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心理學 】好奇心斷層 Curiosity Gap:隱藏介面資訊來提高轉換

Rin | 產品設計配方
9 min readJul 24, 2023

為什麼有些網站或 app,要將一半的訊息模糊、刻意吊人胃口?

因為可以帶來 — 更多商業上的轉換。

而這樣的設計手法,用到的是心理學上的「好奇心斷層 Curiosity Gap」。

面試趣
Source:面試趣

󠀠

▌ 好奇心斷層懶人包

󠀠

  1. 好奇心斷層:透過心理學的設計技巧,讓使用者渴望填補知識落差,進而引導主動付出。
    󠀠
  2. 常見的流程為:「需求目的 → 行動 → 好奇心斷層 → 付出」
    󠀠
  3. 適當的在產品中運用好奇心斷層,能提高商業上的目標轉換,且不會造成使用者反感。

󠀠

▌ 「好奇心斷層」心理學原理

󠀠

好奇心斷層是人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一段隔閡。

當人知道前半部資訊,卻無法得知剩下的部分時,會感到非常好奇、心癢。

開始渴望去了解,填補之間的知識落差。

好奇心斷層是人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一段隔閡。

網頁和 App 也是,

透過刻意設計,讓使用者先看到前半部的資訊,而後半部就在眼前,卻無法看到。

內心更加渴望看到消失的內容。

達到「你越不讓我看,我就越想看」的效果。

這股力量產生的引力,就能很有效的引導使用者:

  • 付費
  • 訂閱
  • 註冊

等等對產品商業上極為重要的指標。

透過刻意設計,讓使用者先看到前半部的資訊,而後半部就在眼前,卻無法看到。

󠀠

來看個案例吧!

󠀠

▌ 好奇心斷層案例 — Medium

󠀠

例如下圖的 Medium,

Medium會員限定文章

常常有人點了連結進入,看了幾段文字,才發現是會員限定。

但是這時,使用者已經發現這篇文章對自己非常重要,希望能看完文章。

Medium 這個產品在使用者的內心價值,就會大幅提升。

也成了讓使用者訂閱成為會員的誘因。

󠀠

▌ 什麼時候會願意付費?

󠀠

當然一般人很少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願意付費。

而是因為產品在使用者心中的價值不斷提升,

當「產品價值 ( 知識提供 )」大於「使用者付出成本 ( 付費 )」時,才會願意做出行動 ( 訂閱 )。

產品在使用者心中的價值
💡 產品設計配方

每位使用者、潛在消費者的對於產品的價值判斷標準不同。

因此產品設計師 ( 或 PM、UI/UX 設計師 ) 要做的就是 ——

理解目標客群的平均標準,抓出最有利益的上下範圍,定義產品價值。

󠀠

▌ 設計運用好奇心斷層的優點

󠀠

許多人會想說:「使用者看不到他想看的資訊,產品體驗會不會不好?」

其實不會。

因為使用者能夠理解,這是產品獲利的模式,而且完全沒有強迫。

「想要獲得,就要有付出。」

只要適當的運用好奇心斷層,整體流程是順暢的,使用者並不會感到不適。

一切都是自願、主動的,不會有強迫消費的壓迫感。

比起在畫面中呈現大量的「請訂閱」、「歡迎加入會員」、「付費升級」……

好奇心斷層更能貼近使用者的本能行為。

請訂閱、歡迎加入會員、付費升級

▌ 設計應用架構

󠀠

好奇心斷層的設計應用,主要分 4 個階段:

  1. 需求目的
  2. 做出行動
  3. 資訊斷層
  4. 引導付出
需求目的 做出行動 資訊斷層 引導付出

以 Medium 為例,

1. 需求目的

󠀠󠀠
使用者的需求是透過閱讀文章,來獲得知識。

主要需求來源:

  • 主動想看 xx 主題文章
  • Medium 自動推薦
  • 別人分享的連結
使用者的需求是透過閱讀文章,來獲得知識。

2. 做出行動

󠀠󠀠
為了達成目的,使用者做出相對應的行動:

  • 主動想看 xx 主題文章 → 搜尋
  • Medium 自動推薦 → 點擊站內連結
  • 別人分享的連結 → 點擊

3. 資訊斷層

󠀠󠀠
使用者看到前半部的內容,認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希望能繼續觀看。

常見的設計樣式會是「白色透明漸層,覆蓋後續內容」。

常見的設計樣式會是「白色透明漸層,覆蓋後續內容」。

4. 引導付出

󠀠󠀠
顯示訂閱資訊,引導使用者付費來解鎖文章。

在整段使用者旅程中加入好奇心斷層,讓步驟更流暢,一步一步引導使用者付費。

medium 會員登入

( 這篇文章是免費觀看的,可以放心點擊 【 Figma 外掛】10 秒幫圖片上馬賽克、高斯模糊 )

󠀠

❌ 未使用「好奇心斷層」的流程

󠀠󠀠
同樣以 Medium 為例,

如果點擊了連結,卻直接顯示「加入會員才可觀看」,

medium 點擊了連結,卻直接顯示「加入會員才可觀看」

使用者很容易在這段期間流失,

因為對他們來說,「連內容是什麼都還不知道,就要付錢」的感受非常差。

各位設計師可以思考看看,自家 or 使用過的產品是否有相似的狀況:

