為內田先生的「標準」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所假定的「閱讀目的」,所以如果放下「閱讀目的」才開始了閱讀,所以用檢索速讀法,便會執著於「閱讀目的」,這樣太可惜了!

▍我怎麼看檢索閱讀法

其實各種的閱讀方法都只是一項工具。一般的「檢索閱讀法」和講求CP值(商務人士喜愛)的「槓桿閱讀法」,都是我會使用的閱讀方法(這是事後觀察的結果,在看這本書以前我都沒聽過這些方法或相關練習),應用的場景有:

  1. 查報告要的資料
  2. 在書店裡看商務書籍

但是我知道「檢索閱讀法」不適合出現在閱讀習慣裡,因為「找到想要的資料」,並不會讓想法或者生活產生有益的改變,「知道有這個方法」和「了解方法的意義」差別在理解與認同方法後,湧現出願意實踐方法,改善生活方式的心態。

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檢索」,而是像作者說的「從閱讀到檢索,再從檢索到閱讀」,在「整體」與「細節」間來回。

▍說說好的閱讀

個人認為「好的閱讀」是「不帶目的,保持好奇心」或者「有預設目的,但是保持開放的心胸」,並且心情放鬆、自然地閱讀。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有過這樣的念頭:不就是「大量」、「反覆」、「快速」地閱讀有什麼特別的?先來說個小故事:

哥倫布的蛋

有一群人批評「發現新大陸」這件事誰都辦得到,哥倫布不過剛好而已。這時哥倫布請批評者將蛋立起來,他們卻沒辦法辦到,最後哥倫布輕敲蛋的底部。所以即便是簡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辦到的事,要當第一個找到並實踐成功方法的人卻沒那麼容易。

但是透過作者寫的書,這個方法是「被作者親身實踐的」(在一個月內考上CFP證照)而且「可以被不同的人再次實踐的」,並且強調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關係和重要性,讓我感到這不僅是一個速讀的技術,更是好的閱讀方式之一。

講到「大量」、「反覆」、「快速」讓我想到這恰巧就是我國中小應付考試的方式(這不是雪球速讀法,因為我反覆的次數不夠多,也沒和固有的資料庫起到化學變化),完整地實踐我閱讀各大出版的參考書和俗稱題海戰術的做題模式上。想當然爾,對岸的學生同類,應該是更進階、更高階版的純熟應用。

日本東京大學進行腦科學研究的池谷裕二博士:「記憶是由『失敗』以及『重複操作』所形成,並加以強化的。」

所以我小時候應付考試的閱讀(社會大眾稱作義務教育的學習)跟智力無關,而是記憶力有關。(也沒什麼意義XD)

言歸正傳,閱讀時要感到書本和自己(資料庫)一起進行協作(collaboration)才是速讀的本質。「習慣閱讀」比「速讀技巧」重要,祝我們有趟愉快的閱讀冒險!

--

--

Hi I'm Agnes.

不務正業的人類💻記錄生活隨筆✍閱讀📖思考🤔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