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學校另類遊歷 — — 全校一齊取「犀」經,小學創意教育實踐分享|Current Time
--
假如現在有四天不用上課,你會為全校學生舉辦甚麼活動,以裝備他們迎向未來?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掌握未來社會最需要怎樣的人才。
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人才必備10大技能」,其中兩種技能也關於「創意」,分別是「分析思考與創意」、「創意力、原創力、主動性」。由此可見,「創意思維」是現今及未來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與此同時,社會上各項改變人類命運的東西,也與「創意」密不可分:互聯網、智能手機、網購平台、共用經濟項目、各種家電器材、多元藝術品等。若社會鼓勵創意,的確能大大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並促進社會的繁榮及進步。
每一次創新也源於想像力
既然「創意」與「人類未來」如此緊密相關,那麼教育界理應不遺餘力地推動「創意教育」。然而,在如今的教育現場,有多少學校看到「創意」的價值與重要性?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看到。
這間小學一連四天,在校內總動員,於校園四周設置「創意足跡」,讓學生經歷一個別開生面的創意活動週:「犀遊記」。
蔡碧蕊校長一直致力推動有利學生成長的創新教育:
「我們以往的生命教育週,多以一級為單位,積累了幾年的經驗後,師長們很想給予全校同學一個共同的訊息及回憶,因此有了這次以創意為主題的全校主題週,一個『創意』聯乘『生命教育』的活動因而應運而生。」
她認為想像力是人類獨有的天賦,以及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人類沒辦法選擇過去,卻可以創造未來。創造的起點在想像力:
「一直以來,教育都是以『輸入』為主,然後根據『輸入』而『輸出』。而創意則有別於平日的學習,不單是『輸入』,更是『輸出』的過程,不是以小朋友平日學習的成績、表現去掛勾。創意真的很個別、獨特,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容許天馬行空、運用觀察力、或豐富的想像力去發揮創意。」
吳滿堂副校長認為,從小培育學生的想像力,有助協助他們開創更好的未來。
「小朋友年紀愈小,就愈多古靈精怪的想法。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壓制了他們的想法?我們很希望藉這個活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很可貴,期盼他們好好培育自己創意的想法,創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創意與未來的密切關係
學生夥拍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其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指出,教育其中一個關鍵任務是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
「未來是多變、多元、多難的。我們現在教育的成效,將反映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知識教育重要,情感教育重要,創意教育同樣重要,三者需要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迎向未來,對未來抱持希望感。在三者中,創意教育似乎最被忽略。可是,要讓人類最終不被機械取代的,不是主宰邏輯、推理的左腦,而是主宰想像、創造的右腦。而要發揮右腦最大功效,則需重視培育人們的想像力。」
林秋霞老師強調,
「換句話說,想像力就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生存力。不是在人類中生存,是在機械中生存下來的能力。引用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話:『今後的世界,並不是以武力統治,而是以創意支配。』」
「犀遊記」如何發揮想像力?
全校創意週「犀遊記」,改編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運用「英雄旅程」的敘事結構,設計了四天的遊歷之旅:一、收到召喚;二、闖關歷險;三、征服難關;四、取得成果。校方期望學生藉經歷各類創意活動,一方面培育想像力,另一方面從發揮創意的過程中,提升一己的自信心。
六級學校在班主任及生命教育團隊帶領下,收到「犀牛國」的求救訊息 — — 急需找尋支援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想像力,以拯救國家未來的命運。因此全體師生聯同四位犀牛勇士,一同踏上征途,往目的地「犀天」出發,找尋承載了無限想像力的「犀經」。
問及是次活動如何以身作則,發揮想像力,多年來在學界積極實踐創新教育的林秋霞老師,舉了以下數例作說明:
1. 活動名稱裡的創意
- 主題週名為「犀遊記」,當中的「犀」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犀牛」,想以瀕臨絕種動物犀牛,突出珍貴之意,正如「想像力」本身是人類與生俱來相當珍貴的資源。第二是「犀利」,根據古籍記載,「犀利」是指「利如犀角」,即物體堅固銳利得如同犀牛角,後引申為「厲害」,是由衷的讚歎。期盼學生把「犀」的兩個意思加以連結,看到當中的關聯性 — — 「想像力」是既珍貴又厲害的東西。這稱為「Power to relate」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開啟創意的核心能力
2. 目的地名稱裡的創意
- 「犀遊記」的英文名稱是「Journey to the SITE」。「犀遊記」的目的地是「犀天」,英文名稱中的「SITE」,除了是「犀」的楷音字外,亦是「英雄旅程」四個階段的英文縮寫,分別是收到召喚 (Summons)、闖關歷險 (Inspiration)、征服難關 (Tackle)、取得成果 (Effect)。運用四個英文縮寫,簡介四天活動歷程,能大大加深學生對活動內容的印象
3. 主題人物裡的創意
- 「犀牛國」四位勇士的名稱,提醒我們學習「創意」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唐三「撞」:發掘創意時難免會碰壁。「輸」悟空:發揮創意時難免會失敗。「諸」八戒:發現日常生活中各類的創意。沙「真」:發展創意時的真情流露。藉一些學生本已有所認知的人物 (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在他們的名稱上加以「食字」,有助收穫一詞多義的作用,有助刺激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從而啟動學生的想像力
4. 符號裡的創意
- 唐三「撞」、「輸」悟空、「諸」八戒、沙「真」四位勇士的裝束中,也有一個共通的符號:「無限」(Infinity)。這象徵想像力及創意是無限的,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將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多不勝數的創意例子
5.「犀經」裡的創意
- 前往「犀天」取得「犀經」,以拯救瀕危的「犀牛國」,究竟「犀經」中蘊藏了甚麼秘密力量?「犀經」中的秘密,啟發自電影《式狀元蘇乞兒》及動畫《鬼滅之刃》
- 電影《式狀元蘇乞兒》:蘇乞兒於落敗之際,看到一陣風吹過翻起前秘笈的前17招,因此領悟出降龍十八掌的最後一掌:前面17招的融匯貫通
- 動畫《鬼滅之刃》:在《鬼滅之刃》中,為了與最後強敵對決,主角炭治郎不斷尋找傳說中的日之呼吸第13型,然而始終沒有找到。炭治郎與最後強敵對決時,於即將落敗之際發現原來把前面12型的招式結合。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第的13型,因而戰勝而最後的宿敵
- 此兩套作品與「犀經」的關係是,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得愈來愈厲害,靠的從來都不是任何經典、天書、秘笈,也沒有捷徑,靠的是一直以來積少成多的功力,過程中的「經歷」及「經驗」,才是關鍵時刻讓人達成目標的「犀經」
「因為想像力,你才能回憶過往、思考當下、預測未來,還有一件影響重大深遠的事:發揮創意。」(創新教育大師 肯.羅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