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 — 歷史、衝突、音樂與遺產

姚勁宇 Ching-Yu Yao
35 min readApr 5, 2022

--

進入正文前先聲明,雖然晚了幾天沒有每個月一篇,但這是因為我先做了一個一直被版權宣告的東西,所以砍掉重來。

文章基本上就是影片的內容,不過蠻多部分文章跳過了,看影片會比較完整,而且很多資訊我直接放在影片下面的概要欄。

然後錄音品質之差,真的想看的話最好開字幕。

《Hamilton》 — 歷史、衝突、音樂與遺產

如果要從21世紀之後的Broadway音樂劇當中選出最成功的一部作品,絕對非《Hamilton》莫屬。它不只破紀錄在2016年第70屆東尼獎上有資格入圍的13個項目中全數入圍得到16個提名,最後獲得其中的11個獎項,此外還獲得了葛萊美獎以及普立茲獎。

這齣一票難求的音樂劇在2020年7月3日於Disney+上架了由2015年登上Broadway的原班人馬現場演出剪輯而成的電影,讓即使無法進入劇院欣賞演出的人,也可以在家親自體驗《Hamilton》的魅力。

而這部影片希望能從各個角度稍微介紹《Hamilton》究竟為什麼能夠掀起旋風,至於一些我覺得值得補充的細節、彩蛋或劇情與正史之間的差異可能會放在影片的概要欄做補充,可以搭配觀賞。

一、劇情

《Hamilton》在描述美國建國國父之一、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 — Alexander Hamilton的一生。而一個故事想要塑造出足夠的張力,最關鍵的就是角色面臨的衝突。《Hamilton》中就很完美的塑造出諸多衝突,接下來就透過故事中最核心的兩個衝突來簡介劇情。

(一)外在衝突:Hamilton vs. Burr

首先是「外在衝突」。製造外在衝突最快的方法就是製造一個敵人,若以獨立戰爭獲勝作為故事的分界線,前半部分Hamilton與他的夥伴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和他的軍隊,後半部分Hamilton最大的敵人則是Thomas Jefferson和James Madison為首的民主共和黨員。但更高明、更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衝突,是塑造出一個代表的價值以及角色曲線與主角相反的角色,在《Hamilton》中,這個角色就是Aaron Burr。

全劇故事正式開始的第一首歌就是”Aaron Burr, Sir”,揭露了Burr的處世之道:謹言慎行、伺機而動。

而這首歌的最後Hamilton對Burr問出:「If you stand for nothing, Burr, what’ll you fall for?」,立刻接到了下一首歌”My Shot”。這是一首典型的”I Want” song,也就是主角在故事前期說出自己所追求的曲目,最經典的例子有《The Little Mermaid》的”Part of Your World” 。

”My Shot”體現出Hamilton與Burr完全相反的價值觀,他急著表現自己、施展抱負,不會錯過任何機會。而在當時參與獨立革命正是一貧如洗的他能夠證明自己、在歷史留名最快的方式。

而Hamilton與Burr兩人價值觀第一次很明顯的碰撞發生在Hamilton婚禮時的一段對話。婚禮過後Burr提到了自己的愛人是一個有夫之婦,而她嫁給了一位英國軍官,Hamilton當時回覆道:「I will never understand you. If you love this woman, go get her!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接著馬上接到Burr的monologue ”Wait for It”。如同Hamilton在”My Shot”說出了自己的野心,Burr在”Wait for It”說出了自己「willing to wait for it」的原因:如果這就是能生存的方法的話那他願意等,不過歌詞中多少還是透露出他對於無後顧之憂、全心證明自己的Hamilton十分嚮往。此外這首歌也點出Hamilton和Burr兩人動機最大的對比,他們兩人一樣都是孤兒,Hamilton是自幼多次體驗與死亡擦身而過,決定「面對死亡,試圖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Burr 則是認為伺機而動正是在這個亂世的存活之道,決定「為了生存,等待良機降臨再出手」。

後來兩人在決鬥場上交鋒,但是不是作為參與決鬥的人,而是作為John Lauren和Charles Lee各自的副手。劇中Burr對Hamilton說了:「Can we agree that duels are dumb and immature?」,這也將在全劇的最後呼應到Burr對於決鬥的態度轉變。

獨立戰爭結束後,Hamilton被選入美國制憲會議。而在美國憲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問世後,Hamilton邀請Burr一起為美國憲法辯護但遭到拒絕,這時Hamilton第一次質問Burr,Hamilton認為戰爭打完後終於可以開始為國家建立基礎了,Burr卻依舊沒有信念地站在一旁;Burr則認為自己需要慢慢來觀察局勢變化,不要急著選邊站減少未來的選擇。

