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筆記】UNIQLO GMP Part2: During GMP…

胡乃中 Hu Nai Chung
13 min readAug 4, 2019

--

Team Taiwan

Summary:

  1. 關於 GMP 本身
  2. 參訪後的心得
  3. 關於日本: 3個我意外的日本點

很難用文字具體地把 GMP 描述出來,但大概就是 UNIQLO 集結來自14個國家的44個代表到日本總部進行五天研修,對日本學生來說這5天算是一次的實習經驗,但對台灣學生這更像是一個商業競賽(Hackathon),並在這過程中有機會重新認識 UNIQLO。

除了有 Group Officer 來幫我們 review 提案內容外,也有機會與各 Function 的主管互動來討論未來的職涯發展,更難得是在這次的活動中看到幫 Nike 做「Just do it!」這句Slogan的John C Jay。

竟然在UQ店鋪有機會跟John Jay拍到合照

這是我一次到日本,所以除了對於 GMP 本身的想法之外,本篇還會包含參訪後對 UNIQLO 或迅銷集團 (後簡稱FR) 看法的轉變、還有透過互動所看到的3個跟我原本想像中不同的日本特色。

關於GMP本身

最後一天 Farewell Party 時,日本 HR 跟我們說他辦 GMP 有兩個目標「讓世界各地的學生能認識UNIQLO」、「讓優秀人才能有機會認識彼此」而這兩個目標的核心理念是「因為他相信這群人在未來都有可能在某處成為領導人。」
對於集團來說,這是第一次跨大規模舉辦這樣的活動(以往只開放給日本學生參加 GSP),而第一次辦這個活動肯定很難盡善盡美,但如果用這兩個目標當 KPI 來看這個活動的話,我認為這次 GMP 很成功,也非常建議朋友們未來如果有機會可以多加把握!

  • 讓世界各地的學生能夠認識 UNIQLO
日本澀谷的 UNIQLO

這個活動肯定讓我們更認識 UNIQLO,雖然也因此讓我在 UQ 上花了更多錢…。還記得面試在 GMP Day 時,有些人說想趁這機會看看 UQ 在快時尚產業中如何運作;國內外的媒體也常把 UQ 放進快時尚領域跟 H&M 跟 Zara 比較,但在更深入瞭解 UQ 是如何經營他們的店舖、如何設計及生產衣服、如何在商業上進行策略定位時,便會發覺 UQ 從來不自認為快時尚,而 UQ 也確實不應該被歸類為快時尚的一個公司。

自己嘗試畫出的策略定位圖

因為 UQ 整個生產流程並不快,Zara 可能每兩個禮拜就能把店面裡的所有衣服換過一輪,但 UQ 可能兩個禮拜都還沒辦法把一款新的衣服設計出來。但這樣的速度並不代表 UQ 在產業中不具備競爭力,而這只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定位下搭配著不同的生產、行銷、運營策略。

Strategy: Create difference from competitors in the industry for long-term profits

我很喜歡Ken Kusunoki教授在Session中提到的差異化策略,他一開始將策略定義得很清楚:策略必須讓它跟競爭者有所差異,並能藉此賺取長期的超額利潤。至於怎麼叫做有所差異?到底是追求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還是Strategic positioning,一個是追求 Better,另一個則是追求 Different。教授說長期的差異化應該追求的是 Different 而非只是 Better。因為 Better 有兩個缺點: 1. 很好抄襲 2. 產品不斷優化也有其侷限,因此一家公司在長期應該追求的是 Strategic positioning 上的不同而非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 讓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能有機會認識彼此
Day1: Ice Breaking Game

之前曾參加過台大北大交流的營隊,也有到歐洲交換的經驗,但這對我來說仍然是個很難得的經驗。GMP 讓我們有時間能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故事,去聆聽別人的文化,在討論提案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原來不同背景的人在想法上會有那麼大的歧異,再加上語言隔閡下,如何溝通、說服他人就成了這次 GMP 上最大的挑戰及學習。也因為這次經驗讓我更瞭解經營一個團隊、說服對方採用一個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且困難的事。

參訪後心得

在參訪後我把觀察到的三個點用三個 Keep 記錄下來,分別是 Keep improving、Keep innovating、Keep its eyes on customers

  • Keep improving — 這個活動每天都在變好

之前在一勝九敗的書上有看到,柳井正先生主張 UQ 要以顧客為優先,產品要不斷地優化改善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說真的,我作為一個消費者並沒有明顯地感受到 UQ 的產品有逐年調整跟進步,畢竟說實在的每件單品每年出來時看起來外觀都一樣。但在台灣受訓上課的時候,FRMIC的同事告訴我們,雖然每件單品看似相同,但事實上每件單品的細節都有所調整。像經典的牛津襯衫,每一代鈕扣、衣領都有所改善,也說明著 UQ 確實不斷地聆聽消費者的聲音並持續改善。