  • 還不知道產品有什麼服務就要註冊。
  • 想看商品資訊,卻要先登入才能看。
  • 朋友分享了連結,卻發現要付費 / 登入才能進入。
  • 在開始使用前,就要求輸入我的個資。
缺乏好奇心斷層流程
💡 產品設計配方

產品設計非常忌諱:「使用者還沒產生興趣,就要求使用者付出。」

󠀠

▌ 產品設計案例

Mobbin

󠀠Mobbin 是一款查看各大知名產品 UI 畫面的網站。

  • 免費:一般功能,如 Screen、產品查詢都是免費使用。
  • 付費:但是當使用進階功能,如搜尋、Flow、Screen 分類時,就必須訂閱。
  • 好奇心斷層:而當使用進階功能時,Mobbin 是先呈現 6 個搜尋結果,並且搭配透明漸層。下滑後可以看到訂閱方案。
󠀠Mobbin 設計結構

󠀠

面試趣

面試趣是收錄求職者在各間公司面試心得的網站。

  • 免費:未註冊、未解鎖的使用者,只可看到前面幾段的文字內容。
  • 付費:完整內容必須解鎖才能觀看。
  • 好奇心斷層:其餘以模糊顯示,吸引使用者解鎖觀看。點擊後會跳出登入 or 花費點數解鎖。
面試趣設計結構

󠀠

這裡有 2 點設計的非常好:

  1. 告知內容價值:
    顯示此內容有多少文字。
    使用者不會擔心花錢解鎖,卻不是自己想要的,白白浪費錢。
    󠀠
  2. 社會認同 ( Social Proof ):
    顯示多少人看過。
    這裡採用了心理學的社會認同,使用者會認為:「已經有 xxx 人看過了,代表是值得信任的」,來更加強付費的吸引力。
查看xx字完整內容
💡 設計心理學 - 社會認同 ( Social Proof )

使用者在決策前 ( 購物、下載、訂閱 ),會參考其他人的評價,來做出選擇。

在心理上,是對選擇不確定時的捷徑。

且數量越多,影響力越大。

󠀠

Tinder

Tinder 是全球知名的交友軟體。

當使用者使用配對功能一段時間後,會以模糊圖片展示「喜歡使用者的對象」,

使用者會:

  • 一方面好奇對方的模樣
  • 一方面想提高配對成功機會 ( 當雙方評價 Like,才能成功配對,進入聊天。 )

藉由這個方式,刺激使用者心理,做出付費升級行動。

tinder設計結構
Tinder Screen Image Source: Growth.Design

󠀠

Medium

全球知名寫作部落格網站。

  • 免費:免費文章 or 會員限定文章的前半部。
  • 付費:會員限定文章。
  • 好奇心斷層:白色透明遮蔽後續內容,並引導登入、註冊。
medium設計結構

󠀠

▌ 特殊產品案例

Discord

Discord 是一款主題式的溝通交流服務,包含伺服器、頻道等等。

在對話中,可選擇訊息的送出形式為「爆雷內容」,

原本是防止訊息影響他人的觀看體驗,所以隱藏起來。

但實際遇到這種狀況,反而都更想點進去看,要有意志力克制自己。

這樣的設計原意並非吸引人點擊,但受到好奇心斷層影響,反而更容易點入觀看。

discord爆雷內容

󠀠

▌ 常見問題:「顯示更多資訊」屬於好奇心斷層嗎?

youtube顯示更多資訊

不算。

在 YouTube 的資訊欄中,可以看到「顯示完整資訊」的按鈕,點擊後會展開,顯示全部內容。

雖然同樣是「顯示部分內容」、「模糊後續文字」,但目的方向卻不相同。

youtube顯示更多資訊

󠀠

好奇心斷層 vs 顯示更多資訊

󠀠

  • 好奇心斷層:提高使用者好奇心,願意繼續探索,主動做出行動。
  • 顯示更多資訊:減少使用者關注,將注意力放置在介面中更重要的部分。
好奇心斷層 vs 顯示更多資訊比較表格

例如 YouTube 中,

影片內容、訂閱、留言,就是介面中更重要的部分。

讓使用者注意力放在產品更重要的互動

( 這裡的重要互動是以最常使用情境的相對比較,並非其它功能不重要。 )

youtube使用者視覺重點功能

󠀠

從上傳者的角度來思考,影片資訊是可以自訂的,每部影片的資訊內容長度都不同。

如果一部影片資訊超長,且又不透過「顯示更多資訊」收納。

使用者就會發現,要不斷下滑,才能看到留言。

youtube資訊內容捲動
影片資訊若過長,要不斷下滑,才能看到留言。

󠀠

因此,透過收納內容,降低使用者觀看資訊的意圖,反而是 YouTube「顯示更多資訊」的設計目的。

󠀠

帶著走

  1. 好奇心斷層:透過心理學的設計技巧,讓使用者渴望填補知識落差,進而引導主動付出。
    󠀠
  2. 常見的流程為:「需求目的 → 行動 → 好奇心斷層 → 付出」
    󠀠
  3. 適當的在產品中運用好奇心斷層,能提高商業上的目標轉換,且不會造成使用者反感。

󠀠

喜歡這類設計心理學嗎?歡迎留言或追蹤我,我會分享更多給你 👋

--

--

Rin | 產品設計配方

嗨,我是 Rin,是一位 UI UX 產品設計師。好的產品是由策略、設計、開發、行銷......共同打造的,將以產品設計師的角度,分享產品設計給大家。即將搬家到:https://designpayf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