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簡單調光流程

終於,能寫一點調光了

二助柴犬
7 min readMay 1, 2024
素材基於教學與練習用途使用,感謝 Yoruei 學長提供。歡迎支持原片!

這篇文針對《鹿仔緣》微電影的其中幾個片段重新調光,介紹(非常)簡易版的調光流程,包括定調、色彩管理、實際操作。

基本規格

  • 影片類型:微電影
  • 拍攝器材:SONY FX3、UHD 3840 × 2160
  • 解析度:3840 × 1606 (Scope)
  • 輸出:Rec.709 Gamma 2.4

螢幕的部分是系上的 ASUS ProArt PA278QV,設置成 Rec.709 的出場預設,Gamma 一樣調整成 2.4,符合調光環境的 Output。一般來說還要面對亮度與色彩的校正,預設集是不能相信的。但在資源與預算有限的時候,我們不能期望太多。

定調

我必須思考,怎麼樣才能夠調出「接地氣」的風格(雖然後來根本忘了),同時又在色彩中找到和諧。拜拜那場,或許畫面應該要看起來稍微髒髒的,不那麼純粹;在人行道上,相對複雜的顏色組成,使得必須在整體與強調間做出一些妥協,練習定調時最困擾的點非「台式美學」莫屬,不管拍什麼類型,只要是實拍,無一例外會面對。畢竟我們能看得的那些人工造物很多時候基於高度實用考量,外型與給人的感受,就淪為其次。

再者就是,現行能找到的調光教學使用的媒材,主體的膚色要不就超亮,極為通透,要不就特暗,充滿深邃。當然,白與黑是任何顏色走到極端的樣子,對於這種帶點黃的東方人臉孔,就得花特別多的功夫。但運氣好的是,演員的膚色是典型的健康型,決定了整體走向。

我記得那個時候在 Instagram 限動隨口說到「膚色決定九成定調」,雖然現在看來有點不負責任,但在調這個範例的時候,考量到自己只是偷別人的素材練習,加上對主創與故事的想法不甚熟悉,所以就依靠了三分直覺,加上七分懶惰。

簡單色彩管理,以及實際操作

專案設定

  • Color Science: DaVinci YRGB
  • Timeline color space: Rec.709 (Scene)
  • Output color space: Same as timeline

其實,根本沒動。把專案設定成 YRGB,代表 DaVinci 並不會主動地去針對特定的媒材做自動色彩管理。這邊可以稍微引入一些調光中對於灰片到監看之間會走的路。

Scene-referred vs. Display-referred

首先要先有個概念:人眼處理光強度的方式其實是非線性的。

如果眼睛接受了兩倍的光能量,並不意味著我們觀察到兩倍的亮度。這也就是攝影中間調測光 18% 中灰的意義——對於人眼來說,18% 的能量會被我們認知成 50% 的亮度,比較專業一點的講法是,眼睛處理光照的方式非常接近對數編碼。所以,如果我們一比一用眼睛觀察攝影機在拍攝「場景」實際所記錄的光強,那麼我們就會看到非常怪的亮度分布。

這種記錄原始光強場景的素材,被稱作 Scene-referred(場景參照)image,圖像的亮度數值,大致等於現實場景裡的光照強度。至於把上述圖像進行某些轉化,讓數值與光照強度間的關係,可以正確符合人眼感受與顯示器顯色的素材,就被稱為 Display-referred(顯示參照)image。

如果把這兩個概念應用到工作流上,不難發現 Scene-referred 更偏向在操作素材本身最極限的色彩表現能力,Display-referred 更偏向在監看上獲得正確的畫面。

一個實際的應用實驗是這樣:

在 YRGB 專案設定中,如果我使用色彩空間轉換(Color Space Transform,簡稱 CST)節點,將灰片轉成 Rec.709 Gamma 2.4,並在這個節點上編輯,那麼很容易就會遇到這種 Clipping(失去細節,抱歉我沒有好的中文翻譯)的現象。原因就是因為 Rec.709 的色域其實並不廣闊,我的調整範圍被限制住了,跟調整直出的畫面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節點當中調整色輪的 Offset,容易遇到這種波型圖撞牆的情況。

節點邏輯

所以,一個簡單避開的方法,就是利用灰片素材能記錄豐富細節的特性。

在 YRGB 專案中,我可以運用 CST 節點,在各個色域與之間轉換,將媒材轉為更寬的色域,確保自己能在最大的寬容度下調整顏色。而 DaVinci 提供的寬色域(DaVinci Wide Gamut,DWG)我大概沒什麼怨言,畢竟超級寬廣。

實際操作不送 GIF 了,各位就自己實驗看看吧(截圖好累,天啊)。

DWG 是 17 版新增的色域。DaVinci 進步幅度之快真的很扯,越新的版本越脫離常人範疇。

終於來到調色了。簡單介紹一下節點結構,兩個片段其實是差不多的。

  • CST:前面的 to DWG 是轉為寬色域;中間的 to 709 2.4 是轉換為監看的標準。因此,概念是 SGamut3.Cine → DWG → 709,主要調整節點會在更寬色域當中編輯。
  • PRIMARY:用色輪改變整體亮暗,一級調色。
  • BALANCE:用色輪調整色彩平衡,一級調色。
  • LOOK & DCTL(平行節點):LOOK 負責風格,拉出 Color separation,二級調色;DCTL 負責把深色的部分,再進一步降低亮度。
  • 709 LUT:進一步拉高對比。由於 LUT 是 Rec.709 中調整,所以邏輯更接近 Display-referred。
  • MASK + glow:強化主體亮度、添加光暈效果。

但這邊有個額外的東西,得注意一下。

Timeline color space

複習一下專案的色彩管理設定(根本沒變)

前面講 YRGB 專案時,有提到把 Timeline color space 設定在 Rec.709 (Scene),而 Timeline color space 的英文名字有點誤導人。講起來有點拗口,其實這個參數負責的是「調光工具是基於什麼色彩空間在運作」,也就是影響色輪等調光工具的操作結果。在節點與特效當中只要出現 Use timeline,就代表會自動設定成 Timeline color space。

節點的預設都是 Use timeline,所以 LOOK 的節點其實是在 Rec.709 的色彩空間裡調整。

因此,要在 Rec.709 (Scene) 這個設定當中,運用到寬色域的優勢,基本上有兩種方法:

  1. 修改時間軸的專案設定,把 Timeline color space 調整成 DaVinci WG/Intermediate,如這段第一張圖所說。
  2. 節點內修改 Color Space,一樣調整成 DaVinci WG/Intermediate。

當然,這些操作我會盡量在開調前就先決定好,不然中途修改的話,相同的參數會讓素材看起來完全不一樣,這是災難。

一些後話

調光真的很偏門,很難學。但 DaVinci Resolve 的功能不斷推陳出新,最近已經有了 19 版的 Open Beta,加入了更懶人的特效,以及一些 AI 功能。但是,當一切變得更簡單的同時,反倒會推動我去鑽研一些更細節的東西,這過程還是挺有趣的。

然後,歡迎來找我討論定 TONE,臭直男需要一些刺激。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二助柴犬
二助柴犬

Written by 二助柴犬

二助是社團職稱,希望工作跟興趣可以是一樣的。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