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用詞暴露了你的觀點

晨璞類
4 min readDec 31, 2018

--

《聾人的溝通民族誌:視覺對話的特點》作者

聾人文化的豐富度與聽人文化無異,所以很難三言兩語道盡。而且由於語言的隔閡,許多人連我前面寫的第一句話都看不懂。聽人 (Hearing) 就是非聾人 (non-Deaf),香港華語習慣譯做「健聽」。從人的角度來看待聾人在英語學術界已經有非常多的討論,多到足以在圖書館成立一小間中心,專門擺放相關書籍與視聽資料。

美國加州舊金山 (San Francisco, 三藩市) 公共圖書館的一樓就設有名為「聾人服務中心」 (The Deaf Services Center) 的一個空間,進入之後有一面牆歡迎大家來使用提供給聾人和聽力困難者 (Hard of hearing,港慣譯「弱聽」;台有人譯「聽損」、「聽障」或「失聰」;中译「重听」) 的服務。

聾人服務中心的文字簡介(英文)
舊金山公共圖書館的聾人服務中心牆上寫著「歡迎來到這個為聾人及聽力困難人士提供服務的地方」,下方貼滿各種活動資訊與公告。

這個中心的英語用詞十分謹慎,不使用聽障 (Hearing impaired) 來說明自己的服務對象,因為英語世界裡的聽人比華語世界裡的聽人了解聾人,而且英語世界裡的聾人獲得了比華語世界裡的聾人較好的教育,英語書面能力能幫助他們糾正那些他們不喜歡被看待的視角。

真的有華語世界嗎?舊金山公共圖書館的官方網站非常棒,華語版本的網頁用詞非常有趣,同一個英語單字能譯成幾種不同的華語詞彙,呈現了華語世界對聾人多元紛亂的看待方式。

其中有「聾人」、「聽障」、「弱聽」、「失聰」、「聽力喪失」等華語詞彙,這些翻譯不完全對應英語版本的網站描述用詞。

英語網站請參考此圖 (截取自同一天,網址:https://sfpl.org/index.php?pg=0200002001&sl=1&fullsite=true)。

多年前,我在撰寫碩士論文時及之前,我以為「聽障」是客觀中性的詞彙,只是描述聽力障礙的狀態。後來,才知道我那樣描述的角度非常「聽人中心主義」。這令第一語言的書面形式為台式華語的我非常汗顏,如果有機會重新編輯論文,我將更仔細選擇用詞。

學生時期我還曾寫過一篇《聽奧?聾奧?國際戴夫林匹克 (Deaflympics) 在臺灣》的文章(http://www.taiwananthro.org.tw/conferencepaper/128) ,這也是香港朋友最近找到我的原因。

工作多年來,看到英語和各國手語裡的Deaf,我一定譯成聾人。選擇使用什麼詞彙就能暴露立場與觀點。令我氣憤的是台灣教育部體育署2013年的公告還是使用「達福林匹克運動會」來譯「聾人奧運」。我不確定台灣聾人會不會跟我一樣感到氣憤 (每次為這類事情憤怒,聾人朋友總跟我說生氣沒用),還好他們在自己的第一語言裡能夠分得很清楚聾人與聽人。

近日香港有一小群人想要站好立場向大家說明他們使用華語稱呼此一由聾人設立的運動會。我只希望他們最後的決定不會像台灣的華語世界歷年來那樣,總是被某個視角的用詞搶先。

圖截自台灣教育部體育署的網站,我不懂將Deaflympics譯做「聽障達福林匹克運動會」到底想表示什麼。(截取日期2018年5月24日,https://www.sa.gov.tw/wSite/ct?xItem=5706&ctNode=762&mp=11&q=達福林匹克)

本文於2018年5月28日發表於爭取正名運動 — 2019年亞太聾人運動會 粉絲專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AsiaPacificDeafGames2019/notes為了方便閱讀因此備份於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