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簡單調光流程

終於,能寫一點調光了

二助柴犬
7 min readMay 1, 2024
素材基於教學與練習用途使用,感謝 Yoruei 學長提供。歡迎支持原片!

這篇文針對《鹿仔緣》微電影的其中幾個片段重新調光,介紹(非常)簡易版的調光流程,包括定調、色彩管理、實際操作。

基本規格

  • 影片類型:微電影
  • 拍攝器材:SONY FX3、UHD 3840 × 2160
  • 解析度:3840 × 1606 (Scope)
  • 輸出:Rec.709 Gamma 2.4

螢幕的部分是系上的 ASUS ProArt PA278QV,設置成 Rec.709 的出場預設,Gamma 一樣調整成 2.4,符合調光環境的 Output。一般來說還要面對亮度與色彩的校正,預設集是不能相信的。但在資源與預算有限的時候,我們不能期望太多。

定調

我必須思考,怎麼樣才能夠調出「接地氣」的風格(雖然後來根本忘了),同時又在色彩中找到和諧。拜拜那場,或許畫面應該要看起來稍微髒髒的,不那麼純粹;在人行道上,相對複雜的顏色組成,使得必須在整體與強調間做出一些妥協,練習定調時最困擾的點非「台式美學」莫屬,不管拍什麼類型,只要是實拍,無一例外會面對。畢竟我們能看得的那些人工造物很多時候基於高度實用考量,外型與給人的感受,就淪為其次。

再者就是,現行能找到的調光教學使用的媒材,主體的膚色要不就超亮,極為通透,要不就特暗,充滿深邃。當然,白與黑是任何顏色走到極端的樣子,對於這種帶點黃的東方人臉孔,就得花特別多的功夫。但運氣好的是,演員的膚色是典型的健康型,決定了整體走向。

我記得那個時候在 Instagram 限動隨口說到「膚色決定九成定調」,雖然現在看來有點不負責任,但在調這個範例的時候,考量到自己只是偷別人的素材練習,加上對主創與故事的想法不甚熟悉,所以就依靠了三分直覺,加上七分懶惰。

簡單色彩管理,以及實際操作

專案設定

  • Color Science: DaVinci YRGB
  • Timeline color space: Rec.709 (Scene)
  • Output color space: Same as timeline

其實,根本沒動。把專案設定成 YRGB,代表 DaVinci 並不會主動地去針對特定的媒材做自動色彩管理。這邊可以稍微引入一些調光中對於灰片到監看之間會走的路。

Scene-referred vs. Display-referred

首先要先有個概念:人眼處理光強度的方式其實是非線性的。

如果眼睛接受了兩倍的光能量,並不意味著我們觀察到兩倍的亮度。這也就是攝影中間調測光 18% 中灰的意義——對於人眼來說,18% 的能量會被我們認知成 50% 的亮度,比較專業一點的講法是,眼睛處理光照的方式非常接近對數編碼。所以,如果我們一比一用眼睛觀察攝影機在拍攝「場景」實際所記錄的光強,那麼我們就會看到非常怪的亮度分布。

這種記錄原始光強場景的素材,被稱作 Scene-referred(場景參照)image,圖像的亮度數值,大致等於現實場景裡的光照強度。至於把上述圖像進行某些轉化,讓數值與光照強度間的關係,可以正確符合人眼感受與顯示器顯色的素材,就被稱為 Display-referred(顯示參照)image。

如果把這兩個概念應用到工作流上,不難發現 Scene-referred 更偏向在操作素材本身最極限的色彩表現能力,Display-referred 更偏向在監看上獲得正確的畫面。

一個實際的應用實驗是這樣:

在 YRGB 專案設定中,如果我使用色彩空間轉換(Color Space Transform,簡稱 CST)節點,將灰片轉成 Rec.709 Gamma 2.4,並在這個節點上編輯,那麼很容易就會遇到這種 Clipping(失去細節,抱歉我沒有好的中文翻譯)的現象。原因就是因為 Rec.709 的色域其實並不廣闊,我的調整範圍被限制住了,跟調整直出的畫面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節點當中調整色輪的 Offset,容易遇到這種波型圖撞牆的情況。

節點邏輯

所以,一個簡單避開的方法,就是利用灰片素材能記錄豐富細節的特性。

在 YRGB 專案中,我可以運用 CST 節點,在各個色域與之間轉換,將媒材轉為更寬的色域,確保自己能在最大的寬容度下調整顏色。而 DaVinci 提供的寬色域(DaVinci Wide Gamut,DWG)我大概沒什麼怨言,畢竟超級寬廣。

實際操作不送 GIF 了,各位就自己實驗看看吧(截圖好累,天啊)。

DWG 是 17 版新增的色域。DaVinci 進步幅度之快真的很扯,越新的版本越脫離常人範疇。

終於來到調色了。簡單介紹一下節點結構,兩個片段其實是差不多的。

  • CST:前面的 to DWG 是轉為寬色域;中間的 to 709 2.4 是轉換為監看的標準。因此,概念是 SGamut3.Cine → DWG → 709,主要調整節點會在更寬色域當中編輯。
  • PRIMARY:用色輪改變整體亮暗,一級調色。
  • BALANCE:用色輪調整色彩平衡,一級調色。
  • LOOK & DCTL(平行節點):LOOK 負責風格,拉出 Color separation,二級調色;DCTL 負責把深色的部分,再進一步降低亮度。
  • 709 LUT:進一步拉高對比。由於 LUT 是 Rec.709 中調整,所以邏輯更接近 Display-referred。
  • MASK + glow:強化主體亮度、添加光暈效果。

但這邊有個額外的東西,得注意一下。

Timeline color space

複習一下專案的色彩管理設定(根本沒變)

前面講 YRGB 專案時,有提到把 Timeline color space 設定在 Rec.709 (Scene),而 Timeline color space 的英文名字有點誤導人。講起來有點拗口,其實這個參數負責的是「調光工具是基於什麼色彩空間在運作」,也就是影響色輪等調光工具的操作結果。在節點與特效當中只要出現 Use timeline,就代表會自動設定成 Timeline color space。

節點的預設都是 Use timeline,所以 LOOK 的節點其實是在 Rec.709 的色彩空間裡調整。

因此,要在 Rec.709 (Scene) 這個設定當中,運用到寬色域的優勢,基本上有兩種方法:

  1. 修改時間軸的專案設定,把 Timeline color space 調整成 DaVinci WG/Intermediate,如這段第一張圖所說。
  2. 節點內修改 Color Space,一樣調整成 DaVinci WG/Intermediate。

當然,這些操作我會盡量在開調前就先決定好,不然中途修改的話,相同的參數會讓素材看起來完全不一樣,這是災難。

一些後話

調光真的很偏門,很難學。但 DaVinci Resolve 的功能不斷推陳出新,最近已經有了 19 版的 Open Beta,加入了更懶人的特效,以及一些 AI 功能。但是,當一切變得更簡單的同時,反倒會推動我去鑽研一些更細節的東西,這過程還是挺有趣的。

然後,歡迎來找我討論定 TONE,臭直男需要一些刺激。

--

--

二助柴犬
二助柴犬

Written by 二助柴犬

二助是社團職稱,希望工作跟興趣可以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