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User Story 是這樣

看講者如何帶我們一步步認識 User Story

Debby Ji
7 min readJun 29, 2019

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參加了公司內部一位 PM 主講關於 User Story 的分享會,因為過程很多和觀眾(我們)有趣的互動遊戲並從中有感,於是想把過程記錄下來。

開場就先來個互動遊戲,講者請在場的人先拿一張便條紙跟筆,然後他拿出一樣物品放在大家面前,是一個叫萊恩的卡通造型垃圾桶。接著講者請大家寫下想問「它」的三個問題,各式各樣的問題都行。

大家的問題有像是「為什麼你這麼憂鬱」、「你在想什麼」、「你從哪裡來」,還有「為什麼叫萊恩」、「你的功用是什麼」、「為什麼講者會擁有你」等等。

寫完之後,講者開始講這個物品的故事:這是他帶女兒去韓國玩時女兒很喜歡所以買的,雖然買回來沒使用變成積灰塵,不過看到它還是能想到跟女兒在韓國玩的回憶

如果講者只是提到他是一個垃圾桶,那可能沒多久就被人遺忘了,但是講到背後的故事,會讓人印象深刻,也比較會被記住。

黃金圈法則:先問為什麼

行銷學裡很有名的黃金圈法則,就是由最內圈(Why)、中間(How)、最外圈(What)三個圈所組成的。why 代表領導者或品牌的理念和目標,how 是執行理念的方法與過程,what 則代表最終呈現出的產品以及領導風格。

「人們不會買你在做什麼,他們買你為什麼這樣做」 — 領導學專家 Simon Sinek

發現黃金圈法則的 Simon Sinek 發現,世界上所有成功品牌都是由核心 why 為出發點,然後才是 How、What,和一般人思考方向相反。

黃金圈最知名的例子是蘋果的產品,當時其他賣電腦的品牌都是告訴消費者「我們很會做電腦,我們有最棒的設計跟簡單的介面」,而蘋果則是告訴消費者他們做電腦的動機為出發點:「我們想要挑戰、改變現況,想要創造不一樣的產品」,結論賣得最好是蘋果的電腦。(延伸閱讀:The Golden Circle: Why Does Apple Command Loyalty?

一般人如我們,通常也是由外向內思考,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做的事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卻不知道為何而做。下面是這段擷取而網路,我很喜歡這段:

為什麼(Why):很少人能清楚說明,自己為什麼會做現在所做的事情。為什麼指的並非賺錢,賺錢是結果,不是原因。「為什麼」是一個目的、使命和信念。公司為什麼存在?你每天為什麼起床?別人為什麼要在意你們的商品?

造樣造句

什麼是 User Story?既然提到 story 那勢必是個故事,試著用一句話說故事,大家都玩過造樣造句吧?

「我是___,我想要___,因為___。」

我先:1. 「我是一個工程師,我想要滿滿的零食櫃,因為上班肚子會餓、肚子餓時工作效率會變差。」

2. 「我是高雄市長,我想要選上總統,因為要讓台灣發大財。」(誤)

這樣的 user story 在哪邊會出現呢?其實寫 user story 通常是專案裡的 Product Owner 負責撰寫,目的是讓開發人員及其他專案相關人員可以了解提出需求的目的為何。

例如今天產品想加一個需求,我的 user story 為:「我身為一個 Medium 使用者,我想要有語音寫文章的功能,因為我打字太慢、用說的比較快。」

開發人員拿到這個 user story ,比起直接告訴他們要做一個功能會更明白他們做完這個功能背後的緣由及能帶來什麼的價值。

延伸閱讀:User Stories (1) 什麼是 User Story?

白雪公主的啟發

相信應該大家都聽過白雪公主的故事吧?講者當時請了一位觀眾大概敘述一下個故事並計時,大概 3 分鐘的時間,大致故事經過如下:

從前從前有一個白雪公主長得很漂亮,他的後母很嫉妒她的美貌,問魔鏡世上最美麗的女人是誰,魔鏡都說是白雪公主,所以後母想把他殺掉。有一天用蘋果把他毒死,後來被王子看到親了一下公主,公主就醒了並跟王子結婚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當我們時間充裕時,當然能像迪士尼一樣用 83 分鐘的電影來鉅細彌遺的呈現完整的白雪公主,但事實上我們資源永遠不夠,假設當我們時間不夠,要怎麼刪減還能講到重點,就是好的 user story。

User Story Mapping:從生活角度出發

我們的便利貼牆

接下來這一個 part 我很喜歡!算是一個跟所有觀眾互動的遊戲,事前須準備大量的便利貼。

首先講者請大家想一下從起床到公司上班這段時間(假設有兩小時)做了些什麼事,只要觀眾提出一件事就寫在便利貼上,先不管順序也不管是否是個人行為,這時就會看到大家各種有趣的事:

賴床、刷牙、吸貓(?)、拜拜、遛狗、滑手機、搭捷運、騎車、穿鞋、買早餐、打卡、洗澡、穿衣服、洗衣服、摺棉被

在一陣大家踴躍提案後大約收集了 30 個,講者請大家稍微歸類一下,並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貼在該分類上面,下面是簡化的文字版:

生理需求:刷牙、上廁所、洗澡

梳妝打扮:化妝、穿衣服、穿鞋

運動家事:做瑜伽、洗衣服

早晨儀式:吸貓、拜拜

例行公事:遛狗、帶小孩

通勤:搭捷運、騎車

接下來,講者請大家想一下,如果今天睡過頭,離上班時間只剩半小時,有哪些事情還是要做、哪些事情可以不做,下面是依照剛剛舉的例子做分類,要做的在前面,不一定要做的放後面

生理需求:上廁所|刷牙、洗澡

梳妝打扮:穿衣服、穿鞋|化妝

運動家事:|做瑜伽、洗衣服

早晨儀式:吸貓(貓奴說吸貓一定要?)|拜拜

例行公事:遛狗、帶小孩

通勤:Taxi|搭捷運、騎車

關於通勤,有人提出可以坐計程車,也有人說直接請假。

那大家精選出來的這些必做的事,其實就等同一個 MVP(最小可行性)的產品概念,因為資源永遠不夠,不管是時間或是人力、錢,在有限資源下如何能一樣能達成目標,都必須取捨,

在取捨的過程中,能試著找出替代方案,例如原本搭捷運通勤,能否改搭計程車?雖然需多付出一些成本,但也省去不少時間。又或者「請假」也是一種選擇,請假對於上班而言就是請代理人負責自己的工作,我們有想到一個能對應到專案的東西就是「外包」,這個方案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

「User Story Mapping」的圖片搜尋結果

延伸閱讀:User Story Mapping (使用者故事對照)

結論

這次的分享比我想像的還要有趣,或許是身為 RD 比較專注在程式開發,沒有參與過產品開發的過程,平常也只有在 task 中看到 Product Owner 寫的 User Story,原本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每個 task 都要寫 User Story,現在比較了解這樣的好處 😊

紀錄這次分享的過程主要想讓更多人了解 User Story,也想把這樣跟觀眾互動的方式帶給大家,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方式比起死板的講解更讓吸引人也更印象深刻,了解 User Story 後的下一步就是把它應用在工作上囉。

--

--

Debby Ji

Frontend Developer / 不趕快寫下來的話就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