Washington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後任命Hamilton為財政部長。1790年,Hamilton提出的財政政策解決了償還戰爭期間發行的債卷問題,還增加了聯邦政府的信用,但此方案是以聯邦政府接管債務為前提,對於農業生產為主、早已償還債務的南方各州來說,這無疑是將北方各州的債務轉嫁到自己身上,來自Virginia的James Madison大力反對。Thomas Jefferson在他紐約的官邸為Hamilton與Madison安排晚宴協助他們兩個協調。最後雙方達成協議,Madison會默許Hamilton的法案在議會通過,代價是美國首都將設立在南方,也就是現在的Washington D.C.,此事件被稱為「1790妥協」。劇中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就是Burr視角的1790妥協。

而在角色發展上,這裡就是Hamilton與Burr的角色曲線開始交叉的時刻。Hamilton聽從了Burr早在一開頭的建議「Talk less, smile more」。雖然根本上依舊和Burr不一樣,他的妥協是為了貫徹對他來說更重要的目標:「I wanna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nna outlive me.」接著他反問了Burr早在一開頭就問過的問題:「What do you want, Burr? What do you want, Burr? If you stand for nothing. Burr, then what do you fall for?」Hamilton的”I Want” song “My Shot”貫穿了整齣戲,而直到下半場的這裡,Burr才第一次說出他想要什麼:「I, I wanna 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從獨立戰爭時期,到制憲時期,以及接著第一屆美國國會成立、內閣組閣,Burr從來沒有進入決策圈,總是處於房間外。而當Burr說出這句話之後,他的角色曲線開始變化了。

緊接著下一首歌”Schuyler Defeated”就立刻反映出Burr的改變。一直wait for it的他終於行動了,看準了Hamilton的岳父Philip Schuyler的民意降低,所以加入民主共和黨參選來擊敗Philip Schuyler成為新任紐約參議員。只是如同前面提到,雖然Burr和Hamilton都改變了,但是他們的核心都還沒有變,Burr依舊沒有很明確的主張,不是有目標的為了形塑或改變當時的社會或者是政府而去從政的,只是看到機會所以就坐上那個位子。

而在新世紀的開始,1800年的總統大選,迎來了Hamilton與Burr兩人之間最大的一次對立。

Washington卸任後,到處樹敵的Hamilton政治地位不斷爬下坡,同時伺機而動的Burr成為參議員後持續累績政治聲量,參選1800年總統大選並在最後與Jefferson同票,當時美國總統大選是最高票的當選總統、次高票的當選副總統,因此根據當時憲法,他們同票就需要透過眾議院投票選出總統。眾議院中的聯邦黨員極度不希望當年處處反對聯邦黨的Jefferson當選,連續35輪的投票都是Jefferson獲得8州的支持、Burr獲得6州的支持、另外的2州廢票,Jefferson始終無法獲得超過一半的絕對多數當選。最後在Hamilton積極說服聯邦黨眾議員改投為Jefferson的影響下,Jefferson終於在第36輪投票中當選。當時Hamilton就是說:「他寧願支持有錯誤原則的人而非沒有原則的人」。

而Burr在這次落選後,對Hamilton的怨恨累積到了極致。Hamilton竟然為了不讓自己勝選,「He kept me from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去支持始終與Hamilton作對的Jefferson,所以Burr決意向Hamilton發起決鬥。

決鬥前,Burr看到Hamilton在丈量腳步的距離,還戴上了眼鏡,從他的角度看來,Hamilton這個經過豐富軍事訓練的老將就是要置自己於死地,即使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決鬥的結果,Hamilton重傷於隔日身亡,Burr也因此遭受到了輿論批評結束了政治生涯。接下來Burr的monologue我覺得很有意思,Burr在整齣戲中唯一一個敗筆就是最後的那一槍,也可以說是「the only shot he took」,雖然他活下來了,卻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成為歷史中的反派。

那場對決Hamilton實際的思緒已經不可考了。正史裡其實就是Hamilton與Burr互相看不順眼,然後Hamilton瘋狂寫文章臭Burr。而事實上不只是針對Burr,他到處寫文章詆毀其他人,這點在劇中”One Last Time”這首歌剛開始,Jefferson辭職後Hamilton的第一反應是用媒體打壓Jefferson可以看出來。

不過劇情的重點是「他們既不是『罪人』也不是『聖人』,即使如此『歷史依舊會檢視他們的一切』」,也因此劇中保留了他們的缺點,但不會著墨太多放大他們讓劇情失焦。劇中Hamilton與Burr兩個角色雖然有著南轅北轍的人生觀,但雙方都不是罪人;Hamilton清楚知道自己的理念並貫徹它們,建立了自己的Legacy同時也樹立了很多敵人,Burr雖然沒有很明確的理想,最後也掌握到機會獲得聲望;兩人都為自己的錯誤在歷史上留下了汙點,但Hamilton知道最後決鬥的那發子彈打在Burr身上會毀了自己的Legacy,而等待機會終於熬出頭的Burr,卻也因最後那發子彈毀了自己。正因為雙方都不是罪人,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

