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換了人

「蔗民」浮世繪
2 min readApr 7, 2018

很多菜館的賣點在廚藝,一旦廚師請假或離職,顧客馬上嘗得出來,會問老闆:「廚房換了人嗎?」

新廚師功夫若不耍家,顧客很快就用腳投票。而且口味這回事,很個人化,即使新廚師也有兩把梳子,但口味不合,顧客還是用腳投票。不過,新廚師若真有兩把梳子,一雞死一雞鳴,就快就迎來一批新顧客,菜館就能繼續經營下去。

有些人認為小菜館這種過分依賴廚師個人手藝的做法很冒險,還不如一些連鎖餐飲業,每一家美心、大家樂、大快活,提供相同的口味,廚師是誰,與你無干,每個廚師都能被取代。對顧客來說,連鎖式餐廳,口味有保證,你去港九新界的大家樂,都能品嚐相同的焗豬扒飯。這也是個優點。

當然,連鎖餐飲也使人失去「朝聖」之心,你會長途跋涉從香港仔跑去元朗吃B仔記涼粉,卻不會走去吃元朗大家樂的焗豬扒飯。

從賺錢的角度,連鎖餐廳的優勢自不待言。但從廚師的角度,你願意成為美心旗下一位面目模糊、卻有穩定收入的員工嗎?從顧客的角度,你傾向光顧連鎖餐廳還是小菜館呢?

雖然不能完全類比,但似乎很多教會喜歡跟進某種成功的牧養和經營模式,將教會「麥當勞化」。這到底是好是壞?某程度我不排斥麥當勞化,有某種制式自然比亂來好。但麥當勞(或美心、大家樂、大快活)留不住好廚師,事實上它也不需要好廚師;好廚師進了麥當勞,只會被陰乾、被廢了武功。如果我是個廚師,我還是希望能炮製出我的撚手小菜,而不甘於跟著那制式化的菜譜煮菜。如果我是個顧客,我還是希望常光顧小菜館,品嚐那只此一家的口味。

我也很清楚,這個時勢,小菜館難敵連鎖店。但幸好這只是個類比,我還是相信牧養模式需要多元化,因為人就是很多元的。多元化的模式自有其生存空間。看見很多教會追求成功模式,卻沒有好好炮製自己的獨門秘方,我就覺得很懨悶。

(後補:我明白事工要跟人的危險性,但當事工不用跟人,我們就不再珍惜人才,只覺得那是可供替換的螺絲。而當你知道別人只視你為一顆螺絲時,你也覺得走不足惜。)

(按:本文談教會事工,不是談飲食;補充一句:所有的隱喻都有其詮譯的範圍與限制,若就隱喻的設定作多太發揮,就難以討論。)

--

--

「蔗民」浮世繪

當美好的日子不再,我尋找各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次好不等於壞,次好仍是好。選擇次好,是為了不要變壞,不要弄虛作假。有時候,我甚至相信,次好比最好更好;因為有時候,最好已經不好了。https://liker.land/doug0809/civic