但這還不足以讓我體驗到 UQ 的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在這次參與活動時,因為 UQ 是第一次大規模舉辦這種邀請國際學生來日本的活動,因此過程中難免有許多考慮不週的地方,但也因為這樣他們每天都會蒐集可以改進的意見,每天下午都會開個小會議來改善活動,也因此每天我們都能感覺到 GMP 的活動變得更順利。像是第一天我們嫌空間太擠、插座太少、冷氣太熱這些問題,後面幾天就陸陸續續幫我們把問題解決,甚至提供了意料之外的選項。

  • Keep innovating — Ariake Project

很多人都說 UQ 就是一間服飾零售業的公司,但這次參訪下來能感受到 FR集團或是 UQ 早已不將自己定位為服飾零售業,而是資訊傳播製造零售業(數位消費零售業)。隨著科技的進步,UQ 也在逐年調整既有的 SPA Model,像是在前幾年推出了 UQ 目前最重要的 Ariake Project (有明計畫)。

這個計畫將運用科技及資訊來蒐集消費者的消費偏好、進行店鋪的庫存管理、優化供應鏈上的生產流程。就像法國及義大利代表所說的「我的朋友都覺得 UQ 是一家很無聊、很沒變化感的公司」很難想像 UQ 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卻在進行一個那麼重大的變革。John Jay 也在他的 Session 中提到「2020 年將會是 FR 集團或是 UQ 最重要的一年。」

他們真的希望能夠用衣服來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透過參訪的過程中,我認為 FR 或 UQ 是真的投入了很多資源在這個計畫上面,絕對不會淪為理念或是空頭支票而已。第一個原因是儘管對 FR 這麼大的集團來說,有明計畫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投資計畫,投入了那麼多的資源絕對會努力讓其付諸實現。第二個原因則是公司內部大大小小的原因都能夠把有明計畫銘記在心,儘管不同層級會有不同的掌握程度,但每個員工都知道現在公司正進行著重大的變革,當一家公司能有辦法讓那麼多的員工知道這個計畫,就代表著這家公司真的很努力地將這個計畫落地執行。

這次參訪不僅去了六本木的高級總部,也很幸運地有機會前往位於有明地區的新總部「UNIQLO CITY Tokyo」有別於六本木的總部,有明總部映入眼簾的是由 John Jay 設計的木製迴廊,看起來就宛如是巴黎羅浮宮的某個展間,在這邊展示著 UQ 新一季的品牌形象照、歷年來合作的運動選手(當然包含剛開始合作的 Roger Federer )。而 6 樓將近 16,000 平方公尺的空間中,員工就會在這個沒有牆壁、從這頭可以直接喊到那頭的大辦公室裡工作。這就是柳井正口中「全部都要改變」的新舞台。藉此來加速訊息的流動並降低溝通的阻礙。
(辦公室內部可參考: 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2987/)

有明總部員工餐廳看出去的風景 (不能拍內部,只能拍外部紀錄一下QQ)
  • Keep its eyes on customers

有明計畫可以說是全面地改變了從生產到銷售的製造流程,不僅要更精準地預測供需,也需要生產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設計跟生產端就需要一個品牌概念來一以貫之其產品線,而「LifeWear」這個概念就因此誕生。

LifeWear 聽起來很虛無縹緲,直到 John Jay 的演講完、與代表們的 Q&A 互動後才更清楚地瞭解「UQ 所說的 LifeWear 到底是什麼意思。」UQ 的衣服上並不會有特別的剪裁、過多的設計、更不會將 Logo 印在衣服上面,因為UQ 的理念不是把一件一件衣服賣給你,而是希望透過 UQ 的平價但高品質的衣服讓你穿得更自在也更有自信。因為並不是衣服讓你這個人變得特別,而是因為你讓身上的衣服變得有價值。

LifeWear is clothing that offers true comfort, high quality, and fashionable touches at a price everyone can afford. … LifeWear means simple, highly finished clothing that accentuates the wearer’s style.
From: https://www.fastretailing.com/eng/ir/direction/interview.html

Source: http://www.uniqlo.com/nyc/madeforall/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有人批評 UQ 的衣服設計感不足,但 UQ 並沒有調整其產品設計來滿足這群客群的需求,因為 UQ 跟其他快時尚公司所主張的「時尚理念」並不相同。市場上能找到各式各樣的公司生產著充滿時尚感的衣服,平價的可以找到像是 Zara 或 H&M,高級的可以找到 Chanel、Dior、Gucci等公司,但這並不是 UQ 在市場上所想要的策略定位,UQ 秉持著「Made for all」的理念來提供高品質卻平價的衣服給所有的消費者。

關於日本: 令我意外的三點

  • 文化方面: 謙遜有禮、禮讓真的好嗎?