(二)內在衝突Legacy vs Family

提到Legacy,就要探討劇中另一個衝突。

一個立體的角色、一個真實的人,不會一輩子始終如一、信奉一套完全沒改變過的價值觀,一定會經歷各種事件後面臨內心的拉扯與轉變。而Hamilton最大的內在衝突來自於建立Legacy以及家庭之間。

獨立戰爭期間身為Washington侍從官(Aide-de-camp)的Hamilton,為了獲得戰爭的資助必須參與不少社交場合,而他在1780年初與Elizabeth Schuyler,之後就跟劇中一樣就稱呼她為Eliza好了,多次在社交場合上見面,Eliza對Hamilton一見鍾情,他們也在同年12月結為連理。

接著視角轉換到Eliza的姊姊Angelica Schuyler身上,她的獨白曲”Satisfied”倒帶重現了Hamilton與Eliza相遇到結婚這段期間自己的心路歷程,並且道出Hamilton與自己都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

回到獨立戰爭,渴望帶兵建功的Hamilton卻一直被Washington留在身邊,因為Washington知道Hamilton的筆比起劍更加地鋒利,而且他的才智將成為未來建設國家時不可或缺的棟樑,不能冒著讓他死於戰場上的風險。而在一場爭執後,Washington要求Hamilton離開戰場返家。回家後Hamilton發現Eliza已懷有身孕,其實是Eliza跟Washington通信希望能讓Hamilton回家的。作為Hamilton的妻子,她不需要Legacy、不需要富裕的生活,只要Hamilton能好好活著,讓自己在他心中佔有一席之地、最後能被寫入他的故事之中,「That would be enough」這句話跟前面的「H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形成很大的對比。

1781年,戰勢終於迎來逆轉,美法聯軍從海陸兩端包圍將英軍困在Yorktown。為了確保戰役能夠獲勝,Washington邀Hamilton回來帶兵 ,這時Washington對Hamilton說的話道出了Legacy的本質:「History has its eyes on me.」以及「You have no control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歷史會注視每個人犯下的錯誤,而且你沒有辦法控制,只能盡全力做好一切,因為最後將你的Legacy傳下去的一定是別人,接下來就只能聽天由命,完全沒辦法干涉。

題外話,” 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開頭第一句就讓大家都記得The Battle of Yorktown發生在1781年,就像”Seasons of Love”讓大家都記得一年總共有525,600分鐘。

雖然The Battle of Yorktown後,英國放棄壓制美國獨立,但各地依舊有一些零星的戰役。而Hamilton收到好友John Laurens戰死的消息後,決心更努力為了國家奮鬥,這點在緊接著也就是上半場最後一首歌的”Non-Stop”中立刻體現出來 。雖然Eliza不斷勸說,認為現在安穩的生活就足夠了,但Hamilton仍決定接下財政部長的工作,並在最後recall了他”I Want” song中的主旨:「I am not throwin’ away my shot.」。

1790年,Hamilton為了讓他的財務政策在國會通過而焦頭爛額時,雖然Eliza跟Angelica都要他”Take a Break”,但他堅持在自己說服國會之前不能停下來。

這一段有一個劇場界相關的彩蛋。”Take a Break”中Hamilton引用了莎士比亞《Macbeth》中最有名的Soliloquy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這裡他提到《Macbeth》時說的是:「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I trust you understand the reference to another Scottish tragedy without my having to name the play.」,原因是劇場界有個迷信,一旦說出《Macbeth》這個劇名就會招來不幸,所以都會以「The Scottish Play」或是「The Scottish Tragedy」來稱呼。這也難怪日劇《コントが始まる》主角們的喜劇組合會解散,誰叫他們的組合要取名叫做マクベス(誤)。而在Hamilton提到《Macbeth》過後,厄運馬上降臨了,也就是美國政治史上第一樁重大性醜聞 — — 「Hamilton-Reynolds Affair」。

1791年夏天,已婚的Maria Reynolds找上Hamilton,宣稱自己遭受丈夫不好的對待後被拋棄,所以Hamilton借了她一些錢並陪她走回她的住處。到了她的住處後,Maria誘惑Hamilton跟她上床。

沒多久,Hamilton收到來自Maria的丈夫James Reynolds的黑信(勒索),他支持Hamilton與他老婆繼續發生婚外情,但需要支付金錢賠償(封口費)。最後在隔年六月結束這段關係前,Hamilton總共被勒索超過1300美金,換算到現在大約是兩萬美金。

