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讀學習法5步驟,忙碌生活中的進修方式

別再「看」書了,來一場「聽」的學習旅程吧

Comma 音頻課程平台
Comma
5 min readOct 24, 2018

--

離開校園,沒有課表按時督促自己上課;進入公司,只有成堆的事情需要熬夜加班。天天喊著要進修,結果回到家直接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每當別人問起,最常找的藉口就是:我沒時間。不過,那是你以為學習等於讀書,需要坐在書桌前,開著檯燈,一字一行的「看書」,今天Comma 要告訴你,還有另外一種學習方式,它的成效有時比看書還有用,那就是「耳讀學習法」。

什麼是耳讀學習法?顧名思義就是用耳朵來學習,有別於以往我們靠著眼睛來吸收知識,而是透過聆聽的方式,學習的內容也很多樣,像是語言、溝通、商務技巧等,而且,一般人在聽到「學習」兩個字的時候,都會感到很有壓力,就像以前我們被父母趕去房裡念書時,會產生煩躁感,耳讀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很輕鬆、很容易上手的學習方法,等公車的時候、搭捷運的時候或者跑步的時候,戴上耳機,就能馬上開啟進修模式。

(Photo on Freepik)

早在1930年代,美國就為視障者製做有聲書,隨著隨身聽和錄音帶的普及,許多出版商更是爭相出版有聲書來滿足大眾市場,而CD則是有聲書的主要媒介,如今雖然 MP3 和 CD 已逐漸式微,但網路的崛起,書從紙本轉為電子書,同時也推出音檔下載,據美國出版商協會 (AAP) 的統計,2018年1至8月的下載量,比2017年同期還要高出45.2%,由此可見「耳讀學習法」是目前的主流趨勢。

交通工具即是書房。

這句標語是清水康一郎在2010年出版的《耳讀學習法比「閱」讀更有效率的記憶法》中所寫的,裡頭提到在搭車或是走路的時候,可以藉由聆聽來學習,但 Comma 覺得這句話講的不夠全面,「耳讀」的過程中,你只需要用到耳朵,不會用到眼睛和雙手,所以代表你在聆聽的同時,還能做其它事情,那這就不僅限於通勤的時候,而是隨時隨地,只要你願意戴上耳機,就能取得你想要的知識或者技能。

(Photo on Shutterstock)

「聽了幾遍」比「讀了幾本」更重要。

清水康一郎在書裡提到,人們會自傲於讀了很多的書,但學習的重點不是讀了幾本書,而是學了多少東西,你是不是有看過幾本「印象中」還不錯的書,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書裡重要的內容呢?要不遺忘書中的內容其實不難,用心的做筆記就行,不過兩個字,「麻煩」,那還有一個方法,反覆將書閱讀很多遍,但還是同樣兩個字,「麻煩」。

如果學習成為一件麻煩的事,大概就不太有人願意去做了,大多數人比較希望花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益,而「耳讀學習法」的最大優點,就是「方便」和「輕鬆」,你可以反覆聽一段音頻很多次,還不會感到有壓力,而聆聽的過程中,仍然可以處理其它的事情,不是既輕鬆又方便嗎?尤其是商業、勵志這類的書籍,需要重覆閱讀才能從中汲取精華,可是卻要花費數十小時的時間,相信你在工作結束後,應該也不會想待在書桌前盯著書看吧。

Photo by Nadine Shaabana on Unsplash

接著 Comma 要來分享耳讀學習法的五個撇步。

第一,選擇喜歡的主題。

想要學習的事物,一定是自己有興趣或者喜歡的,這樣才會持之以恆。

第二,重複聽同樣的內容。

一首歌重複聽十幾次,也會記得它的旋律,同理,一段內容反復播放十次、二十次甚至百次,你也能倒背如流。

第三,聽到重點要閉上眼睛,重複默念。

你可能會邊聽邊做事,但是聽到重點或是名言佳句時,要閉上眼睛默念,這能阻擋視覺上的刺激,讓你更專注在傾聽的過程裡。

第四,大聲的念出來。

不是讓你隨時隨地的大吼大叫,而是在你獨處或是睡前的時候,大聲的念出內容,這能幫助你記憶,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各種有趣的念法,讓學習更好玩。

第五,找個人聊聊你正在學習的主題。

學習是主動的,一味的接受也不知道有沒有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找個人和他談論,當你能順暢的說出來時,代表你對這個主題已經了解的很清楚了。

比起傳統的讀書方法,「耳讀學習法」很容易上手,讓你利用閒暇時間獲取新知,你不會再覺得學習很累,要花很多時間待在書桌前,讓你在工作賺錢的同時,也能增進自我的涵養,那就事不宜遲,趕緊加入聆聽學習的行列吧。

你離耳讀學習法僅剩一步之遙?
Comma 讓你運用生活零碎時間學習,
藉由聆聽多元的課程,陪伴你提升自己!
一起和 Comma 體驗片刻學習:https://pse0707.is/B7UNC

文章參考:
《耳讀學習法》/清水康一郎
The Auditory Learning Style: Traits and Study Strategies by Grace Fleming and Kelly Roel

編輯:Ting

--

--

Comma 音頻課程平台
Comma
Editor for

深入日常、貼近生活,透過純粹的人聲,紀錄、傳達各種美好生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