在 GMP 分組討論時,剛好被分配到與法國女生、韓國女生、日本男生同為一組,其中法國及韓國女生的論述能力較好,相形之下日本男生的口說能力就沒有那麼流利,因此在討論報告時常常存在著語言障礙,彼此都有點難抓到彼此想要傳遞的想法。

但後來跟日本男生聊了之後才發覺,其實語言問題是其次,他很訝異我為什麼敢在他們面前提出反對的意見,為什麼我敢反駁他們的想法。他告訴我日本的文化要他們謙虛有禮,不應該跟別人起衝突,如果別人有想法的話就照著它們的想法來做即可。

當時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震撼的事情,對我來說,我不認同的事情我表達出我的看法,這是一個多麼正常的事情,原來對於日本學生來說是很難得一見的事情。當然也可能他是屬於個案,如果有其他人更日本人互動的經驗,也希望能跟我分享~~

  • 社會方面: 店面許多外籍移工,本地缺工嚴重

Day 0那天我們去了澀谷的 UNIQLO 逛街,在那間店看到很多非日本籍的外籍移工,當時我很好奇的問了台灣 UQ 的 HR 說為什麼日本店鋪很多時候都會出現非日本籍的工作人口(後來在藥妝店、餐廳都有遇見非日本籍的工作人口,可見其非個案)。

後來猜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日本高齡化問題嚴重,少子化的情況下導致青壯年人口極度缺乏,而零售店鋪本身又是一個較為辛苦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此很常出現缺工、找不到職員的問題。因此日本政府只好選擇開放外籍移工來填補日本零售業缺工的問題(2019 年 3 月確實發布了新的移民法來解決缺工的問題)

Source: https://www.nippon.com/en/japan-data/h00382/record-1-46-million-foreign-workers-in-japan.html
  • 環境方面: 原來永續發展在日本的發展那麼落後!

很久以前就對日本的過度包裝感到反感,但這次到日本後親身體驗及透過日本學生轉述才知道原來日本對於永續發展或是環保的概念那麼低。在全家買一支熱狗,店員會先把紙袋轉緊,用膠帶貼好,再用一個小塑膠袋裝好給我。連一個小布丁、小甜點都會用一個塑膠袋裝好給我,跟他說不要袋子他還會很驚訝地跟你確認「No plastic bag???」

吃飯的時候跟日本學生聊到使用塑膠的問題,他們說最近星巴克也開始逐漸換成紙吸管,他們覺得很酷,是一個新的嘗試及體驗。而我跟他們介紹說台灣現在餐廳都不能使用吸管,麥當勞也因此更改了塑膠杯蓋的設計,他們竟然是用「斯溝以捏」的驚訝表情來回應我。

除了便利商店外,日本的 UQ 決定在今年開始要逐漸將塑膠袋換成紙袋,並期望最後能達到環保袋(希望達到未來不再主動提供紙袋。)雖然號稱可以將資源耗費量降低60~70%,但很納悶的是台灣不是早就在用紙袋裝了嗎?為什麼日本到現在才開始使用紙袋裝衣服,而且紙袋的質感甚至比塑膠袋好很多…

與 HR 的互動中,歸納出挑選職涯的方向:找成長快速的公司最重要

在跟各國 H R互動的過程中,我大概都重複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是 UQ 或FR?」這幾天的時間中有看到 John Jay 在幫 UQ 操刀品牌理念,有看到有許多人是從 MBB、各大外商 FMCG 跳到 UQ 或 FR 的,我都好奇他們選擇職涯的考量點?

各國的 HR 大概都跟我說了類似的話「UQ 正在快速成長。」在即將畢業的這個時間點有機會多認識一些產業、多認識一些公司對我來說都是好事,畢竟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好像特別重要,希望未來能選到一個快速成長的產業、公司做到自己喜歡的職能!

這一趟旅程要謝謝太多人,首先是一路上幫我們面試、把我們篩選出來、帶我們去日本的台灣 HR 們 (Grace、Carrine、Stephanie…)!還有一路上帶來很多歡笑的台灣代表們(Amy、Angela、Anna、Ivy)、來自世界各地的HR們(Julian、James、Ando桑、宗岡桑…)、還有在當地幫忙的優質實習生Zhou桑、最後是在 GMP 遇到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們!

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在哪邊遇見彼此的。

Last time: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看到這裡如果想更瞭解UNIQLO,探索更多在UQ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大家可以點這邊: https://www.fastretailing.com/employment/zh_cht/uniqlo/tw/graduate/interview.html

--

--

胡乃中 Hu Nai Chung

Internet, Gaming Industry|Monetization & Strategic Planning|Shanghai &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