五年後,Burr、Jefferson、Madison拿著他多次給Reynolds錢的證據來指控他挪用了政府資金,Hamilton則拿出了帳本資料證明自己沒有貪汙,甚至拿出了James Reynolds和Maria Reynolds的信來佐證自己的立場,而除了Burr以外的兩人則答應不會對外洩漏關於他婚外情的資訊,雖然顯然謠言會長腳。

(這段的正史可以看這個)

緊接著的”Hurricane”講述了Hamilton這個角色的核心。作為從小經歷各種災難卻倖存下來的窮小子,他最大的武器一直都是他的筆,而這一次他一樣要透過自己的文字捍衛自己的Legacy。

他發表了長達95頁的《The Reynolds Pamphlet》,裡面否認了關於貪汙的一切指控,並公開承認與Maria的關係並道歉。雖然破壞了自己的聲譽,但至少不會在歷史上留下貪腐的污名。

題外話,在原本Off-Broadway版,這裡還有一首Angelica的歌”Congratulations”,但最後登上Broadway被刪了,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因為這首歌會讓Angelica在劇中的定位更加地完整。最後登上Broadway的版本只有留下其中一小段加進”The Reynolds Pamphlet”裡面。

《The Reynolds Pamphlet》不只破壞了Hamilton的聲譽,在當時極度重男輕女的時代,Eliza也受到了輿論的攻擊,家庭的安穩受到了威脅。Eliza的monologue “Burn”寫出了她的心境變化:與Hamilton不同,Eliza從來不在意創造Legacy,只希望能被寫進Hamilton的故事中,但Hamilton為了洗白自己的名聲而發表了《The Reynolds Pamphlet》,字裡行間都在維護自己的Legacy,偏執於世人與後人如何看待自己,全都是為了Hamilton自己。因此Eliza決定把與Hamilton的信件全部燒掉,那些可能可以幫助Hamilton’s Legacy的信件,將自己從Hamilton的故事中抹去,不讓外人窺探自己的想法,而後世的歷史學家只能揣測Eliza當時是如何反應的。

緊接著發生了改變Hamilton的最重大事件。如果說上半場尾聲Laurens的死讓Hamilton更執著於建立Legacy而不停地工作,下半場Philip的死就是讓他決心回歸家庭的最大轉折。

這裡劇情的時序與正史有些不同,或許是因為想讓”Election of 1800”緊接在最後的決鬥之前,Philip的死就必須往前面移。但如果大家有仔細看歌詞,就會發現劇情本身就有一些矛盾,Philip是在1781年底,也就是The Battle of Yorktown之後出生的(事實上就是1782年初),而他死的時候他說自己19歲,所以一定是在The Election of 1800之後。那如果歌詞裡面Philip沒有說自己是19歲,劇情是不會出現這個矛盾的,不過我猜這裡Lin是為了強調Hamilton剛到美國、劇情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才19歲,開始建立自己的Legacy,而劇情這個時候他兒子也滿19歲了,但與父親相似的個性卻為自己招來了死亡。

跳到Hamilton與Burr決鬥之前,Hamilton對Eliza說的「Best of wives and best of women.」,是節錄自正史中他在決鬥之前寄給Eliza的信。其實越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很多劇中的台詞都是節錄自正史中他們說過的話、寫過的信、寫過的文章之類的。

Hamilton死後迎來整齣戲的Closing Number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這句話是前面Washington對Hamilton所說過的,沒有人能控制誰會倖存誰會死去,誰又會對後世傳誦自己的故事,而Hamilton的故事很大一部份是靠Eliza流傳給後世的。Eliza最後把自己重新寫回故事之中,並致力於維護丈夫的名譽,事實上在Hamilton過世之後二十幾年都是民主共和黨執政,名聲瘋狂被詆毀,他的Legacy能夠保留有非常大一部份是Eliza的功勞。此外Eliza在Hamilton死後50年間還一直從事慈善工作,劇中特別強調了Eliza成立紐約市第一間私立孤兒院,這個目的就是為了呼應前面出現了很多次的orphan一詞。

歌的尾聲,Eliza問了:「And when my time is up, have I done enough, will they tell my story?」最後,她看了台下觀眾,然後哭喊出聲。

我還看到網路上一個有趣的論點。當Hamilton從Eliza背後走過去之後就變成了Lin-Manuel Miranda本人,也就是創作出這齣戲,把Eliza和Hamilton的故事講給世人聽的人,這個時候Eliza才哭喊出聲。雖然除非說Lin不演Hamilton然後就把這個奇妙的走位拿掉了,不然這個論點其實沒什麼道理,不過我覺得各位是只看Disney+的剪輯版的話,那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理論。

二、音樂

稍微講完「劇」的兩條主要衝突,作為一齣「音樂劇」,接下來要介紹說故事的載體,也就是「音樂」。

(一)為什麼用Hip Hop?

