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提到,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囉?」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之一)!那麼心理系,到底在學什麼呢?
一、是科學,不是讀心術
心理學的定義是:「探討心智與行為,以及二者關係的科學。」(引自台大心理系教授梁庚辰《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
注意到關鍵字了嗎?「科學」。也就是說,心理學重視的是如何從實驗數據或實際訪談等資料,分析、推導出可能的相關或因果。所以,從心理系畢業,絕對不代表就可以閉上眼睛、憑空猜出對方心思。簡單來說,我們還是需要有實際「輸入」(資訊),才能有效「輸出」(評估、推測)。
二、文組、理組,傻傻分不清楚?
心理系到底是幾類組呢?其實,所謂的「心理系」一般都是列在理學院或社會科學院之下,重視的是心理病理學層面的「臨床心理」。例如我就讀的台大心理系,就是被歸類在理學院。臨床心理著重探討「疾病」本身,例如精神疾病的辨識與衡鑑、心理疾病的客觀因素等。換句話說,臨床心理與醫療診斷關係密切,所以醫院的實習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是必須且重要的。也因此如同第一點所述,心理系重視科學方面的訓練,大一大二的基礎必修課便包含心理與教育統計、心理實驗、心理測驗等課程,目的在於訓練邏輯思維。
另外,還有大家熟知且可能容易混淆的「輔導與諮商學系」。這種以「諮商」為導向的科系,歸類為一類組(如教育學院)。諮商重視的往往不是心理病理的成因,而是以「人」為出發點做心理治療,幫助個案緩解情緒、認識自己與他人,進而獲得內在力量與成長。伴侶諮商或悲傷輔導,都是心輔系的範疇。
三、朋友都說我擅長傾聽,很適合唸心理系?
傾聽確實是心理系重要的特質之一,但只有傾聽可能不夠。修讀心理系帶給我一項很重要的收穫:所有的人際關係─不論是生活或工作─都是互相的,不可能一個人永遠都在「說」,而另一人永遠只需要「聽」。因為這樣的關係,並不會長久。
此外,如前所述,心理學重視科學化的訓練與分析,需要根據過往所學,分析已知資訊,再做出判斷。因此理性思考、客觀分析的能力同樣重要。
最後,心理系並非只關注「精神疾病」。注意與意識、認知與學習、思考與創意等,同樣是心理學的重要範疇。
四、讀心理系可以幹嘛?
這或許是最多人想知道的問題。其實,心理系的應用領域之廣,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所謂進可攻,是指可以應用所學,成為臨床或諮商心理師。也可以投入工商領域,從事如職場管理、市場調查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等工作。
所謂退可守,則是指心理學可與眾多領域(文學、教育、經濟、政治等)結合。最傑出的例子,就是《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心理學出身的康納曼,與同事特維斯基(Amos Tversky)以著名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改變了時人對行為經濟學的認識,對經濟與商業領域影響深遠。由此可見,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的科學,源自對生活的觀察與分析,也歸於在生活中的應用。
不論未來是否投入心理相關領域,最大的收穫是能夠應用所學,增進溝通技巧,對於培養良好人際關係助益匪淺。
五、能夠內化與應用,才是你的
心理學的領域包羅萬象,能做到知行合一,生活便無處不是心理學。舉例來說,若能將普通心理學(簡稱普心)中關於「學習與記憶」的知識應用於自己的學習,探索出一套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便代表你確實吸收了課本上的知識。因為當你能夠應用,才叫做學習。
歌德曾說,認識自己的方式,從來不是只透過思考,而是透過實行。
How can a man come to know himself? Never by thinking, but by doing.
— Goethe
希望這篇文章能澄清對心理學的普遍迷思,讓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都能確定心之所向,追尋理想!
也歡迎大家閱讀我的其他心理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