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天地裡遇見眾生

「蔗民」浮世繪
2 min readNov 27, 2018

上一代的牧者講道時絕少提及自己,以防高舉自己過於高舉神。來到我們這一代,覺得在講道中提及個人遭遇,能讓真理顯得又真又活。兩者都有道理,而我傾向後者,覺得現在的受眾也樂於講員現身說法。

當然有時會講得太多,彷彿每項真理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驗證,講得彷彿自己就是活著的道,這就可能弄巧反拙,不單無法使人覺得聖經又真又活,反倒覺得又遙遠又廉價。廉價,因為這會使講道淪為「美源髮彩」廣告:「學我啦!梳尐美源髮彩,逐漸變黑又得,立即變黑晒亦得,得咗。美源髮彩,無得彈!」遙遠,因為很多在塵世裡打滾的受眾,並沒有那麼多立竿見影的真理境遇。

凡事適可而止,好就是剛剛好。這幾年寫蔗民神學,最關心的就是微塵眾生,他們即或信了主,人生境遇和信仰經驗還是乏善足陳。是的,有時他們需要一些「成功見證」來鼓勵他們,但有時他們需要的僅僅是個諒解,是個安慰。

近年我在寫作與講道上,儘量把聖經敘事文體作出說書式演繹,即使詩歌體裁或書信文體,若是可能,也還原其寫作情境。我希望在這樣的演繹中,讓受眾在聖經的脈絡裡遇見自己的人生境遇,這樣,他們會感到共鳴,得到安慰。是的,無論境況多不堪,上帝沒有撇棄他,所以他能走下去。

雖然很多人在講道時都會加上例子,不少也很動人。不過我個人傾向,如果受眾能發現自己的遭遇竟然記載在聖經字裡行間,就可以把他們的生命與聖經扣連得更緊。何況坊間很多講道例子,放在基督教可以,放在佛教亦無不可,有時我們把和尚的故事,換成修士,就移形換影,變成屬靈雞湯。雖無不可,卻不是最好,而且日子久了,你縱然沒有遺忘故事,但它們始終是借用的,已從當初的聖經脈絡裡逃脫出來,還原為獨立故事,跟聖經世界再無瓜葛,變成人生感悟,而非聖經智慧。

要在聖經中演繹凡塵眾生的境遇,便是挑戰講道者要進入聖經的細節,反芻細嚼,旁敲側擊,並且同時進入眾生的實存狀況中,將那原是天南與地北的雙方配對起來。這方面,可以不斷舉例,卻難以變成機械式操作。但到底是先見天地,再見眾生;還是先見眾生,再見天地,似乎兩者均可。之後再續談。

--

--

「蔗民」浮世繪

當美好的日子不再,我尋找各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次好不等於壞,次好仍是好。選擇次好,是為了不要變壞,不要弄虛作假。有時候,我甚至相信,次好比最好更好;因為有時候,最好已經不好了。https://liker.land/doug0809/ci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