《Hamilton》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於他成功地用Hip Hop講述美國國父的故事,把這兩個感覺八竿仔打不著的題材串聯起來,那為什麼會選擇使用Hip Hop呢?

當Lin在《In the Heights》登上Broadway後的第一次休假時,他在機場拾起了Ron Chernow撰寫的Hamilton傳記。當他讀到第二章尾聲的時候就覺得Hamilton就是一個rapper。

I’m actually working on a hip hop album. It’s a concept album about the life of someone I think embodies hip hop — Treasury Secretary Alexander Hamilton.

He was born a penniless orphan in Saint Croix of illegitimate birth, became George Washington’s right-hand man, became Treasury Secretary, caught beef with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 And all on the strength of his writing, I think he embodies the words ability to make a difference.

很多饒舌歌手聽了Hamilton的歌詞也覺得Hamilton就是一個rapper,但是Lin是第一個把這兩者串連起來然後真的實踐出來的人。

當然,《Hamilton》的音樂會以rap為最主要的載體,有另一個原因是Lin本來就是寫hip hop專業的,他的前一個作品《In the Heights》就是在描述關於他生長的、位於Washington Heights的拉丁裔社區發生的故事,而那裡就位於hip hop的起源地。

Lin說《Hamilton》這部作品是「American then, as told by America now」,所以他不只用不同rap的風格來區分各個角色的性格,還有引入了其他各種genre的音樂,比方說”You’ll Be Back”充滿著Beatles的風格,因為是關於英國國王的主題;”What’d I Miss”是swing,因為他想要表示Jefferson並沒有跟上獨立戰爭還有建國初期那些80年代發生的事情,雖然是兩個(多)世紀前的80年代。

而《Hamilton》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音樂與角色之間連結的巧思、對歷史的引用、還有曲子很好聽、rap的rhyme 跟flow很猛。那這些部分我覺得大家直接聽歌就能體會到了,我這裡想要著重在除了上述的那些,Lin是如何運用音樂本身說故事的。

接下來的內容很大一部份是參考Hal Leonard出版的官方樂譜,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買來看看。

(二)Narrative

作為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戲劇,有時需要快速帶過一些劇情或是背景。而《Hamilton》的Opening Number “Alexander Hamilton”,就快速的介紹了Hamilton來美國前的經歷。

大家對這首歌印象最深的或許是開頭很有特色的開門聲音效。不過真正代表這首歌的功能是敘事以及旁白的其實是和弦進行:Bm F# G D,最後再用屬和弦F#/A#接回Bm。這個和弦進行也在”A Winter’s Ball”、”Guns and Ships”、”What’d I Miss”、”The Adam Administration”中出現。

而為什麼我會說比起開門聲的leitmotiv,代表「敘事」的是和弦進行呢?除了上述很明顯在旁白的片段:”Alexander Hamilton”在旁白Hamilton來美國前的經歷、”A Winter’s Ball”在旁白Hamilton與Eliza相遇的背景、”Guns and Ships”在旁白美國是靠法國軍援才能打贏獨立戰爭、”What’d I Miss”在旁白介紹Jefferson、”The Adam Administration”在旁白介紹……The Adam Administration(?),另外還有一首歌也有這個和弦進行:”Burn”。

“Burn”的和弦進行是把接回Bm的F#/A#改掉,一次是Em、一次是D/C#。我們知道,”Burn”是在說Eliza要將自己從Hamilton的敘事中抹去的一首歌。

最後的”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Eliza以跟在Burn裡「I’m erasing myself from the narrative.」一樣的旋律唱出了「I put myself back in the narrative.」,這時和弦進行卻發生了小小的變化,一樣的四個和弦,進行的順序重新安排,變成了D F# Bm G,調性則從原本的B小調變成它的relative major D大調。我覺得這象徵著Hamilton的故事,最終是靠著Eliza形塑後傳頌給後人的,已經不單是屬於Hamilton自己的故事了。這個從Opening Number就出現、貫穿全劇敘事的和弦進行,到最後Closing Number的變化,反映了或許是這齣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三)Ambition

劇情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是Hamilton與Burr,價值觀相反的兩人之間的衝突,而這也在和弦進行上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是第二首歌”Aaron Burr, Sir”一開頭就出現的和弦進行,這是C大調上的I vi iii和弦進行。這樣的和弦進行聽起來是什麼感覺呢?這裡我參考官大為老師關於和弦功能介紹的影片,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和弦都是在家裡的感覺,這就反映出Burr沒有什麼野心與目標,待在原地伺機而動的個性。

這個和弦進行也陸續在跟Burr密切相關的曲子中出現:”The Story of Tonight (Reprise)”後面Laurens提到關於Burr的對象時,然後緊接著的”Wait for It”,這兩首是在降D大調上;然後接著是”Non-Stop”;而最後一次出現是在”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的決鬥過後,那裡呼應了”Wait for It”的內容。

或許看到這裡大家會好奇,”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這首象徵Burr角色轉變這麼重要的曲子,為什麼沒有使用代表Burr的和弦進行呢?這裡就要介紹來自”My Shot”的和弦進行。

“My Shot”作為Hamilton的”I Want” song,使用的和弦進行後面會不斷出現。和弦進行的骨架是:i III iv VI V,”My Shot”在G小調上,所以是Gm B♭ Cm E♭ D,中間加了一些過渡的副屬和弦(secondary dominant chord)加強前進的感覺。

這個和弦進行在”Satisfied”又再次出現,同時配上一串上下來回的五聲音階琶音,而這段琶音之後每次出現都代表著Angelica的登場。

其實Lin有說過,他覺得Hamilton和Angelica之間思想和心意比較相通,所以他們的歌詞都有很多很快的rap。而從上面可以看出並不只是這樣,Lin還為他們兩個角色安排了一樣的和弦進行。

不過這個和弦進行代表的並不是Hamilton或是Angelica,而是個更抽象的概念:Ambition。”My Shot”整首歌都在講Hamilton外加他新結交的朋友們的野心;”Satisfied”中提到Hamilton跟Angelica都無法被滿足,而野心就是源自於無法滿足於現狀。

此外可以注意到”Satisfied”最後一個屬七和弦會碰到C小調的導音還原B,但是上面的琶音還是照彈降B,而這個減八度製造出的不安穩,也代表了野心的另一個面向:追求野心的路上有時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犧牲。事實上劇情中Hamilton會願意去找Jefferson妥協也是Angelica寫信提供的意見,而Sacrifice這個單字在”Congratulations”中有被特別強調,真的建議看完《Hamilton》的人可以去找一下這首歌聽聽看。

不過為什麼可以確認這個和弦進行是代表Ambition呢?原因是”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中也出現了。當Hamilton問出:「If you stand for nothing. Burr, then what do you fall for?」Burr這時才第一次說出了自己想要什麼,伴隨著他的回答,象徵Ambition的和弦隨著弦樂的pizzicato悄悄浮現。而我們知道這裡是他不再wait for it的開端。

這個和弦進行後來在”It’s Quiet Uptown”再次出現,但這次移到F大調上而非小調。這段小調上代表野心的和弦進行轉到大調上,象徵原本因為自己野心破壞了家庭和諧的Hamilton,經歷Philip的死之後決心回歸家庭,並尋求Eliza的原諒。

(四)Hurricane

圓在《Hamilton》中是個很重要的元素,這直接看著舞台設計就能看出來,圓形的Hurricane在劇情上也是很重要的元素,而這裡要提一個跟圓也很有關的東西,就是音樂上怎麼利用record scratch的音效(因為唱片是圓的)。

這音效第一次是出現在”My Shot”中,緊接著這後面Hamilton說出了:「I imagine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When’s it gonna get me? In my sleep, seven feet ahead of me?」後面的「scratch that」又再次出現了這個音效。如果單聽這首歌會覺得這只是scratch的一個雙關所以加入這個音效,但其實有更深遠的意義,record scratch在劇中出現的時候往往象徵著回憶片段,而這個音效在Satisfied中令人驚豔的rewind片段中也有出現。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不能佐證我的論點,畢竟那個rewind中會出現record scratch感覺蠻合情合理的,那最明顯的證據大概是一開頭就是record scratch的一首歌: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為什麼明明是即將開打的戰役卻說是回憶呢?因為這裡又出現了這段話:「I imagine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This is where it gets me, on my feet the enemy ahead of me.」Hamilton從小就對死亡不陌生,前面也提過,這點塑造出他的性格與價值觀。

問題來了,開頭的和弦跟”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一樣都是Dm C G的”Hurricane”,最前面為什麼就沒有record scratch了呢?而且”Hurricane”裡Hamilton甚至在回憶自己小時候還沒到美國之前、還在Caribbean時的事欸?原因是,Hurricane不只是Hamilton年幼時侵襲他家鄉的那個颶風,他的精神狀態一直都處於颶風眼之中,過去、現在、未來,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而多此與死亡擦身而過的他這時正面臨人生最大的挑戰與抉擇。

Hamilton精神上的Hurricane這個意象其實出現不少次,首先會先有個吸氣音效,接著除了Hamilton以外全場都會被打上藍光,Hamilton開始獨白。而全劇最後一次的Hurricane,是Hamilton決鬥瞬間時間暫停的Soliloquy。「I imagine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Is this where it gets me, on my feet, several feet ahead of me? I see it coming, do I run or fire my gun or let it be? There is no beat, no melody.」這時沒有節奏、沒有旋律,只有像風聲一般的白噪音。這次他雖然沒有逃離颶風侵襲,但他做出了屬於自己正確的選擇。

(五)Counting

前面提到的各種和弦進行多少都會隨著劇情發生變化,但有一個很特別的元素卻從第一次出現到最後一次都沒有變過,那就是決鬥時的倒數。

(其實這段倒數在致敬”Ten Crack Commandments”)

第一次的決鬥是”Ten Duel Commandments”,透過一場正要發生的決鬥介紹關於決鬥的規定與流程。雖然這只關係到兩人之間的決鬥,頂多加上兩個副手和兩個醫生,但Lin卻安排了所有群演一起演出,他說:「I did this because I wanted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that dueling was simply a way of life, with its own codes and customs. It was almost never a crime of passion — there were steps and ways out.」現在看來決鬥是完全無法令人理解的陋俗,也因此Lin為了強調這是他們那個時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寫下了這個每次決鬥都會出現的leitmotiv。

這個乍聽感覺慢慢往上爬的動機,除了一步步說明決鬥規則以外,還有更深遠的意涵。當高音聲部慢慢往上爬的同時,低音聲部也在慢慢往下掉,代表著決鬥時兩人背對各自向外邁出腳步後轉身射擊,也代表雙方立場之背道而馳。此外前面幾個和弦都還在F大調上,但到最後兩個和弦突然的D♭跟A♭,轉到了F小調上,最後停在Fm,這也象徵了決鬥雙方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尊嚴,但最後的結局卻往往是悲劇。

決鬥動機往上爬三度往下兩度的特徵在Cabinet Battle #1的鋼琴伴奏中也出現了,原因很顯然,這是Hamilton跟Jefferson的決鬥,只是不用槍與子彈,而是透過文字。

“Take a Break”中又出現了這個動機,這時是E大調轉到E小調。這裡Eliza在教Philip彈鋼琴跟法文數數,所以出現這個前面拿來數數,長得又一臉Hanon樣的音階也很合理,這裡Philip跟在Eliza後面像Canon一樣唱出一樣的旋律。而如同Hanon有的下行音階,這裡也有下行音階,只是Eliza跟Phlip意見分歧了,Philip把最後的AGEF#改成往上的BCDD。這裡多少顯現出Philip如同他父親想要嶄露頭角的野心,而Eliza一如既往地認為家庭安穩、能好好活著就足夠了。最後一次,Eliza跟Philip齊唱,Eliza唱下行音階、Philip唱上行音階,只是Philip最後一個音改成了象徵他想要嶄露頭角的D,甚至還再往上升了一個半音到D#,不只加強了Philip想往上爬的野心,這整串上行最後又回到了E大調,加強了與Eliza整段都在E小調的下行之間的對比。而這整首歌的最後,後面鋼琴彈的就是F小調的這段下行,並接到弦樂拉出移到F小調上的”Satisfied”五聲音階琶音,代表Hamilton的野心依舊凌駕於Eliza對於家庭安穩的期望。

接著的決鬥場景出現在”Blow Us All Away”,但在決鬥倒數的時候,數到七就停住了,七,也是Philip和Eliza在怎麼結束樂句時出現分歧的地方,而他急著證明自己的性格也讓他迎來了早逝的結局。接著的”Stay Alive (Reprise)”,Philip死前Eliza又跟他唱了法文數數的片段,只是這時,Philip的聲音以及心跳聲在七就停下來了。

從Laurens跟Lee的決鬥到全劇的最後一場的決鬥,也就是Hamilton跟Burr的決鬥,決鬥倒數從來沒有隨著劇情發展變化。Lin曾經說過,劇中死亡的角色全部都死於gun violence,而我認為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決鬥倒數的音樂是從來沒有隨著劇情發展出現任何變化的片段,因為gun violence是從美國建國至今從來沒有改變的問題。

這部作品還有太多音樂上的巧思了,甚至可以說整齣戲中每個音擺在各自的位置都不只是為了好聽而已,一個個都有各自的意義,我這裡只挑出我覺得最精隨、最令人驚豔的幾個來介紹而已。

三、評論

這樣看下來,大家多少可以發現劇情跟正史有不少出入。有些人會覺得劇情過度美化Hamilton與Burr的人格,不過我認為「歷史劇」的本體不是「歷史」是「劇」,如果都照著史實走,不只沒有張力,也很難加強想要傳達的想法。此外,《Hamilton》炫風也讓很多美國青少年回去讀這一段歷史,開始提問、反思,這樣這齣戲在歷史教育上也成功達到它的目標了。

當然,《Hamilton》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獲得好評,其中最常被人詬病的地方是關於奴隸的部分。劇中只有在Hamilton跟Jefferson的Battle中有稍微提到,Jefferson等許多身為南方莊園主的建國國父們都有蓄奴,甚至劇情中有些過度強調Hamilton是abolitionist,很多人會覺得《Hamilton》做為一部讓不同膚色的人飾演劇中角色的作品,卻渲染了Hamilton對廢奴的貢獻。

不過我覺得當時環境就是如此,南方莊園主生長的價值觀本來就把奴隸當商品來看,或許還是有些人在那樣的立場、那樣的成長背景仍然主張廢奴,但我們不應該期待歷史上的偉人都是聖人。關於這點,飾演Washington的Christopher Jackson在Closing Number中加入了自己的一段詮釋,因為來自Virginia的Washington也是莊園主也有蓄奴,所以他在Eliza唱:「I speak out against slavery.」,在她身後向她鞠躬致意。

至於Hamilton的部分,他在獨立戰爭時期和Laurens確實為了黑奴的自由付出不少努力,但我們在劇中”The Laurens Interlude/Tomorrow There’ll Be More of Us”知道,這些努力在Laurens死後功虧一簣。而獨立戰爭後,他也成為The New-York Manumission Society的創始成員之一,這個由美國首任大法官John Jay於1785年創立的廢奴組織,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成功立法廢除紐約的奴隸制度,而且Hamilton在國家中央也主張廢奴。雖然有些critic仍然覺得他做的不夠多,不過Hamilton最重要的目標不在這,而他知道要讓他達成目標,需要來自南方的支持以及票,如果在他那個年代的首要目標是廢奴的話,他反而沒辦法留下現在的遺產,為美國建立強大的經濟體系。

四、影響

《Hamilton》能掀起旋風不單是靠著音樂以及劇情的魅力,這齣戲還有一點富含美國精神。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從建國至今,美國的強大與移民脫不了關係。而自己就是波多黎各裔的Lin也特別在劇中多次強調Hamilton是移民。

前面也提過,Lin說《Hamilton》這部作品是「American then, as told by America now」,所以即使這是關於一群幾世紀前的白人的故事,他將這部作品寫成一部屬於移民的故事,並讓各個膚色的人出演其中的角色,用著屬於現在這個時代的音樂。這樣觀眾對這部作品有更多的帶入感,也讓更多美國人能重拾這段他們原先不一定覺得屬於自己的歷史。

這也或許是為什麼《Hamilton》會在美國掀起風潮,它不只代表了hip hop精神,也富含著美國精神。

五、結語

影片最後用我自己從《Hamilton》中的體會到的一些想法作結。非常主觀,斟酌觀看。

身為一個不生活在美國的人,我對移民還有那句「American then, as told by America now」,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這麼深的感觸,不過《Hamilton》中還是有非常多值得深思的題材。

首先,我覺得《Hamilton》這部戲看待歷史的心態很健康。歷史不是讓我們來尋找聖人跟罪人的,所有人都可能犯錯,而這往往都是建立在他的成長背景跟社會環境上,沒有必要用現代的眼光批判歷史。但是人們常常忽視歷史脈絡、放大部分片段作為加強自身論述的依據,這樣只會加深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對立。

近幾年的BLM運動橫掃全美,遊行現場也出現取自《Hamilton》中歌詞的標語。但是BLM運動也反映出很多問題,Lin曾在訪問中說過:「We’re constantly dealing with the past. And if this moment is any indication, like, we’re never done with the past.」,所有社會問題都是歷史累積下來的結果,有更複雜長遠的脈絡,但這點卻常常被忽視,不只是BLM,任何或許初衷是為了改善社會的行為或運動,多少都會面臨到這個問題。在《Hamilton》中飾演Lafayette侯爵跟Jefferson的Daveed Diggs和另一個劇作家兼演員Rafael Casal,在2018年編劇並主演的電影《Blindspotting》中就描述了很多現今美國社會的問題,非常寫實。我覺得這部電影想傳達的觀念很重要:每個人都有來自自己成長背景建立出的盲點,依此對人事物貼標籤,並用這個標籤評價別人的一切,卻忽視了其他人的立場。

以上這段小感想有講跟沒講一樣地點出了一些議題,為了不要越講越離題,乾脆就不多說了。而且老實說我既不覺得我能改變什麼,也不覺得我有義務或使命改變什麼,所以就回到我自己身上,《Hamilton》對於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有什麼啟發跟感觸。

《Hamilton》的內容大多圍繞在一個字:Legacy,我們沒有辦法掌控它,為一能做的就是盡力在這世界上留下爪痕,剩下都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Hamilton好好的運用了自己活著的每分每秒,不管自己何時死去都不會遺憾,希望我也能好好利用我的時間,建立不管誰在什麼時候死了都不愧對自己的信心。

--

--

姚勁宇 Ching-Yu Yao

DAMTP,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 23'~ Physics, NTU 🇹🇼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